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7-10-24陈亮
摘 要: 训诂学对提高学生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课程专业性强,且學生大多没有系统接触训诂要籍,易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训诂能力便成为关键所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例证趣味化及实用化讲解,配合实践性能力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诂能力。
关键词: 训诂学 教学改革 训释词义能力
训诂学课程专业性较强,涉及大量训诂理论知识,且学生并未系统接触古籍,特别是训诂要籍,尽管教材辅以大量实例,但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还是稍有难度,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此外,当前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比例相对较高,多数学生毕业将从事语文教学,2017年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比例飙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就要求训诂学老师在教授一些必要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训释词义能力进行探索。
一、激发兴趣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训诂学是“艰深与抽象”的代名词,通过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多数学生给以“大杂烩”之“美名”,表面来看是由于训诂内容涉及面广,与文字、音韵、方言等知识关系密切,实际上是因为学生掌握或阅读的文献甚少、积累不够造成的问题[1],这是当前多数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如何针对学生现状激发学习兴趣便成了关键所在。
(一)例证趣味化
为了提升学生对训诂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每个专题的实例导入都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新课程的第一节课,既要引起学生兴趣,又要契合学生的知识,难度把握非常关键。结合学生水平和我院未开设音韵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在训诂学课程教学开篇导入,我们选取了与音韵学、文字学相关的实例进行导入。
音韵学相关的实例通过一幅内容为“大器免成”的书法作品进行呈现,让学生点评正误,学生自然能够指出当前规范的用法是作为成语的“大器晚成”。随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中的“晚”字作“免”进行反驳,并进一步反问为何“大器免成”现为“大器晚成”,引导学生联系同音通假知识,进而得出上古二字音近,让学生回忆古代汉语通论中关于“古无轻唇音”的论断,至于楚简乙本作“曼”,义为“无”,通“免”,韵通“晚”,与前后的“无隅”、“希声”、“无形”等知识内容则留后面专门章节进行讲解。
文字学相关实例通过九华山的一块内容为“護國月身寶殿”的匾额和《诗经》中“狼跋其胡”一句进行呈现。首先让学生识读匾额,重点自然落到“月”字上,通过回忆前期的文字学课程,学生自然知道此字音义皆同“肉”字,然后理解“狼跋其胡”一句,重点自然落到“胡”字,联系“月”(肉)字,学生知道与身体部位有关,至此文意理解要比“胡”作“姓氏”、“胡须”要准确得多,再通过字典查检,得知本义是牛脖子下垂的肉,进而引申为兽类脖子的垂肉。
通过调查往届学生教学以“训诂”二字的阐释作为开篇和改进后(见上文)开篇导入的学生反馈情况看,训诂学课程开篇教学导入时,带有语言知识趣味性的实例最受学生欢迎,也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讲解时尽量简化训诂过程和少用训诂术语,因为学生未接受训诂主体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
(二)例证实用化
结合多数学生毕业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其中会涉及较多的古文,在教参的标准下进行字词释义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训诂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通过大量例证说明前人注本、工具书或教材注释有可能出现错误,不能依赖,这就要求毕业生在中小学古文教学过程中有所甄别,准确甄别自然离不开系统的训诂知识学习。由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就要求训诂学课程在例证选取过程中适当结合学生兴趣,侧重中小学古诗文注释的选取,其中注释正误皆可作为选取对象。
如语文教学涉及成语“敝帚自珍”时,学生理解难点自然在首字,直接参见注释并非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注释的基础上利用形训方式进行阐释,通过工具书查检古文字形给学生展示,左边是“巾”(表衣物),且“巾”上加点,一说象征破洞,右边从“攴”(手持棍),手持棍棒击打破衣物,会破败之意,当然在引出“会破败之意”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凋敝”一词加以理解,由此,“敝”作“破败;破旧”之意,学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深刻。此例虽说教材有正确注解,但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通过注释只能“知其然”,缺乏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知其然”的内容,通过训诂学课程提出,通过阐释让其“知其所以然”,进而学会训诂的方法和流程。
再如《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落英”一词教材注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据《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坠露”、“落英”相对,钱钟书亦认为二者互文同训,以此解释“落英”为“落花”。据《尔雅》解释,“落”作“始”义,当释“落英”为“始英”,即初开之花。然而,根据郭在贻[2]统计陶渊明诗文,其中除“落英缤纷”外,有七处用“落”字,全作“坠落、陨落”义,据此,陶文中“落”作“始”义不合语言社会性原则,故而“一说初开的花”之义可免去。此例教材注解欠妥,通过案例呈现让学生渐渐熟悉训诂辨误的方法,以此促使学生重新认识中小学语文教材。此外,通过对古文注释辨误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争取让毕业生在今后的教学岗位上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
二、提高能力
(一)选讲古籍
当前,多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很少能真正接触古籍,且鉴于我院未开设文献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在训诂学课程中让学生选讲影印版古籍,一是弥补相关课程的不足,二是提高学生训诂的实际操作能力。到目前为止,实行学生选讲选古籍进行三届,学生反馈较好。
我们在训诂学基础知识教学结束后,选取《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汉书·高纪第一上》作为学生选讲内容,此套“二十四史”由张元济耗巨资搜访宋元善本,多以宋元版为主要底本,并对殿本、局本谬误有所匡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选讲前,我们将古籍扫描版在学生群里进行共享,按学号将选讲内容分配给学生,每人选讲一页内容,并为学生提供《故训汇纂》、《中华字海》等扫描版或检索版工具书及国学宝典等检索工具,再让学生将古籍内容加标点并输入电脑,作为纸质作业。选讲时,让学生结合古籍中颜师古注文,参考所提供的工具书进行正文释义,讲解释义缘由,如此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利用古注及工具书进行词义考证的能力,个别学生甚至提出新的观点以对颜注进行匡正,尽管论述条理性有待提升,准确性有待商榷,但这无疑是理论课程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大尝试。此外,我们让学生接触颜注是对训诂理论知识的巩固,如《汉书·高纪第一上》首页便有“遇会也”、“蓄水曰陂”、“晦暝皆谓暗也”等,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训诂术语。
(二)古语词考释
利用方言识记一些古语词,特别是结合方言加以学习,会让学生对一些陌生的字词越发感到亲切,因此,通过考释方言古语词可以进一步拉近古代汉语学习与现代语言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古代汉语学习的时空差距,让训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分配古语词考释内容之前会先进行示范教学。
如五河方言“搦”[nuo31]字[3],有“(用手等)挤压”、“握”、“(用手)搓洗”三个义项,《说文解字》载:“搦,按也。”《齐民要术·杂说》:“河东染御黄法,碓捣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可知此处“搦”即释为“(用手等)挤压”,与方言形成互证。通过古籍检索,可见曹植《幽思赋》载:“搦素笔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搦”释为“(用手等)挤压”不当,当为引申之义,释为“捉”、“握”。以阮元《经籍籑诂》卷九十二入声载:“搦,捉也。”及《说文解字注》卷十二篇上载:“玄应书曰:搦,犹捉也,此今义非古义也”之释义为证,此义又与五河方言中“搦”字词义互为印证,由“(用手等)挤压”进一步引申“(用手)搓洗(衣服等)”。通过这种示范指导,我们会先选定当前学术界已考释出来的古语词,让学生按作者思路,通过检索为作者找出其他例证,以此先行试练。随后结合学生方言和学习能力进行古语词选定考释,此次考释的古语词一般学界多未涉及,最后以小论文形式進行提交,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对“搦”字考释,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训诂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窥见方言古语词的保留和发展状况,进而为学生进行方言研究奠定基础。
三、结语
我们在训诂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例证的趣味化、实用化的讲解,配合实践性能力培养,较之于以往教学效果看,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古文疑难词义疏通方面得心应手地利用古注及工具书等资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训诂知识的兴趣,相信这就是课程所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更是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新开始。
参考文献:
[1]赵敏.《训诂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88-90.
[2]郭在贻.“落英缤纷”辨析质疑[J].语文战线,1980(12):14-15.
[3]陈亮.五河方言古语词“搦”与“搋”的考释[J].文教资料,2014(9):28-29.
项目基金: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X”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语言类课程为例”(GYJG-17-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