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研究

2023-07-29常飞汪源远沈忱钱楚涵魏弋陈霏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

常飞 汪源远 沈忱 钱楚涵 魏弋 陈霏 李刚

摘要:[目的/意义]政策创新、政策突破是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助推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构建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有利于企业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感知社会能源政策环境、洞察能源行业转型导向、分析同行发展优势以及评估企业工作能力。[方法/过程]本文调研了国内大型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工作现状,以政策研究全流程为基础,以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团队配置、调度管理、成果转化和资源保障这6大要素为分析对象,分析了当前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构建路径,总结经验启示。[结果/结论]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构建需要实现制度建设系统化、组织架构一体化、团队配置专业化、调度管理精细化、成果转化精准化和资源保障优质化,才能集聚企业各类政策研究资源,为企业发展赋能,增强企业政策研究的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能源企业 政策研究 企业智库 产业政策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1.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系国网江苏电力有限公司项目“基于公司战略布局下政策研究体系构建”(项目编号:JSEPC-Y-2021)研究成果之一。

1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内涵与意义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兴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文件强调企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建设,更应面向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储备性政策,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民主决策。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能源企业亟须转型发展,这就要求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感知能源政策环境,洞察能源行业转型导向,分析同行发展优势,评估企业工作能力,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

1.1 国内外政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界直接關于企业开展政策研究工作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政策科学这一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并探讨企业与政府的新型关系。

20世纪80年代,郑延[1]提出政策科学是一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预测学和运筹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是利用系统动态学的方法研究政策的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郑模强调政策研究应是超前的预测型研究,超前研究的结果才能对特定政策的形成发挥“巨大影响”[2]。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学者逐步意识到智库在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陈振明[3]提出智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公共决策及政府治理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时代的到来,政策科学发展为政策信息学。刘昊等[4]指出政策信息学是学科信息学向政策科学领域的渗透,是以政策问题生命周期中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科学、情报学、文献计量或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展政策知识发现,揭示政策发展演化规律和特征,评价政策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分析政策发展的热点与方向的一门学科。

此外,关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也成为重点。吴锦良[5]指出,政府过多的经济管制使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不敏感,市场意识薄弱,而对政府行为则给予较多的关注。2010年以后,学者逐渐从企业视角重新审视思考政企关系,认为政企关系不应是简单的伙伴关系。戴锦[6]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应从以往的“政企分开”进一步深化为“优化政企关系”。黄冬娅[7]指出企业家能否影响政策过程,取决于企业行动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迎合地方官员政绩的创新行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耿曙等[8]提出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的互相依赖的关系使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发展出了“双向寻租”网络。李娉等[9]区分企业家推进政策创新的4种模式,将政企互动的分析拓展到国家场域,剖析了企业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方的合作与博弈机制,从企业家干预政策创新角度为政企关系提供了新解释。

国外学界关于企业政策研究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公共政策决策相关过程的理论研究较为完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公共政策决策理论和竞争情报领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得以演化发展。

国外学者围绕政治过程总结归纳出与企业参与政策决策的过程密切相关的理论。保罗·萨巴捷(Paul Sabatier)[10]提出政策过程理论,通常包括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确认、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政策方案的执行、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的调整与改变以及政策的终结等步骤,政策过程理论多元分析框架研究了作为政策参与者的主体之一——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布劳威尔(Brouwer)等[11]认为政策企业家在正确时间点对注意和发展寻找策略、连接策略、关系管理策略等使用可以影响政策流的发展。多伊奇(Deutsch)[12]提出“政治沟通”概念以及政治沟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指出一个政治系统能否进行有效的决策,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迅速、准确地接收、处理和运用有关的信息,取决于其信息沟通体系的有效性。

1.2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的内涵

政策研究是对政策的本质、特点、作用以及政策的产生、发展、制订和实施规律进行分析,为政府和企业科学研判形势、应对复杂局面、把握战略方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能源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对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能源企业开展政策研究工作不仅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更为助力企业发展、引领行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是指企业围绕国家部署、行业需要和企业关注的问题,强化全局意识,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从顶层设计角度开展政策研究,服务好公司内部治理,进而服务政府决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

1.3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的特点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具有时代性。全球能源治理一体化要求我国不断增强政策话语权。全球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达成《巴黎协定》,体现了全球能源治理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出台6,637项电力行业政策,包括国际通用政策、国内政策以及区域政策,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此背景之下,各国不断加剧对能源政策话语权争夺,借此提升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与主导性①。因此,能源企业不仅需要进一步落实《巴黎协定》,履行国际责任,更须充分了解国际能源政策内容与制定主体,分析各国能源政策异同点与侧重点,为我国引领全球能源治理政策,建设能源治理标准,争取能源政策话语权提供数据翔实、科学准确的支撑。

第二,具有政策性。“双碳”目标倒逼电力行业持续优化政策研究机制。“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即“双碳”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完善政策机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之一,此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对电力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使政策机制在目标实现中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能源企业需要准确把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导向,凝聚全行业全社会推动低碳发展合力,加强重大、前沿问题研究,统筹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模式创新。

第三,具有创新性。能源行业改革与国企改革持续深化企业迫切需要政策研究打开新局面。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拉开了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序幕。随着各类政策的密集出台,能源系统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盈利模式与交易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能源企业作为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亟须全面开展并持续推进政策研究工作,推动能源行业立法修法,为纵深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主动服务和推动相关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具有时代性、政策性与创新性,是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宏观方向、服务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的总体要求。能源企业必须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开展政策研究,聚焦政府、行业、企业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决策部署,对内为企业本身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对外嵌入党委政府能源决策过程,提供精准、科学、高效的决策服务。

2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流程及要素

本节从企业嵌入政策的流程入手,分析能源企业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的六大要素。

2.1 能源企业嵌入政策研究的全流程

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服务公司领导决策,服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则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相关政策出台,营造企业利好政策环境。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主要经8个环节(见图1)。

在政策研究需求提出與立项阶段,企业内部治理需求与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引发新的政策研究需求,分为企业基于具体需求进行课题立项和政府委派两种渠道。

在调查研究阶段,企业组建柔性研究团队开展调研工作,争取广泛、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除了对企业内部情况的深入了解,也应明确政府、社会等其他需求方的真实情况需求。以“铁脚板+大数据”式的调查研究模式,将实地调研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为产出可靠的咨政成果提供保障。

在方案制定与评估阶段,企业自行组织评估团队或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方案内容进行审议与评价,确认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后,呈送企业领导及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公司战略发展。

在成果输出阶段,研究方案得到领导肯定性批示后:一部分内容输出为企业改进方案,由企业持续监督并及时反馈,推动企业内部治理,形成政策研究新需求;另一部分作为影响政府决策的方案,通过多种形式争取政府支持与舆论支持,推动政策突破,并在政策执行阶段由企业持续跟进监测,捕捉政策环境变化,形成新一轮政策研究需求。

2.2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的要素构成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包含6个要素即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调度管理、团队配置、成果转化以及资源保障,各要素共同作用,切实发挥政策研究效能,从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与对外政策影响力。

2.2.1 制度建设要素 企业政策研究受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企业的内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建成坚实的制度基础是企业进行政策研究的有力保障。例如,建立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智库成果报告制度、智库的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等,推动高质量政策研究成果产出。

2.2.2 组织架构要素 智库组织架构的完整规范是智库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开展政策研究应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形成以公共决策者、企业领导以及知名专家等为主要成员的智库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指导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议题建立临时性的研究组开展研究,提高研究的机动性。

2.2.3 调度管理要素 企业进行政策研究通常采取课题研究、调研咨询等方式,灵活的调动管理是其快速响应需求、高效完成研究任务的必要条件。能源企业拥有较大的智力资源与广泛的合作网络:一方面,与高端能源智库建立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度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证。此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充分整合资源,形成系统化的项目组织与科研管理机制。

2.2.4 团队配置要素 优质的政策研究团队能够为企业有序、科学、精益开展政策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能源企业虽然拥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难以解决政策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复杂性问题,往往将部分政策研究工作交由外部团队负责。因此,外部团队的选取与组织是能源企业开展政策研究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制度化统一管理是关键。

2.2.5 成果转化要素 政策研究成果只有嵌入公共政策链条之中,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增强影响力。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不仅要服务于公司内部治理,还要重视成果的传播,形成舆论引导力,推动政策突破,彰显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2.2.6 资源保障要素 研究资金是企业开展政策研究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其独立性、公信力和高质量的基本保证。对于能源企业而言,政策研究的资金一般均有所保障,但资金的来源结构及可持续性、资金提供方利益诉求与研究的独立性、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资金分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数据驱动政策研究是企业开展政策研究工作、推动智库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能源企业应具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具体规划,积极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数据管理团队,在信息制度、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等方面,建立完善信息保障体系以支撑企业的政策研究业务。

3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现状

通过对企业政策研究全流程的理论分析,总结出6个大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要素。因此,本文对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从6个要素角度阐述目前能源企业政策研究建设亮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我国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建设亮点

3.1.1 重视人员考核激励,体制机制创新颇有成效

在绩效考核机制方面,给予政策研究人员差异化绩效待遇。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设置“两级三类”绩效考核体系,规定员工的岗位绩效工资与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进行挂钩,激发了人员队伍动力活力。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设立了“专聘研究院”制度,推进专业技术序列改革,不断完善外部专家聘用机制。

3.1.2 数据驱动型政策研究起步,情报能力稳步提升 在数字化保障方面,注重数据驱动型政策研究。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向外采购数据,还利用技术手段爬取信息,常年跟踪国内外政府数据库出版物获取资料和数据。建立数据信息平台,不仅将分散的数据模型、工具集中在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与集成,还实现了日常数据、工具、方法和各类成果的存储及利用,形成了政策研究数据资产。南方电网公司以数字电网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关键,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各类业务信息在数字电网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壁垒,形成了跨领域、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模式。

3.1.3 研究部门与管理部门并驾齐驱,确保政策研究规范科学 在政策研究工作方面,形成“强核心”的研究网络。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将智库中心办公室拆分成研究部门与机关部门。其中,研究部门包括“五所两中心”,对内主要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财税问题,对外主要研究国家能源方面的宏观战略与政策;机关部门包括综合办公室、科研管理处、人事处和财务资产处,负责为研究部门提供全方位的统筹管理与支撑。

3.1.4 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开展国际化政策研究在合作网络方面,与政府部门、兄弟单位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圈定了5~10家具有能源和企业改革研究优势或央企联盟背景的智库机构,共建团队式研究中心,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实施动态化、差别化支持和保障措施。江蘇省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对内借助国网经研体系平台整合国网系统内部资源,对外借助政府研发机构平台开展合作,形成内外部结合、产学研协同的合作布局。

3.2 我国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3.2.1 政策研究孤岛问题显著,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我国能源企业通常是央企,其性质决定了其垂直管理性强、工作执行力度大,但内部跨部门跨单位交互性弱、聚合度低,与外部交流合作壁垒多、约束多。企业内外部研究力量无法进行统筹协作,研究数据与成果无法即时共享,极易形成政策研究孤岛,欠缺长期跟踪、闭环管控以及自主驱动型政策研究。

3.2.2 政策研究管理体系较为粗放,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 能源企业尚未围绕政策研究工作设计形成具有完整性、合规性和针对性特征的全套制度,政策研究工作管理过程欠缺流程化、精细化的约束规范、过程把控和考核评估机制,现有制度的实际指导效果不佳。特别是在政策研究的选择点、政策突破的发力点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

3.2.3 政策研究职能弱化,专业化、深层次研究有待强化 能源企业设立的战略研究室以及肩负政策研究职能的各级办公室主要职能仍以文稿服务为主,政策研究职能相对较弱。研究议题往往流于表层,以短期应急型、任务驱动型为主,研究内容与企业战略联系不够紧密,对基层基础反映的问题不够深入,难以使政策研究成效最大化。

3.2.4 政策研究站位不高,成果影响力有待提升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的出发点仍旧停留在服务企业决策层面,未能深度嵌入党委政府的能源决策过程,难以通过有效的政策突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并担负起增值客户福利、为能源行业创造宽松政策环境的重任。

3.2.5 成果转化渠道亟待拓宽,特色产品矩阵有待打造 能源企业虽拥有内参、专报等汇报渠道,但仍需尝试打通更多元的决策咨询通道,如政策解读、项目评估以及内部座谈等。以此推动政策研究产品多方位进入决策视野,提升政策研究成果转化率。能源企业的品牌传播向品牌价值创造递进水平仍然不够,需要加强宣传策划,将政策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认知和舆论支持,持续增强能源领域话语权。

4 企业政策研究体系构建路径

基于政策研究流程,本节从6个要素方面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措施,以期更好地提升能源企业政策研究水平。

4.1 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政策研究系统化

在树立政策研究思维理念方面,加强政策研究制度与文化的结合。将政策研究工作纳入专业部门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从领导层加大对专业部门政策研究工作的部署,形成固化的政策研究机制。

在科学设计政策研究顶层战略方面,将政策研究工作纳入企业规划,把打造一流政策研究体系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总体发展布局,找准服务企业内外的着力点,加快推进政策研究体系的搭建。

在系统建立政策研究制度框架方面,优化政策研究总领性章程。区分强制性制度(如数据归档、成果与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等制度)、指导性制度(如课题组织、成果推广、绩效考核等制度)和规范性制度(如政策研究术语表、最佳案例等)。在强制性制度方面,层层严格把控;在指导性制度方面,给予灵活空间;在规范性制度方面,增强学术严谨性。

在强化政策研究考核激励方面,研究制定智库政策研究成果认定目录。对研究成果进行分级分类考核。建立成果管理机制,针对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整理形成智库核心观点和应对策略集,实现既有成果的归档传承和滚动提升。

4.2 优化组织架构,形成研究方阵协同化

在组织架构治理机制方面,组织建立专业多元、背景丰富的理事会,不仅包括智库政策研究工作负责人,还要广泛吸纳、积极邀请能源部门退休干部、高校能源专业知名专家,确保精准把握政策研究宏观方向,提升政策研究工作的战略高度與思想深度。

在创新团队配置、提升研究价值方面,以课题与项目驱动组建柔性政策研究团队。一方面,基于项目或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面向企业内部与外部招募研究人员,广泛邀请政府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外部专业研究力量,共同开展政策研究;另一方面,以自主探索与兴趣驱动搭建虚体专题研究中心,由各级企业具有一定职称的研究员担任虚体中心负责人,授予负责人一定的独立管理权力与奖金额度,由负责人集结企业不同业务部门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科研人员,自主探索相关领域的议题。

4.3 规范项目调度,确保研究工作精细化

在完善选题机制方面,拓宽选题来源,增强选题有效性。通过加强实地调研工作,把调查研究作为政策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精准把握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并将其及时转化为研究选题。此外,通过利用外部网络与社会资源,把脉能源行业建设现状,关注改革创新突破,响应社会关切和重大突发事件,保证课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在政策研究全流程把控方面,建立课题专家组,把控课题研究进度。在开题阶段,由专家组投票决定课题组成员;在中期检查阶段,专家组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对中期成果给予指导与评价,形成书面意见;在成果验收阶段,专家组对课题成果进行评议,并给予建议后由课题组修改形成最终成果。课题组内部实行“课题负责人+课题组长+课题副组长”的合作协同机制,形成“老–中–青”梯形研究队伍,实现“传帮带”团队模式。

在文档管控方面,企业按照项目来源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在项目初期依据项目立卷,项目过程中完成所有项目相关文件的登记工作,项目完成后进行整理分类,制定卷内目录和案卷目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资料库信息的共享面,便于资源共享、高效利用,支撑跨专业、跨层级的政策研究,推动政策资料和成果共享,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4.4 加强团队配置,保障协作圈层专业化

在全方位组建合作团队网络方面,建立外部智库业务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以专业性和匹配度为关键因素,优选5~8家外部智库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课题委托、联合调研、专业培训等形式,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建立外部专家资源库,以项目成果为评价依据进行评级,按级别筛选排定外部专家(团队)红榜。根据专家(团队)擅长领域进行分类,列出专家(团队)专业背景与擅长项目清单,便于日后同类型政策研究的人才选择。

在管理外部团队方面,科学选择研究团队。在选择外部专家团队时,从专家资源、专家业绩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估与分析,最终选取匹配度最高的专家团队。加强团队项目化管控,将柔性团队项目全流程规范管理机制,嵌入项目立项、团队组建、规划编制、跟踪管控、成果孵化、定向评价以及绩效兑现等7个环节,以制度推动项目高质量落地。建立柔性团队后评估机制,由评审团队根据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完成效果和资料归集情况3个方面给予绩效打分,分级形成柔性团队红名单。

4.5 推动成果转化,促进产品推送精准化

在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方面,将政策研究产品建设纳入企业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加快谋划设计政策研究产品管理,与资产运营、数字化转型等子战略做好融合对接工作,有效保障人、财、物的投入。

在政策研究产品多元化方面,服务企业领导、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精准化。针对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主动捕捉资讯,深度分析研判,提炼出研究成果核心观点,以内参专报和专项汇报等形式,助力领导科学决策、优化工作管理流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在推动政府政策突破方面,重视决策咨询对接机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咨政渠道,与决策部门建立紧密联系机制,通过研究报告、工作汇报等形式,向省委和省政府报送研究成果,将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转型和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性文件,推动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提升企业社会价值方面,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企业政策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可持续发展伙伴的关系,达成共识、促进合作,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认同感。

4.6 统筹内外资源,实现资源保障优质化

在资金统筹安排方面,尽全力满足各部门、各单位的合理研究资金要求,系统梳理企业智库服务对象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管理。依据需求清单统筹安排资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避免各专业分头开发、重复投资问题。

在数据驱动政策研究方面,明确数字化建设制度与规划,积极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数据管理团队,完善信息保障体系,支撑各级企业的政策研究业务。设立数据管理小组,支撑企业数据与信息服务,加强对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的统筹管理能力。打造战略环境分析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信息与情报能力:一方面,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情报信息智能检索、分析、应用、信息推送等功能;另一方面,共同组建智库信息联盟,整合优化联盟内各类数据信息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5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体系建设的关键

全球能源治理一体化推动政策研究成为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调研情况发现,只有处理好政策研究主体、政策研究方法、政策研究内容、政策研究成果以及目标服务对象的五大关系,才能推动政策研究体系有效运转,真正实现为能源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对策,为广大人民生活谋求福利的使命担当。

5.1 处理好内外部横向协同与各级子企业纵向联动的关系

明确政策研究主体责任、合理配置政策研究团队是确保政策研究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一方面,横向协同内外部政策研究力量,加强柔性政策研究团队建设,保障团队的多元背景、复合专业、多级梯队;另一方面,纵向联动各级子企业开展政策研究工作,自上而下深化管理,自下而上做好配合,共同把握政策研究方向、统筹推进政策研究过程。

5.2 处理好实地调查研究与信息技术辅助研究的关系

改进政策研究方法、综合多种研究手段是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科学规范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持续增强实地调研对政策研究的支撑力度,从实地调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升政策研究选题的质量与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及时引入并充分利用技术型政策研究方法,开发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实现对企业政策研究过程中各类数据、模型和技术手段的实时整合与管理,并基于海量数据资源发现政策研究发展趋势,创新政策研究选题,确保政策研究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5.3 处理好应急型政策研究与战略型政策研究的关系

丰富政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覆盖面是确保政策研究工作可持续性推进的根本支撑。一方面,积极开展任务驱动型政策研究,在各级各类项目与课题的推动下,有效服务企业决策、实现政策创新;另一方面,鼓励政策研究相关部门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研究兴趣强化战略思考,定期开展头脑风暴,围绕重点、难点开展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研究,合理提供经费支持,并将成果纳入现有业绩考核体系。

5.4 处理好研究成果转化落地与品牌推广的关系

拓宽政策研究成果转化渠道、推广企业品牌是提升政策研究工作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持续输出高质量政策研究成果,根据成果内容精准报送相关部门,切实提升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加强打造品牌的意识,积极、主动在各级各类平台上主动发声,宣贯企业的作为,在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央企形象。

5.5 处理好内部对策型研究与外部嵌入型研究的关系

确定政策研究服务对象、明晰政策研究目标是确保政策研究工作高站位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深刻认识到政策研究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领导层,更包括政府部门与广大社会群众;另一方面,明确企业开展政策研究,既要以服务高层重大决策、优化企业内部治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为目标,更要以嵌入政府部门决策、实现能源政策创新突破、提升服务公众水平为目标。

6 结语

政策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开创性工作,其本质在于防范风险、指引发展和创造价值。我国能源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挑战,要求企业必须开展政策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用政治的眼光认识问题、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统筹的方法解决问题,合理平衡政府与客户、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能源系统等各方利益,在共商中求共识,在共识中谋共赢。本文由于主要以国内能源企业为分析对象,着重阐述国内能源企业进行政策研究的现状与政策研究体系的构建路径,因此,缺乏对国外相关企业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针对国内外能源企业的政策研究体系进行更为详尽、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完善优化现有要素,不断推动我国能源企业政策研究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郑延. 依靠科技进步 要研究政策科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4, 5(11): 14-16. ZHENG Y.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o study policy science[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1984, 5(11): 14-16.

[2] 郝模. 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困顿和突破口[J].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1(2): 21-24, 37-93. HAO M. The dilemmas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of policy science[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04, 1(2): 21-24, 37-93.

[3] 陈振明. 政策科学与智库建设[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11-15. CHEN Z M. Policy science and think tank construction[J]. Chinese Public Admininstration, 2014(5): 11-15.

[4] 刘昊, 张志强. 文献计量视角下政策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從政策量化研究到政策信息学[J]. 情报杂志, 2019, 38(1): 180-186, 111. LIU H, ZHANG Z Q. New direction of policy scienc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From policy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policy informatic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9, 38(1): 180-186, 111.

[5] 吴锦良. 政府行为调整与政企关系重构[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6, 12(3): 16-18. WU J L. The adjustment of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1996, 12(3): 16-18.

[6] 戴锦. 国企改革的目标应从以往的“政企分开”进一步深化为“优化政企关系”[J]. 经济研究参考, 2013(60): 22. DAI J. The goal of SOE reform should be further deepened from the former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from enterprise” to “optim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60): 22.

[7] 黄冬娅. 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 基于国家中心的案例分析和类型建构[J]. 社会学研究, 2013, 28(5): 172-196, 245. HUANG D Y. How do entrepreneurs influence the local policy process? A case study and typology construction from the state-centered perspective[J]. Sociological Study, 2013, 28(5): 172-196, 245.

[8] 耿曙, 陈玮. 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J].社会学研究, 2015, 30(5): 141-163, 245.GENG S, CHEN W. Government-corporate relations, two-way rent seeking and the FDI miracle in China[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5, 30(5): 141-163.

[9] 李娉,杨宏山. 政企互动与规制重建:企业家如何推进政策创新?——基于深圳改革经验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20, 17(3):49-61,168. LI P, WANG H S. Government-enterprise interaction and regulation reconstruction: How do entrepreneurs promote policy innov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henzhen Reform Experience, 2020, 17(3): 49-61,168.

[10] 保罗?萨巴蒂尔. 政策过程理论[M]. 彭宗超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4: 289-306. SABATIER P A.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M]. Peng Z C.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89-306

[11] BROUWER S, BIERMANN F. Towards adaptive management: Examining the strategie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Dutch water management[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1, 16(4): 5.

[12] DEUTSCH K.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M]. 1963.

作者贡献说明:

常 飞:负责论文选题确定;

汪源远:负责论文框架设计;

沈 忱:负责论文修改;

钱楚涵:负责资料收集及论文初稿撰写;

魏 弋:负责资料收集及论文初稿撰写;

陈 霏:负责资料收集及论文初稿撰写;

李 刚:负责提出观点与论文修改。

Research on Policy Research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nergy Enterprises in China

Chang Fei1 Wang Yuanyuan2 Shen Chen2 Qian Chuhan3,4 Wei Yi3,4 Chen Fei3,4 Li Gang3,4 1State Grid Nanjing Gaochun Power Supply Company, Nanjing 210000 2State Grid Nanjing Power Supply Company, Nanjing 210000 3 China Think Tank And Evaluation Center, Nanjing 210046 4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JU,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Policy innovation and policy breakthrough ar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any to expand development space and boost energy trans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ergy enterprise policy research system is beneficial for enterprises to perceive the social energy policy environment, insight into the energy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rientation, analysis of peer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mpanys work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strategy.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polic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policy research, taking the six big policy research system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eam configuration, schedule management,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he resources guarantee as analysis objec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enterprise energy policy research system exist deficiencie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Result/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policy research system needs to realize systematiza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pecialization of team allocation, refinement of dispatching management, precision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quality of resource guarantee, so as to gather all kinds of enterprise policy research resources, empowe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and power of enterprise policy research.

Keywords: energy enterprise policy research enterprise think tank industrial policy

①數据来源为国际能源署政策数据库。

猜你喜欢

能源企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以转型推进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高校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内涵、特征及价值
保育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中国能源CO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