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创新
2023-07-14许婷刘超
许婷 刘超
【内容提要】在融媒体的大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渠道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新闻媒体应充分了解当前融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优势找到适应当前传播环境的有效途径及对策。本文针对当前传统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重点探究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环境 传统媒体 新闻报道 发展与创新
一、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一)信息资源愈加丰富
融媒体时代代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提升,也代表着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新闻发布的门槛降低,使新闻报道更加便利与快捷。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们往往乐于在开放包容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日常经历分享到各个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融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公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及途径日趋多样化与便捷化,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可以看出新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丰富,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二)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逐渐增强
融媒体具有信息碎片化、互动性强等优势,打破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平台都增设了评论区、留言区,可以让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后的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观点及评论,同时还能和其他网友进行互动,也能够让媒体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得到较有价值的反馈信息。[1]受众在互动平台上不仅可以快速浏览新闻内容,对看到的信息进行评论、点赞或者转发,还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观点及看法,并毫无障碍的参与讨论。新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形式,适应了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即时传播与即时接受的统一;实现了资源交互传播与交互体验的统一;实现了信息来源全面化与资源共享化的统一;实现了信息权威性与媒介技术化的统一;实现了群体性和差异性的统一,表现出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信息发布的即時性显著提升
众所周知,新闻的即时性与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2]保证新闻即时性,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即时发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随时随地发现新闻、制作新闻、生产新闻成为可能,新闻信息拥有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闻发生的同时,新闻信息就已经开始传播,受众也可以在短时间自由表达,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促进了新闻报道的大众化。
二、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编排流程,新闻的制作方法与传播方式,呈现出较强的权威性,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传统新闻栏目仍然独占鳌头。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的时效性受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介利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变得日益方便与快捷,信息发布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极易操作的新媒体平台编辑并发布新闻,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有参考性的新闻信息,并毫无门槛地进行二次传播。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编排过程,受众接受新闻信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无法在第一时间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期刊等受固定的发布时间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受众对信息即时性的要求,再加上生产周期较长,不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及时传播。除此之外,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途径,与新媒体信息软件诸如手机、视频App、网络信息推送平台相比,在时效性上无法满足受众的广泛需求。
(二)专业人才匮乏,媒介新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界限十分清晰,新闻报道人员也各有所长,术业有专攻,新闻产品本身很少有高度融合的现象。融媒体时代则不同,一个新闻作品生产,往往需要有文字、音频和画面的同时出现。传统媒体需要改变固定单一的传播模式,这就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新闻生产技能之外,还需掌握各类新媒体的制作、编辑、发布技能及技巧。对于传统新闻媒体而言,新闻从业人员大多习惯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来进行新闻生产,对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使用还不熟练,在新闻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方面水平还不高,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新闻进行生产及发布。纵观整个行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还较为匮乏,新媒体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还有待完善。如何快速、全面地打造一支制作精良、专业过硬的新媒体人才队伍是当下传统媒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大量用户流失且现有用户呈现老龄化趋势
当前,新媒体很好地做到了即时传播,能够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随时随地建立广泛联系,实现快捷互动,能够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传播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前是传统媒体的用户转向使用新媒体平台,更加青睐于用这样快速化便捷化的方式了解新闻信息,传统媒体用户流失严重。从当下来看,传统媒体的用户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传统的电视栏目受众、报刊阅读者及广播爱好者往往来自于老年群体,这些用户往往由于不会使用新媒体媒介,无法很好的融入新媒体时代而被滞留于传统的信息接受方式之中,陷入信息闭塞的困境。
三、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提升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应对融媒体时代媒介竞争的“法宝”。传统媒体应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深度报道以提升受众黏性。
在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应目光长远,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新闻进行全方位多方面报道,在新闻选题方面需要具备典型性,深度报道的选题必须聚焦热点、焦点,报道广大人民群众周边的人和事,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人情味,立足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体察民情,体味人生百态。同时,还需深入新闻现场,重视新闻线索、新闻价值的挖掘,尤其要注重深度报道内容的原创,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持续提升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
(二)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媒体要想在融媒体大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在坚持三贴近的重要原则下,在保障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创新版面设计,不再拘泥于以往那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创新新闻表达方式,善于将各种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编排,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可视化的语言呈现给受众,让受众形成深刻印象。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利条件,不断转换观念,探索新方式,积极与新媒体新兴技术相结合。[3]一方面是信息技术上的融合。传统媒体要善于利用好数字媒介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通过专业的信息收集、编辑发布、算法推荐来提高新闻报道发布的质量和速度。例如,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报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H5交互传播的方式,与受众之间进行深度的沟通与交流。H5交互传播,与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相比,具有成本低、互动性强等优势,更加符合新媒体平台用户的浏览习惯,采用这一形式,可以切实提升传统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是传播模式上的融合,传统媒体需打破不同媒体的界限,与不同媒介建立“信息矩阵”,探索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例如,一些传统报刊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官方账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纸媒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传播,[4]这样既增强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率,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实际传播效果。
(三)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
优质的新闻报道离不开专业且高素质的团队,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要想实现创新型发展,就必须要打造一支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团队。优秀的采编团队,需要从采访、写稿、摄影摄像到后期剪辑制作进行逐步把关,想方设法创新形式,严格把控新闻报道的标题、背景音乐、字体字号、画面、后期特效等关键环节。在相关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上,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升相关人员新闻业务水平,使其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固化思维,突破传统的新闻报道运行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全媒型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定期组织融媒体新闻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之间开展深度交流,积极分享新闻报道的经验和方式方法,探讨当前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主要面临了哪些问题,进而成立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新闻报道团队,这对于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四、 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报道在技术水平、信息来源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必须正视当前自身在新闻报道、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进而提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挖掘深度报道,高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型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具体应该体现在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式等各个方面,应创建出传播渠道更为现代化,具备更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媒体,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当然,传统媒体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优势持续进行深度报道,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提升优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既迎来发展的新前景也面临着新挑战,要结合当代理性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与新媒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传媒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霞.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发展运用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72-74.
[2]谭仕光.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路径[J].新闻世界,2023(03):23-26.
[3]马军.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20,12(01):17-18.
[4]马衡颖.新媒体时代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舆论分析[D].海南大学,2020.
作者简介:许婷,呼和浩特市晚报社记者;刘超,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技术中心主任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