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3-07-18邓维伟李钰田卢文娟郭建文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邓维伟 李钰田 卢文娟 郭建文

摘  要:在工业4.0和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培养大批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多元整合,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素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正是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机械类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为具体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难点,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及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综合考虑育人主体、学生年级、专业课程类型等因素,梳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着力点,为解决专业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思政设计问题,多维度构建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關键词:课程思政;机械类专业;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77-04

一、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作为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培养造就了千万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显著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国工业化水平,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供给。加强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建设制造强国,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点分析

(一)文理知识互融互通存在难度

机械类专业研究对象以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为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通过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来论证知识,与文科显著不同,没有政治主张和立场导向。

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文理知识互融互通,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

(二)师生思维惯性增加教改阻力

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强调学科的实用性、技能性与综合性,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训能力培养,以实现对知识与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基于学科的人才培养预设,大多数机械类专业师生均存在思维惯性。教师在教学中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忽视了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薄弱;学生追求专业理论和创新实践,不深入探究专业知识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与道德观念,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接受[3]。

(三)地区经济文化指向现实主义

经济和科技发达地区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受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竞争意识强,功利主义、现实主义更为突出,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工程实践中,愿意承担公益性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少,社会责任感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易被边缘化。

三、专业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类型与育人规划

专业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比超过80%,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阵地。机械类专业课程可分为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实践课等四种类型。做好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充分认识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差别和属性,梳理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找准思政着力点,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三个方面系统注入思政养分,增强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1.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机械制图等,专业核心课主要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以及流体力学与热工学等,两者均具有通识性、强制性等属性,课程知识点抽象且相对固定,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坚持专业本位,由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共同研讨,开展集体备课,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学科发展历程、人物典型事迹、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思政着力点,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领悟历史哲学,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对工程伦理与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由此强化学生的人文与基础理论修养,培养批判思维,从自身思想、行为和实践角度积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2.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涉及到3D打印技术及实践、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与先进科技紧密结合的知识范畴,具有前沿性、灵活性等属性,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和科学前沿的传递。在教学准备阶段,也应由专业选修课程教师共同研讨,根据选修课特点,提炼课程思政融入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技术知识与传统学科知识的耦合联动,紧密联系时政热点,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学科前沿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着力点,密切联系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时政热点,通过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形式,个性化地进行互动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学术素养与科学精神。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任意识,为学科与行业的发展注入深层次、内生性动力,唤醒学生造福人类和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勇气和力量[5]。

3. 集中实践课

集中实践课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和主要载体。集中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和互动性等属性,可细分为基础性实践、创新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种类型。基础性实践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在校内进行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践、金工实习等。创新性实践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一般发生在大二、三,通过校内、校际竞赛、项目、参展等优化课程实践教学,促使学生获得更多工程训练的机会。课程思政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在课程设计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性,在校政企多方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统筹课程设计,使基础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形成育人闭环。实践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可考虑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思维和方法、职业道德和规范为思政着力点,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把课程延伸至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及创新平台,推动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科研平台、早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创新能力和实践整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立志高远,敬业奉献,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法治精神[6]。

(二)育人主体与职能分工

育人主体是影响课程思政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新格局下,除专业课教师外,思政课教师、实验员、企业、辅导员、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等都是育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合理进行育人主体职能分工,让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机联动,激发全员自觉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实效上,逐步形成协同育人的全程导师制。

1. 专业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者,主导教学活动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推行要求专业课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专业价值的认知等变化[7]。在课程教学中自觉扮演好育人的角色,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着力点,用行为和语言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实践导师

实验员、企业工程师等实践导师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常与学生“师徒”相称,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示范者,主导实践课堂环节。实践导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都蕴含着丰富着思政力量,要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言传身教,努力提高机械类专业课堂知识的现实价值、工程伦理价值。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探究,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接受思政元素的嵌入。

3. 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是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和研究者,着重参与课前环节,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觉悟变化。思政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实践导师共同研讨,合作备课,整合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准确到位[8]。

4. 辅导员

辅导员是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业导师和朋辈学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后备军,他们重点在课后环节发挥作用。辅导员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时间较多,可以从学生学业行为、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考查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辅导员还可通过策划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以达到课程育人延伸的目的。学业导师关注学生的学业理想、职业规划以及个人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知等,用好、用活校友资源,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业导师,为学生提供社会性强的就业指引,还可以引入更多良好的实践机会。朋辈学友通过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帮助学生提升素质能力,建强助理班主任、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等朋辈学友队伍,能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成长服务。

5. 学业导师和朋辈学友

学业导师和朋辈学友持续与学生真实、深入、互动地交流,定期把所了解的思想动态输送给辅导员,辅导员结合本职工作的考察情况,合成评价信息,及时与专业课教师、实践导师、思政课教师联络交流,形成“学业导师、朋辈学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实践导师、思政课教师”的常态沟通纽带,使专业课教师、实践导师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不断修正与优化课程思政的设计。

(三)学生年级与育人目标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随年级递增而减弱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专业学习需求,分类制定课程思政的内容与目标,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力度和效果。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的过渡期。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相对模糊,还没受太多外界的影响,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牢固牵引着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9]。此阶段课程思政可重点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全面认识学科发展历程,从学科历史与规律中反思伦理问题,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养成对重要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与通识课、思政课同向同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二、三年级是学生的成长期。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步深入,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学生的思想也相对成熟,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渴望实践锻炼,普遍要求进步;学生的交际范围扩大,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和文化不断冲击,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此阶段课程思政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教育,及时传播先进科技动态和学科前沿信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实文化底蕴,坚定“四个自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及时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大学最后一年是学生的学成期。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已成形,对综合性实践的需求更大,同时,面临人生转折点带来的各种现实选择,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态度。以东莞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基本形成“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大学前三年面向专业和学科体系,在校本部主修理论知识,解决专业基础问题;最后一年面向产业链整合体系,入驻产业学院或者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岗位实践过程中实践导师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积极参与“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坚守法治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既是市场经济的诉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校以更高的站位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坚持“全面覆盖、分层培养、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的工作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不断完善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效能,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致力于培养大批甘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真理、诚信守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赵继伟.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3] 李青雯.工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阻断力与突破点[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53-54.

[4]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

[5] 高琼. 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39-48.

[6] 邱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03):92-95.

[7]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8] 李如占,張冬冬. 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06):16.

[9] 李文,李加冕. 年级差异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56-157.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