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
2023-07-30王馥纯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和艺术宝库,可为后人的知识探索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素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古诗词传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古诗词的传承方式得到了创新与优化。其中,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古诗词为基础,整合应用新兴作曲艺术,融合古诗词与中西方音乐素材、西方音乐技巧,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能夠传承和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文化,又能够推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具备鲜明的艺术特征,包括歌曲文本的优美性、歌曲风格的民族性、歌曲文本内容的个体性等,可以在全方位激活古诗词文化魅力的基础上,丰富歌曲的艺术风格。想要获得理想的歌曲演唱效果,就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歌曲的内涵,汲取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精髓,明确其具备的实际要义和特点,确保歌曲演唱能够彰显丰富的艺术内涵,以此促进声乐艺术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文章立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深入分析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并从歌曲的情感表达、演唱技巧等层面详细分析应该如何组织开展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指出演唱者需要在重点关注歌曲风格情感、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化、规范化的演唱技巧,全面表达、展示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进而让听众在欣赏古诗词艺术歌曲时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促进古诗词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艺术特征;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03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从形式体裁上分析,其与西方艺术歌曲存在一定的异同。两者都是借助诗词来展示与表达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而不同之处在于古诗词本身拥有一定的节奏感、韵律,音乐主要起到烘托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的影响力较大,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弘扬价值。需要借助歌曲演唱,把握歌曲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为听众带来良好的听觉体验。
1 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要想认识古诗词艺术歌曲,先要认识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作曲家贴合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引进西方音乐学理论创作的一种新兴声乐载体;古诗词则是一种韵律和格式特殊的文体,可划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类型。古诗词艺术歌曲则是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古诗词文化编撰创设的艺术歌曲,即以古诗词为歌词,整合使用优美的曲调,编配与创设的艺术
歌曲[1]。
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2.1 歌曲文本优美
古诗词拥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明显的文化特征,大部分作曲家在为古诗词搭配与设计曲调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诗词的韵律和意境等,这也使大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具备一定的韵律美、意境美,具有较强的文学典雅性。
2.1.1 韵律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十分典雅。首先,歌词创作比较讲究,节奏规律丰富多元,不是单纯地叙述或者展示实际生活,而是拥有显著的规律优势,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表达自身情感,同时要确保韵律美,深入、全面地整合语言美与音乐美[2]。其次,诗歌追求与讲究节奏感、音律协调,通过改变韵脚或者语音强弱来优化节奏,这也使艺术歌曲具有十分显著的韵律美。例如,《春晓》是一首绝句体式诗歌,也是唐代诗歌当中的典型作品之一,篇幅相对较小,结构十分紧凑,拥有较为明显的韵律感,所以这首歌具备较强的传唱性、音乐性。作曲家黎英海在改编创作《春晓》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了诗歌作者的心境与情怀,更倾向于彰显平缓、舒适的音乐风格,如同古琴妙音,婉转悠长,诗词与曲调有机协调,成就了一首十分经典且有较高传唱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2.1.2 意境美
歌曲当中的意境是音乐家自身感受与客观事物有机融合造就的氛围,给人带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国传统的诗词创作比较注重突出委婉、回味无穷的意味,高质量的诗词往往具有意境美,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作者通过诗词表达自身情感,创设了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空间,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心境。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改编创作中,可以全面彰显古诗词的意境美,进而突出艺术歌曲的意境美,这是常见的艺术特征,能使欣赏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住长江头》是1930年青主借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情感十分浓烈,听起来十分动人。歌曲表达了女子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态度,青主牢牢把握住了这首词的意境美,通过循序渐进、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让听众与诗歌塑造的女子产生情感共鸣。其曲调较为平缓,如缓缓流淌的江水,有明显的韵律美。同时,这首歌曲在结尾处设立了一个下降或者上升延长音,如低语,如倾诉,表达了悲愤、怀念之情[3]。
2.2 歌曲内容情感的个体性
2.2.1 歌曲中蕴含诗人浓厚的个体情感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创作者要以诗人的审美视角、审美素养为基础,并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以展示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彰显歌曲特色[4]。例如“诗仙”李白创作的作品就具备十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态度,呈现了其个人意志,能够全面展示与烘托其主体情感和态度,如在学习《静夜思》之后,看到“月”,就能够想到“月”象征李白高尚、廉洁的人格追求;学习《将进酒》之后,看到酒就知道其主要用来表达诗人具备的独特精神品质。这些都展现了个体意识以及浓厚的主观色彩,突出了李白拥有的独特、专属色彩。因此,依托李白的诗歌作品创作艺术歌曲,能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和独特风格。
2.2.2 艺术歌曲蕴含时代特点
人类具备个体特性、社会性协同发展特征。个体性是指人存在不同的理念和意识,身心发展观念、身心修养、发展经验、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审美情趣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存在心理差异。每个人的外在感官、内在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会呈现出难以代替和独特性。社会性是指每个人都是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感情、欲望与理想等,因此诗人在创作中不仅会传递主体存在的内在情感,也会让各个社会成员在空间表达层面拥有相似的感受,并在这一基础上揭露生活本质与规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个体性、社会性层面都呈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赋予创作较强的主观性,让作品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具备一定的社会优势特征,进而能够彰显作品的深刻性、典型概括性特征,实现广泛传播,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例如《江城子》《钗头凤》等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归根结底在于其流露出了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意识,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5]。
2.3 古诗词歌曲风格的民族性
通常来讲,组织开展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活动,需要高效把握民间音乐要素,坚持传承传统乐曲,这也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十分显著与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掌握、思维表达、调性选取等层面[6]。
例如《春晓》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一是在音调选择方面主要选用“福建南音”音调,节奏相对平缓,曲调婉转悠长、古色古香,阐释了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二是作曲家在创作歌曲内容的过程中,结合诗词内容以及情感搭配设计各类民族特征明显的声调元素,并在艺术歌曲的风格旋律方面彰显民族特色。三是在歌曲音乐思维层面,因为我国传统音乐主要以纵向发展、线性发展作为立足点,所以在改编创作《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时,要具备纵向、线性发展思维以及观念意识,并为歌曲设计科学合理的主旋律,而此类音乐旋律也改进了西方作曲和弦关联、和弦结构等模式。四是在和声层面,作曲家适当改变西洋乐曲中常规的三度叠置音乐结构模式,并规范合理应用四度和弦、五度和弦重叠形式,和声处理与设计阶段同样采用五声综合模式,复合处理与管理横向发展的音乐素材,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和声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同时,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十分关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注重进行意境渲染处理,突出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3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
3.1 全面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针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演唱者在演唱前,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工作,为后续演唱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不脱离原有作品意思的基础上,精准、全面地呈现作品[7]。具体来讲,要精准把握歌词。分析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容可以发现,其涉及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等。再分析其艺术手法,发现其主要采用托物言志等手法。采用不同题材与表达手法的诗词,往往能够呈现迥异的情感特征,歌者在演唱歌曲之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掌握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以便有效诠释作品,实现二度创作。
例如,《江城子》《钗头凤》这两首词都表达了生离死别之苦。苏轼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已故妻子的怀念,重在表现失落与伤感,所以在演唱这首词时要营造哀婉的氛围,着重展示悲凉、沉郁之感,契合诗词的情感基调。而陆游的《钗头凤》则重点表达了夫妻被迫分离的無奈之感,以及眼睁睁看着前妻嫁与他人的忧伤情绪,所以在演唱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尽量展示与渲染过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现在被迫分离的无奈。可见,这两首词作者的情感经历、创作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有区别的,在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求演唱者借助成熟、稳定的演唱技巧和手段,细致把握词的情感,深入分析词的情感差异。
3.2 做好声乐技巧处理,不断强化演唱效果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结合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做好相应的艺术处理。一是咬字归韵处理。咬字归韵是古诗词歌曲演唱的核心,要做到咬字清晰、精准,如突出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还有声母、韵母以及声调等,把握平仄节奏;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汉字属于单音节字,即“音多字少”,而古诗词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了汉字,在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作者力图使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全面传递情感,所以需要字斟句酌。演唱者在表演时,要保证发音准确,全面展示古诗词的内涵。二是适度借鉴润腔。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中的一个技术概念,通常是指发声中围绕旋律音而使用的装饰性与特色性的小音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特色,这些小音符多为填充式的音型,是它们构成了润腔。采用这种演唱技巧可以进一步彰显歌曲风格,呈现深刻的内涵,强化歌曲的演唱效果,提高演唱质量。以往主要采用装饰音润腔,以体现音乐的独特韵味和风格。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可充分借鉴这一方式方法,包括颤音、滑音、连音、顿音等。
4 结语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重要手段,具备文本内容典雅优美、情感丰富等艺术特征,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演唱者需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明确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点,采用恰当的演唱技巧和模式,针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全面传递歌曲的情感内涵,为听众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也为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更好传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宁.李清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特征:以《如梦令》《一剪梅》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2] 李露.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姜夔的《鬲溪梅令》为例[J].黄河之声,2019(2):49.
[3] 毕悦仪.古诗词歌曲之意蕴特征: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J].百科知识,2022(3):25-26.
[4] 姜宣书.中国当代艺术歌曲《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初探[J].黄河之声,2021(11):96-98.
[5] 麦喜晓.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探析:以《枫桥夜泊》为例[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2(10):158-162.
[6] 丁志刚,邓爱玲.秦西炫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以《静夜思》为例[J].黄河之声,2020(5):40-41.
[7] 欧宇.“以声言情”中国古诗词歌曲《如梦令》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究[J].北方文学,2019(10):44,46.
作者简介:王馥纯(1981—),女,广东汕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