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三古文复习中训诂思想的渗透

2017-06-29李菁烨

新课程·中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训诂学研究性学习

李菁烨

(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摘 要: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它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了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在高三古文的复习中,训诂学对通释疑难词义、阅读古代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高三古文复习这一重点,主要探究教师如何将训诂学的一些思想和研究方法引入古文复习过程中,以期提高师生的古文修养,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古文;训诂学;研究性学习

一、训诂学与高中古文复习

训诂学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成为一门必修课,所以说,不少语文教师都是接触过这门学科的,但是当踏上教学第一线时,还有多少人记得训诂学,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呢?专业所学与工作实际的脱节,不免让人感到可惜。因此,我们不妨学以致用,将训诂学与高三古文复习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训诂就是一种考古发掘,因为人类的遗迹看似杂乱无章,但若仔细发掘、深入研究,不难区分出层次。所以从方法论上说,追求的是一种层层发掘的严谨和细致。

二、训诂学在高三古文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学引入训诂学并不意味着要把中学生培养成训诂研究者,其教学目标与高校教育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效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制定好相应的策略是关键。笔者给出如下一个教学活动实例,以供探讨。

1.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教材内容,复习课本知识,同时把握重要文言字词的各义项,夯实文言功底,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为古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活动步骤

(1)确定研究字词

以考纲中的常见文言字词为主,或是考试中出现的疑难重点,也可以是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多易混淆的字词,全班分为4~6小组,确定好自己的研究字词,教师把好关。

(2)学生搜集资料

筛选已有资料,筛选范围可以是一篇文本、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甚至是几册书。将该字词出现的所有句子罗列出来,并根据意义整理归类,教师通过检查,补充遗漏或纠正错误。

如,复习必修三古文时,有一个小组针对“间(jiàn)”进行了释义整理:

①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空隙

②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间或

③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抄小路

(3)师生讨论难点

上面各例句中,“间(jiàn)”的本义到底为何?为什么在翻译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们又如何记忆呢?

首先,《说文·门部》:“间,隙也。从门月。”段玉裁注:“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隙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由此可知,间的本义是门缝,泛指空隙。其次,在《汉语大词典》中“间道”的注释是“偏僻的小路,亦谓取道于偏僻的小路。”

(4)总结研究结果

明确该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归纳总结,全班交流。

通过上述研究活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表:

理解了义项的来龙去脉,若是再遇到该字,我们就能更为有效地判断。当然,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古文专题复习一时的,而是贯穿于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这张表格,如复习《史记》选读后,我们可以增加其引申义:

⑤谗人间之(《屈原列传》)——挑拨,使人不和

⑥侯生乃屏人间语(《魏公子列传》)——私下,秘密,暗中

可见,训诂学的渗入并非要教会学生考证词义,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分类记忆,在把握本义的基础上,延伸散发,这样比死记硬背的效果更好。如果将这样的研究活动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不仅有利于古文复习与答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精神的培养也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训诂思想对高三古文复习的促进作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作为一名教师,要引导现代的学生踏进古代,不要求他们读书是失职,只让他们读书不讲出一点道理来也是失职。若能在古文教学中渗透一些训诂思想,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效地传授文言字词句的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古文复习中来,最终让学生的词语基础及语言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扎实和提高。

1.对教师古文复习的作用

随着训诂意识的强化,教师能够摆脱对教参的依赖,深入文本进行钻研,更好地把握文中字词的准确意义,有的甚至能够弥补纠正教材注释中的缺失或错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沦为知识的“复读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教版必修三第101页)中有句原文:“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按照教参上的翻译: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但是,从文意斟酌,这里的“而”字应该表示转折,那么这里的“以”到底作何解释呢?见《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日:“以或作似。”从古代训诂材料来看,《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从语音方面来看,“以”上古属之部喻纽,“似”属之部邪纽,因此“以”可通“似”,為叠韵通假。由此可见,“以秦王之威”解释为“像秦王那样的威风”,较符合文义。

2.对学生古文复习的作用

高中生不是训诂专家学者,所以我们不要求学生去论证某些字词的实际释义,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渗透着训诂意识的古文复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言字词的本义,同时,在比较积累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与记忆,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听众的角色转变为真正学习的

主人。

如《屈原列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73页):“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课本注释:“顾反,回来。反,同‘返。”我们斟酌注释是讲得通的。但对“顾”字的注释如何理解呢?许慎《说文》:“顾,还视也。”此乃其本义。显然,顾的“还反”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这就证明“顾反(返)”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反(返)。强调了该字的本义,相信学生若在文言翻译中遇到该字就能够合理推测词意了,还能在现代汉语中进行拓展延伸,如成语“义无反顾”就是对“顾”的本义的继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文的学习与复习是需要艰苦钻研、博览群书、一步一个脚印的系统工程,妄想走捷径的心态是阻止师生进步的最大障碍。

其实,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接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媒的任务。这与高三语文古文复习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在古文复习中,教师应将训诂作为一种复习思想,渗透到复习活动之中,深入探究字词,斟酌句义,并将这种传统却又科学严谨的思想传播给学生,相信最终定能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王宁.训诂学原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08.

[3]陈绮敏.中学文言注释之歧训释疑[D].福建师范大学,2008.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训诂学研究性学习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反训”之说不可信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