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园上城(一期)考古发掘简报
2019-09-1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西安文理学院
摘 要:2018年10月至11月,为配合西安市南郊公园上城(一期)项目工程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对该处用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出土各类陶器、铜器、瓷器、铁器共47件。M6出土有明确纪年的墓志,为研究该地区唐代墓葬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西安;唐代;墓葬;随葬品
西安公园上城(一期)考古发掘项目地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南三环路与田马路交界西南角(地理坐标:北34°13′13.5618″,东109°2′32.2872″),属西安正驰置业有限公司公园上城(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现简报如下。
1 发掘概况
根据前期勘探与调查,勘探范围东西长227米,南北宽363米,总面积59709.79平方米。发掘工作从2018年10月27日开始,2018年11月13日发掘结束,发掘面积132.86平方米,共发掘古代墓葬7座。其中唐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2座。出土陶器、铜器、瓷器、铁器共47件。
2 墓葬形制
墓地内发掘的7座墓葬中,4座已遭受盗扰,3座保存完好。未被盗掘的墓葬葬式比较清楚,随葬品基本保持原位。根据形制结构的差异,将其分为两型,即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刀”形墓。
7座墓葬中,有棺床的墓葬2座,残存有棺木痕迹的墓葬4座。木棺均已腐朽,木棺灰处大部分残留有锈蚀的铁棺钉。根据棺灰痕迹和铁棺钉位置可判断木棺头宽足窄,长1.9~2.7米,头部宽0.6~1.1米,足部宽0.35~0.9米。棺木直接放置于墓室地面或棺床之上。7座墓葬均为单人葬,保存骨架3具,均为仰身直肢,其余已散乱且保存情况较差,其中M2头向西北,M5、M7头向北,均为头向墓室脚向墓道。因大多数墓葬形制较小且遭盗扰,随葬品超过10件的墓葬只有2座,10件以下5座。
2.1 竖穴墓道土洞墓
M1、M2两座墓葬位于墓地西侧中段,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均为西北—东南走向,方向在295~305度。墓室为土洞室,券顶。竖穴墓道以墓道为中线基轴,由东向西渐宽,长2.6米,东宽0.5~0.6米,西宽0.8~1.1米。
2.1.1 M1
M1墓室方向相对于墓道向西偏40度。单室墓室,墓道在东,墓室居西。由竖穴墓道、墓室封门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组成,封门土坯损坏严重,墓葬平面呈斜向長方形。墓道由东向西渐宽,长2.6米,西北宽1.08米,东南宽0.58米。墓室封门以土坯建造,因积水浸泡,仅有少量痕迹显存,可大致复原。墓室底部较平整,墓底长2.8米,西宽1.2米,东宽1.8米,顶高约1.15米。墓室四壁较为模糊,东南角保存较好并带有细微弧度,可由此大致推测墓室拱顶位置。该墓遭受破坏严重,仅在近墓室底东北角的填土中出土少量陶盆残片。
2.1.2 M2
M2由竖穴墓道、土洞墓室两部分组成。全墓平面近似西北宽、东南窄的梯形。墓道由东向西渐宽,长2.6米,西宽0.82米,东宽0.55米。墓室底部较平整,长2.27米,西宽1.0米,东宽0.82米,深1.2米。人骨保存状况较好,平躺于棺内,位于墓室南侧,手臂自然垂直放置,为仰面直肢葬。在人骨脊柱下发现康熙通宝1枚。
2.2 斜坡墓道“刀”形墓
M3、M4、M5、M6、M7五座墓葬位于墓地东北处,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均为南北向,方向在355~5度。全墓平面近似“刀”形,墓道在南,墓室在北,斜坡墓道坡度30~50度,以墓道为中线基轴,墓室为南北长、东西宽的竖式,均为券顶。墓葬规模较M1、M2较大,均有甬道,其中2座有过洞、天井,2座有砖式封门及棺床。木棺顺放于墓室西侧,头北足南。
2.2.1 M3
M3为长方形竖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2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东,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底为竖斜坡状。墓道长7.75米,最深达3.5米,整体由墓道口、天井和两个过洞组成。墓道口长3.78米,北宽1.2米,南宽0.8米。过洞1靠近墓道开口,长2.44米,宽1.35米,高1.81米。天井长1.2米,宽0.83米,北端深1.5米,南端深1.22米。过洞2位于墓道北侧,长0.33米,宽1.26米,高1.8米。墓道北端为一堵残存1.45米高的青砖封门,推测封门砖高度与封门顶一致。根据该墓封门砖墙上方坍塌的痕迹以及墓室内部器物分布散乱的状况,推测该墓曾被盗扰,且发生在墓室坍塌以前,盗洞痕迹已不明显。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整体呈拱状,长1.02米,宽1.26米,高1.75米。墓室平面呈刀形,长3.08米,北宽2.22米,南宽1.89米。墓室底部较平整,墓室西侧设有石砖铺设的棺床,棺床大致呈梯形,南窄北宽,东侧长3.1米,西侧长3.08米,北侧1.27米,南侧0.75米,棺床高0.2米。棺床主体北侧所铺设的三列砖为正方形,有别于封门砖的形制。在棺床最西侧则使用与封门砖同形制的方砖进行铺设,用来填补与墓壁的缝,南部无青砖铺设。东侧墓底长约3.08米,北宽0.95米,南宽1.14米。根据人骨摆放情况及出土器物状况可判定墓室内部情况混乱。
2.2.2 M4
M4为斜坡土洞墓,南北走向,方向355度。单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刀”形。墓道由南向北渐收,北宽约0.6米,南宽约0.8米。发掘长度约为6.2米,深约3米。在距墓葬封门土坯南约2.1米墓道中部发现圆形痕迹,土质较两端稍松软,推测应为盗洞。墓室以土砖封门,多已倒塌。甬道连接墓道与墓室,长约1米,南端有部分残缺土坯。墓室底部较平整,墓底长约2.9米,宽约2.2米,深约2.9米。墓室四壁较为规整,未发现明显加工痕迹,四角带有细微弧度。M4葬具已全部腐化为深红色板灰,依据葬具遗留痕迹推测为南北方向放置,位于墓室西侧,长约2.7米,北宽约1.1米,南宽约0.9米。人骨已腐化为灰,无法判断葬式。该墓保存状况较差,共出土开元通宝2枚。
2.2.3 M5
M5墓道为正南北方向,墓室相对墓道向西斜35度。M5由斜坡墓道、过洞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刀”形。墓道口大底小,由南向北渐收,北宽约0.65米,南宽约0.95米,发掘长度约为6.1米,深约2.75米。墓室以土坯封门,几乎完全坍塌,有少量弧起痕迹显存。墓室底部较平整,墓底长约2.8米,南宽约2.05米,北宽约2.2米,墓室壁高约1.4米。墓室四壁较为规整,未发现明显的加工痕迹,四角带有细微弧度。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0.58米,宽0.68米,高1.4米。依据葬具遗留痕迹推测棺木南北方向放置,位于墓室西侧,长约2.35米,北宽约0.9米,南宽约0.8米。棺内有人骨1具,整体保存较差,腿骨及臂骨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共出土随葬品7件,其中4枚开元通宝、2件泥质灰陶罐(带盖)、1件铜饰品(残)。
2.2.4 M6
M6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东,平面呈梯形,底为长斜坡状。墓道长6.4米,南端宽1.5米,北端宽1.1米,深7.5米,墓道口距地表深度4.9米,斜坡长6.88米。墓道北端筑有一堵现存高度1.25米的封门砖墙。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平面呈梯形。甬道长1.75米,北端宽1.35米,南端宽1.15米。墓室平面呈“刀”形,長3.35米,北侧宽2.05米,南侧宽1.95米。墓室底部较平整,在墓室底部西侧设有石砖铺设的棺床,棺床高度0.26米,北端宽1.4米,南端宽0.9米,长3米,棺床主体所铺设的三列砖为正方形,有别于封门砖的形制。该墓因遭受盗扰及积水浸泡,器物分布散乱,共出土器物39件(组),绝大多数为方砖。随葬器物主要分为砖瓦、陶器、瓷器、墓志等。
2.2.5 M7
M7为长方形竖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向南,M7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东,平面大体呈长方形,底为竖斜坡状。墓道长11米,最深处达4.35米,整体由墓道口、天井和两个过洞组成,墓道口长6.9米,墓道南宽1米,北宽0.63米。过洞1靠近墓道开口长1.6米,深3.45米(距地表),过洞高1.85米。过洞最下方宽1.4米,上方宽0.95米,过洞顶距现地表1.6米。过洞2(靠近墓室)长0.5米,高1.6米,宽1米。天井长2.2米,北宽0.57米,南宽0.63米,深4.35米(距现地表)。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整体呈拱状,长0.4米,高1.6米,宽1米。墓室平面呈“刀”形,西侧长3.3米,东侧长3.1米,北宽2.65米,深2.64米。
3 出土遗物
7座墓葬均有随葬品出土,共出土随葬器物47件。随葬器物种类有陶俑、瓷器、陶器、铜器、铁器、墓志等。陶瓷罐大都放置在墓室四角,铜饰品一般在棺内人头骨位置,铜钱一般放置于棺内的人骨手骨、脊柱下方等,墓志放置于墓室东南角。
3.1 俑类
出土俑共3件。均出土于M6,泥质红陶,前后合模制,胸以下呈筒状,外饰彩绘,局部剥落,五官模糊。女俑(M6∶21)1件,双鬓,红唇,脸庞圆润,通高7.2厘米。男俑(M6∶22)2件,其中一件破损,头戴幞头,鼻梁挺翘,两件尺寸相同,通高8.3厘米。
3.2 陶器
7座墓葬共出土9件陶器,其中塔式罐2件,陶罐5件(残1),陶盆1件(残),陶盏1件。红陶大部分火候较低,质软,呈橘红色。灰陶一般火候较高,陶质坚硬。器身均为轮制,素面器物占绝大多数。
出土塔式罐2件。M3中塔式罐出土时散落,将罐、盖、底座按M3∶8、M3∶9、M3∶12、M3∶24四个编号提取,经修复后合为1件。上部为圆锥形盖,直径10厘米,高5厘米;中部器身为罐形,圆唇,侈口,翻沿,短颈,圆腹,腹下部渐收,平底,高28.5厘米,口径10.4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11.4厘米,外部饰有压印纹,内部为线形纹饰;下部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底座上部直径10.3厘米,下部直径18.8厘米,高18.5厘米,器物总高52厘米。M6中塔式罐、盖、底座按M6∶18、M6∶24、M6∶17三个编号提取,经修复后合为1件。圆唇,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外施彩绘但已剥落,橘红色陶胎,通高48.1厘米,盖直径11厘米,底座直径22厘米。
出土陶罐5件。M7中两个形制相同的泥质灰陶罐由器身及罐盖组成,体量较大,敞口,平沿,方唇,短颈,鼓腹,腹下部渐收,平底。陶罐外饰弦纹,内压印纹。最大腹径28.3厘米,高24.1厘米,底部直径18.4厘米,口径14.7厘米。器盖最大直径12.6厘米,高3厘米。M5的两个泥质灰陶罐大小略有不同,M5∶1底径13厘米,口径11.4厘米,通高18.3厘米,腹径19.4厘米,罐盖直径10.4厘米,高2.2厘米。M5∶2底径12.4厘米,口径11.4厘米,通高18.9厘米,腹径19.6厘米,罐盖直径10.4厘米,高2.2厘米。标本M6∶19,器底残片4片,平底,腹部饰有凸弦纹,底部直径3.9厘米。
出土陶盆1件。标本M1∶1,在接近墓室底东北角的填土中发现,残损较为严重,敞口,平沿,方唇,平底泥质灰陶,素面无纹饰,底径16.6厘米,口径25.6厘米,通高9.7厘米,腹径21.8厘米。
出土陶盏1件。标本M7∶9,体量较小,为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假圈足。口径10.3厘米,最大腹径10.8厘米,高3.2厘米,底径4.6厘米。
3.3 瓷器
出土青瓷双耳罐1件,标本M3∶18,体量较小,通体施青瓷,高17.1厘米;敞口,卷沿,圆唇,口径9.7厘米;短颈,圆腹,腹径16.8厘米,腹下部渐收;假圈足,底径11厘米。
白瓷器底残片1件,标本M6∶16,通体施白釉,釉层均匀,胎质细腻,器壁较薄,圈足微向外斜,圈足直径5.6厘米。
3.4 铜器
出土铜簮1件,标本M3∶20,黄铜材质,由三节组成,有绿色铜锈,腐朽严重。长16厘米,头部直径4.5厘米,尾部直径3厘米,装饰有棱形纹饰。
出土铜饰1件,标本M5∶05,于棺内人头骨处发现,呈细窄环状,无纹饰,已腐朽断为6段,残损严重,宽度0.4厘米。
出土铜钱15枚。标本M2∶1,康熙通宝铜钱1枚。正面保存较好,制作规范,但背面锈蚀严重,仅能从满文痕迹大致判断为康熙通宝铜钱中的“罗汉钱”。开元通宝铜钱14枚,分别出土于M1、M4、M5、M7,各墓隨葬数目不一,一般为1~2枚,最多达8枚。多出土于棺内人骨周边,大多腐蚀严重。标本M7∶5,铜质较好,制作规整,面背肉好皆有周郭,字迹清晰。直径2.5厘米,内孔0.7厘米,外郭0.2厘米。
3.5 铁器
出土镜1件,标本M7∶4,直径16厘米,腐蚀严重,纹饰无法辨识。
3.6 墓志
出土墓志盖1件,盝顶式,四刹饰四神纹,盖阴刻篆书“大唐故高府君墓志铭”9字。
出土墓志1方,方形,四周饰生肖纹,长、宽皆45.3厘米,志石刻栏,志文为楷书,计394字。墓志详细介绍参见本刊《大唐故高府君墓志志文考释》(20~23页)一文。
4 结语
公园上城(一期)所发掘的7座墓葬,因整体规模较小,且有四座墓葬遭受盗扰,出土的随葬品数目有限。但其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M6所出土“大唐故高府君墓志”(M6∶26)纪年明确,为墓葬分期提供了确切的断代依据。M1、M2距其他5座墓葬位置较远,墓葬形制与距地深度有明显不同。M1破坏较严重,仅存残损陶盆1件。M2保存完整,出土康熙通宝1枚,墓葬形制在清代西安地区比较常见。由此推断,M1、M2可能为清代中期平民墓葬。M4、M5、M7均出土开元通宝,M3虽未出土开元通宝,但出土器物组合与M6非常相似。将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与西安地区墓葬进行比较后推定,M3、M4、M5、M6、M7可能为唐代中期的家族墓群。对于这5座唐代墓葬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推测,除M6明确记载墓主人为三品武将官职外,其余墓葬墓室面积较小、墓道较短且未见墓志,因此墓主人身份应为中下级官吏或普通较富裕阶层的平民、庶族地主。此外,本次发掘的7座唐代墓葬中,所出土的陶器胎质可大致分为橙黄陶和灰陶两种,与目前已发掘马腾空村北地区唐代墓葬所出土陶器的典型胎质分类相吻合,也间接反映了盛唐、中唐时期,这一地区陶窑烧造的供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