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粤语保留的古语词的训诂学意义

2023-07-20黄晓露苏天运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训诂学

黄晓露 苏天运

【摘要】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粤语词汇里保留着较多古汉语的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分析词汇可以为理解古语这座大厦提供便利。训诂学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的应用价值,作为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其科学地进行与开展无疑需要借助方言材料辅佐。因此,从粤语词汇角度解析古语词,对理解古代词语的意义与疏通古代文献的意义具有实用价值,对训诂工作的开展与训诂学的发展亦具积极性的意义。

【关键词】粤语词汇;古语词;训诂学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36

粤语即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本文所述粤语默认以广州话标准音为例。粤语里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古汉语语音及词汇,历代学者多有认同,清代学者陈澧认为粤语“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唐宋之际……得罪朝廷的文人被贬进入岭南,他们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汉族文化,而中原汉族的读书音也随之在岭南广为传播,对早已接受汉语语音的粤方言进一步产生影响,促使粵方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结构等方面形成极具规范性的完整体系。”[1]扬雄在《方言》里记载的“南楚”及“南楚以南”的方言指的大概指的就是包括粤语在内的古语。粤语中保留的古语词即指在古代文献材料中有相关记载的,同时保留在粤语中且现在仍在使用的,现代汉语里基本不存在的那一部分词汇。孔颖达对训诂的定义是,“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王宁先生指出,“其含义就是以扫除古代文献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2]事实上,两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训诂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考证工作,边考释边证明,对疑难词义借助各种材料训释,同时词义训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需要充分有力的材料证明,而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粤语材料具有较高的可借鉴性,对其深入的研究无疑有利于推动训诂工作的进行。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粤语中保留的古语词、古语词的意义,探寻其对于训诂学发展的意义。

一、粤方言中保留的古语词

粤方言里保留了较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古语词,这部分字对注释古词,理解古书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下面稍做举例:

1.樽—杯,瓶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李白)“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这两处的樽都是指一杯酒。《说文》作尊。《玉篇》:“酒器也。”粤语里也保留同样用法,可作名词也可以作量词,例如一杯酒—一樽酒,手上的瓶子—手上噶樽。

2.水浸—水漫上来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李白《初月》)水浸指的是水漫至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便应筑室苕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若炎字四首》)这里指水位上升之意。粤语里也常形容雨下得很大—水浸街。

二、粤方言中保留的古义

经过漫长的词的发展过程,有些古语词字形同时保留在现代汉语和粤语中,但现汉词词义早已丢失古语词的意义,古语词的意义相对完整地保留在粤语中。此类词以下略举一二:

1.走—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说文》:“趨也。从夭止。”走的本义为跑,这两处所用的意义即为“跑”。但是词义发展到现代汉语,“走”就变成了慢慢走的意思,词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粤语则保留了“走”为“跑”的意思,例如逃跑、逃走—走难,遇城管即逃的路边小贩—走鬼。

2.着—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诗》)“着”为“著”的后起字,同用作动词,穿着。现代汉语也保留了“着”,但多用于名词,例如“着替”,动词“着”的意义被“穿”替代。在粤语中,穿衣—着衫,穿鞋—着鞋,“着”的动词义跟古语的用法是一脉相承的。

三、粤方言保留的古词古义在训诂工作中的作用

(一)作为考释古词古义的证据

训诂学专家赵振铎先生说:“方言在训诂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利用方言材料解读古书也会有很好的收获。一个语言分化出若干方言,在语言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支配下,一些方言保存古代的成分多一些,另一些方言保存古代的成分少一些;甲方言保留了这一古代成分,乙方言可能没有保留。这些方言成分往往成为考释古词古义的活依据。”[3]具体而言,考查古代文献的相关注解,联系保留在粤语里的古语意义用法,可以对后人的注解做出较为有效的参考性见解,以鲜明生动的现代化例子推动考释证明工作的开展。以下列举相关例子:

1.睇—看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礼记·内则》)注:“睇,倾视也。”在父母和公婆面前,他们有什么嘱咐,应当顺从、恭敬地回答……不敢斜视,不能带有轻视虚浮的态度。《说文》:“睇,目小袤视也。”对于“睇”,現代汉语词汇里几乎没有用这个字,郑玄的注解与《说文》解释为斜视,带有轻蔑的意味,这就是“睇”的本义,上举文献采用其本义,合乎情理。再看“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楚辞·山鬼》)“仰睇天路,俯促鸣弦。”(陶渊明《闲情赋》)结合相关工具书,《广雅·释诂》:“睇,视也”《广韵》:“睇,视也。土鸡切,又徒计切。”《集韵》:“音天黎切,亦释为视。”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睇”的轻视意味已经没有了,引申为正常的注视,看。这种词义演变的解释是合理的,解释的内容也是信而有征的。参看杨雄的记载,《方言·卷二》:“瞯、睇、睎、胳、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可知“睇”是秦汉间楚地以南的方言,粤语里保留了“睇”作为注视和看的义项的用法,比如说看电视—睇电视,看好你—睇好你,相对于现代汉语保留的“看”,粤语词汇里保留了更为古老的表述,对作证古代文献的相关注释具有直接而简明的验证。

2.揞—用手掩藏,覆盖

“儹科,斗喊,风声儿惹起如何揞。”(元·乔吉《一枝花·云髫金雀翘套·梁州第七》曲)没有相关注释,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阅读诗词曲和变文、语录、小说等作品时,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其性质泰半通俗,非雅诂旧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的词语。它们大多无旧注和专书可供查阅参考。”[4]的情况,方言便不失为一种理解生僻词语的训释材料。“连忙揞住屁股。”(张南庄《何典》)《广雅疏证·卷四·释诂》:“揞,藏也。”又《集韵》:“乌紺切,音暗。掩也。”《广韵》感韵:“乌感切,手覆。”揞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里,单看字形,不难理解这是一个跟手部有关的动作,至于其具体的意思,若不结合相关工具书,人们恐怕只能模糊推测。而粤语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模本,保留了揞的用法,即用手覆盖,有意掩藏的行为,如用手覆盖着那一本书—揞住本书。结合方言资料,就能更加容易理解揞的含义与适用语境。

3.菢—孵

关于“菢”在古代文献的记载,见韩愈《荐士》诗:“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又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一·牧养·六畜》:“养鸡不菢法:母鸡下卵时,日逐食内夹以麻子喂之,则常生卵不菢。”讲述了为取其鸡蛋让母鸡下蛋不孵化的土方法。《广韵》号韵:“薄报切,鸟伏卵也。”《唐韵》:“薄報切,音暴。”《集韵》:“鸟伏卵也。”唐代作家韩愈的诗里提到菢,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韵书的解释皆把菢理解成小鸟、小鸡等孵化的动作。粤语被认为是保留较多隋唐时期古语词汇、语音的方言,“菢”也不例外,在粤语里,孵化小鸡不采用“孵”,而是用“菢”,粤语说“孵小鸡”为“菢鸡仔”,跟上述《广韵》《唐韵》《集韵》的注释是完全符合的。

(二)理清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与义项间的联系

分析研究粤方言可知其中保留的古词古义有种特殊现象,即出现在古代文献和粤语里的同时,字面上看在现代汉语也保留了下来,但在古代文献中体现的古代词汇的用法与意义为粤语所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里则表现不一样的意义。理清词义的古今历史发展脉络,对于训诂专书的编纂,词义的注释,义项的处理有着重要意义。“训诂上的系源,如果单据文字,只能作‘共时的系联,并不能做到形音义真正的统一。如果考之语言(包括方言),则可以得到‘历时的系联,可以把时间追溯得远得多。”[5]

1.踣—跌倒

《左傳·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斃于车中。”《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斃于车中……韩厥俛定其右。”《禮·檀弓》:“射之,斃一人。”[注]斃,仆也。结合语境,“斃”应当解释为向前扑倒,跌倒之意。结合相关工具书可知,《说文》:“踣,斃也,倒也,又作仆。”《尔雅·释言》:“斃,踣也。”[注]前覆。[疏]斃,又谓之踣。《释名》:“仆,踣也。”“踣”和“斃”两者同义互训,是同源字的关系。“斃”的本义是向前扑倒,跌倒,而现代汉语保留下来斃的常用义“死”则是其引申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斃。”(《聊斋志异·促织》)这里的“斃”翻译成死的意思。而其本义则保留在粤方言里,广东人现在仍把向前扑倒,跌倒说成“踣”,例如“踣街”即在路上摔倒、跌倒的意思。在认清斃的常用义实则是引申义,辨析其本义与“踣”同源,解释为向前扑倒,跌倒的词义发展过程,粤方言在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食—吃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诸多例子可见,“食”在古代往往用作动词,动词用法往往比名词更为频繁。“食”古代的动词用法典型的存在粤语中,例如吃饭—食饭,吃雪糕—食雪糕。反观现代汉语,“食”虽然仍是现代汉语词汇,但作动词的用法几乎不存在了,用“吃”代替“食”,在现代汉语体系里,“食”一般作为名词,例如“食品”“食物”。分辨“食”保留在粤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辩证认识“食”在古代完整的各类义项。捋清其在粤语中的动词用法,与理解古代文献中“食”作为“吃”的用法是相辅相成的。

3.话—说

《说文》:“合会善言也。”《传》曰:“告之话言。”“悦亲戚之情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话”是什么?话的本义是说的内容,为名词。再看《尔雅·释诂》:“话,言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麻桑。”(孟浩然《过故人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巴山夜雨》)唐诗的这两处的“话”已引申为动词。从粤语相关资料看,粤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话”作为动词和名词的用法,其中,以动词使用更为频繁,这一情况与古代文献呈现的现象基本相似。例如,作动词时,例如我跟你说—我话你知,他说不明白—佢话佢唔明,而现代汉语基本不存在话的动词用法,仅仅保留了部分名词用法,例如“话语”“对话”。

(三)补充订正训诂的失误

“进行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必须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紧密结合起来。”[6]72粤方言中保留的字词可能是古词古义的孑遗,利用粤方言这一现在仍被当地人广泛使用的活语言可以为研究考释古词,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古语在具体语境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为补充订正训诂的疏漏提供一些线索。

仍然以上述“踣”与“毙”同源字为例。“‘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注:斃,踣也,犹言跌跤,失败。”[7]语出《左传·隐公元年》,讲述的是共叔段利令智昏,狂妄愚蠢,郑庄公看破了这种不义的行为最终自然会自食其果的故事,此对话中的“毙”在惯性思维和古汉语的教学的认知中,曾有一段时间将其理解为死亡义,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如此理解,在语义上貌似天衣无缝。但基于训诂工作的严谨性,对“毙”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各种训诂材料的佐证,其中,方言资料作为鲜活的材料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毙”在此处的实际用法。实际上,“毙”作为“死亡”义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于时间的角度不符合实际。从方言的角度看,粤语广泛采用“踣”作为向前倾倒、跌倒意,以粤语相关用法为导线,结合工具书,《说文》:“踣,斃也,倒也,又作仆。”《尔雅·释言》:“斃,踣也。《释名》:“仆,踣也。”可知“毙”还有“跌倒,向前扑倒”的用法,由此可知适用于文中,结合语境,把“毙”释成垮台,失败,归纳解释为“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以此来验证杨伯峻的注解无疑是十分精当的。

四、结语

“黄典诚先生在西安召开的训诂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发言中说:‘训诂是研究我国解决阅读古书——特别是先秦古籍困难的学问,必须要有“左、右相”的帮助。“左相”是音韵学,“右相”是方言学。”[5]巧用粤语这门活语言,分析其保存古语的蛛丝马迹,利用活的材料给“沉睡”的古词作生动的解释,无疑有益于现代人的阅读与理解,捋清语言历时发展演变的轨迹,无疑也是训诂过程中无法避开的课题。粤语保留的丰富的古语词是鲜活的注释材料,亦是有力的训诂考证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诚然,对古代文献的训释和考证可以借助像粤语此类与古汉语有较多共同点的方言配合佐证,但训诂工作是一项严谨且具有普遍性的工作,训诂学亦是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对古代文献的解释需要综合考究,字词的释义也需要结合多个语境反复验证,不能仅依据方言保留的“一面之词”就断定词汇的意义,仅就单个语境望文生義,对其进行孤立的解释。遵循古代文献的原意,不加以主观臆断,才能达到“信”“达”“雅”的训诂原则。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白建华.小议方言词汇在训诂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03):163.

[5]吕正华.谈方言口语对训诂的作用[J].汕头大学学报,1985,(02):107—112.

[6]董志翘.漫议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作者简介:

黄晓露,女,广东佛山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苏天运,通讯作者,女,黑龙江双城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训诂学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反训”之说不可信
论高三古文复习中训诂思想的渗透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学定义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