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思
2023-07-18郭占欣
郭占欣
摘 要:现阶段新媒体技术正加快重塑思政教育教学生态,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冲击,MOOC、线上直播等教学新样态也正应运勃发。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新媒体的融合性打造师生双向交流模式,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黏性;要依托新媒体载体的多样性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矩形格局;要依托新媒体的可控性构建生态化校园环境,加强网络环境监督与管理,营造绿色清朗的网络环境,扎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53-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以及个性化的媒介信息传播特点,推动育人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然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旧难以突破传统理念的属性桎梏,影响育人实效性。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开展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革
(一)以教育者为教学中心的变革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主导者,还是学生的导师,更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价值的评判者。在新媒体背景下,知识的传播、信息的流动不再拘泥于教材、课本,MOOC、学习通、超星等较为正式的线上教学形式相继涌现,微信、钉钉等新媒体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教师的角色也从指导者转换为促进者、引导者,其权威地位面临巨大冲击[1]。
(二)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的变革
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使得课堂教学逐步转向校外、课外、线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新媒体蕴含着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流高校思政教师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讲座与学术报告等。由此可见,学生不仅可利用新媒体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还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自由进行自我思政教育。
(三)以教育内容为中心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是“我讲你听”的单向教学模式,教育内容封闭且资源较匮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教师所选择的知识。新媒体涵盖丰富的优质资源,大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随意浏览,突破了时空限制。思政教育的功能在无形之中得以实现。大学生对暗含思政知识信息的主动探索行为,既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又是重视过程和自我教育的习得性学习。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思
(一)正向价值
1. 新媒体助力思政教育“活”起来
虽然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自由、信息内容散乱的特点增加了思政教育载体的可控难度,对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综合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已被新媒体深深吸引[2]。高校应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思想政治育人的积极作用,以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变革。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信息,全方位、立体化认识和了解学生,便于教育者随时把握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动态,更加全面地掌握舆情动态和舆论方向,进而使得学情分析更加精准。
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可使传统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课堂中“低头一族”“拇指一族”的现象会有所改善,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质”与“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中可利用超星学习通、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就课程重点及难点知识发起头脑风暴,也可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精品课程、讲座与学术报告以及含有思政元素的即时资讯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破除时空阻碍,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总之,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的弊端和不足,大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覆盖力、影响力和精神号召力。
2. 新媒体助力三全育人机制完善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育人工作正在形成联动机制。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教育愈发重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思政工作平台落实立德树人,但如何保证“立德树人”在高校中落实、落细,还缺少有力载体和关键平台。故此,借助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已成大势所趋,网络平台逐渐成了联通课程体系、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桥梁。
3. 新媒体助力思政教育个性化开展
时下,以快手、抖音等App为代表的平台迅速、全面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受教育的渠道更加丰富,这也使得他们对传统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抵触之情,反而更偏向于个性且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新媒体所具有的优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新媒体空间,学生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传播者,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成为当代大学生网络交流的重要聚集地,大学生可在这个网络虚拟空间中肆无忌惮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释放自我,教师不仅可以从中精准捕捉大学生整体动态,也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具体动态[3]。除此之外,还可以以新媒体为依托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经历等综合信息进行统整,并生成个人发展报告、职业规划建议,以供学生参考。总之,新媒体的应用克服了言传说教式的不足,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二)负向价值
1. 教育内容供给呈现碎片化
近年来,最右、笔芯等App的兴起,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言论信息层出不穷,这些碎片化内容的输出不仅能丰富思政教育资源,而且也使得思政教育面臨巨大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暴力、污秽、反社会等碎片化海量信息的涌入,让学生无法全面地看待事物,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黄金节点,极易受不良思潮影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所以,如何将新发布的政策文件、重要讲话、党的先进理念和新理论成果融入现有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一个新挑战。
2. 教育者主体呈现弱化
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各级终端均会发出主流、非主流的声音,不仅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也会导致思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弱化。在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学生可借助各类新媒体载体学习各种知识,使得思政教育者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在授课中一旦出现偏差或相左的意见,大学生可立马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证、反驳,这也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力大幅弱化。
3. 教育环境呈现复杂化
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核心,教育渠道通常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活动为辅。而随着新媒体带来的多种终端,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导致思政教育环境日渐复杂。一方面,由于网络终端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各类非主流信息肆意传播,增加了校园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另一方面,在校园舆论中,未筛选的信息依托抖音、微信进行N次传播,呈非主流信息多渠道发布趋势,导致各类不良信息多倍复制,舆论指向日趋扑朔迷离,而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给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依托新媒体的互动性构建师生双向交流模式
1. 孵化综合型教育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各种媒介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必须具有媒介素养和媒体使用能力,结合新时代发展态势、教学需求、学生发展特点,切实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教育者要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应在提升自我媒介素养与思政理论水平方面发力。在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政素质方面,教师必须坚定政治信仰,秉承终身学习理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列毛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及看法,用理论武器武装头脑。在提高媒介素养方面,应树立跨界思维和媒体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筛选能力,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工作,剔除新媒体平台中的负面、污秽信息,时刻关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精准捕捉校园舆论动向、学生思维动态,预测舆情走向,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4]。
2. 打造校園文化产品,开辟师生网络互动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正逐渐被新媒体取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双向传播的优势,与时代发展、学生诉求有机融合,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产品,开创“教师—学生”双向网络活动区。高校可将每日国内外热门话题、校园事件、思政理论内容等与官方公众号、校园抖音等平台相结合,经常性向学生推送暗含思政内容的资讯。在消息推送页面,学生通过点赞、评论、收藏、转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思想、舆情动态。需要注意的是,师生网络互动区的开设应涵盖校园、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校园层面,包括校园新闻、学校概况、院系设置、校园生活等板块;在教师层面,包括教师进修、师生互动区等板块;在学生层面,包括学习、生活、心理问题等板块,通过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生活常识来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旨在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二)依托新媒体载体的多样性创新教育方式
1. 多终端融合,创新思政教育传播形式和载体
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方式渠道趋于多元,这对传统的“教”与“学”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故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实现载体合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思政教育内容的海量传播,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建立多终端统一管理的内容处理模式,利用钉钉、学习通等平台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不同媒介载体的终端传送给学生,大幅提高思政内容传播的即时性和有效性;还应利用新媒体的可视化优势,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手段,结合弹幕互动,围绕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加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正的获得感[5]。
2. 多平台落地,塑造网络思政矩阵格局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必须要实现多平台落地,塑造网络思政矩阵格局,以期聚合优秀思想政治成果、引导热门话题舆论导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方面,构建思想政治资讯抓取平台,有效改善校园网站、官网公众号内容烦冗、资讯分散等问题。高校可从外部主流网络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中抓取高质量内容,并将正能量的思政内容推送给学生;抑或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权威官方媒体抓取,保证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塑造网络思政教育矩阵格局。高校可根据不同平台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形成有针对性的平台矩阵、内容矩阵、传播矩阵,借助多元平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主流价值观传播、舆情监控,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可控度,实现教育质量的最大化。
(三)依托新媒体的可控性构建生态化校园环境
1. 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朋辈效应
网络意见领袖与榜样教育、朋辈教育相适应,具有与被影响者关系平等等诸多特点。高校应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利用意见领袖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产生思想共鸣。首先,遴选德才兼备的学生典型,既要具备正确的三观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还应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熟悉网络用语,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其次,依托多种形式扩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教育并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看待问题,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切实提升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最后,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感。高校应密切关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分子”,引导他们肩负起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光荣使命,鼓励其敢于发声、积极发声、谨慎发声,善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带动网络舆情舆论,使之在关键时刻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和正确导向作用。
2. 成立网络监管中心,保证网络的健康运行
一方面,打造一支媒介素养高、理论知识扎实的管理队伍,包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能够针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及时判断学生心理状况的心理教师,熟练运用大数据、具备媒介运行能力的新媒体技术者[6]。另一方面,健全网络管理体系,形成各部门合作、任务分化,共同发力的工作体系,在源头上对网络空间负面的不良信息进行净化。面对虚假新闻、网络谣言,做到事前合理监控,事中辟谣、举报,事后责任追问,努力营造一个弥漫正能量的网络世界。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间自由、学生主体性强等诸多好处,作为教育载体也具有互动性强、包容性广等媒介传播优势。但不可否认,当前阶段网络环境复杂、多元,使得一些污秽、暴力的信息进入学生视野。所以,高校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载体,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与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教育延伸。
参考文献:
[1] 杨钟悦. 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价值根基[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46-49.
[2] 郭巍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价值意蕴和有效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6):88-90.
[3] 龚梦玲. 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06):58-63.
[4] 胡逢源.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挑战与应对[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73-79.
[5] 辛欣.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引领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6):73-75.
[6] 张策,张耀元.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8):60-65.
(荐稿人:段振英,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