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说“理”:新闻评论用好情感因素的原则和技巧

2023-07-14张洪伟眭钰璨

新闻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情感

张洪伟 眭钰璨

【内容提要】新闻评论以说理为主,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新闻评论写作中,以“情”说“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从情感在新闻评论中的价值、新闻评论运用情感的原则以及新闻评论以“情”说“理”的技巧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认为新闻评论要用好情感因素,把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评论  情感  理性  情理平衡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情感与理性是两个基本命题,在新闻评论中同样如此。“理”是一种形而上的森严法则,“情”为一种形而下的感官体验,在新闻评论中,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是辩证的存在,二者共同助力新闻评论凝聚社会共识。一篇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既要逻辑缜密,以理服人,同时也要避免单纯说教,借助情感表达让受众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从而提升评论的说服效果。

一、情感在新闻评论中的价值

情感在人类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在现代哲学家康德看来,情感不仅是经验的,而且是主观的。如果在情感鉴赏中没有共同的标准认识,那么,有没有共同的情感判断呢?康德认为是有的,这就是“共通感”。新闻评论是一种说服的文体,情感中的“共通感”对写好新闻评论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写好一篇新闻评论,实现评论员个人的理性情感和公众情感的同频共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情感有助于写作的立意

立意,是指文章主题的提炼和确定。王夫之在《姜斋诗话》曾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好坏是文章成败的基础,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拥有好的立意,新闻评论才可以写得有深度、有高度,立意是深入、全面的理性思考,但推动写作进入这一阶段的,往往是情感。

作者被触动往往是评论立意确定的第一步。写文章是有感而发,首先是写作者被情感的力量击中,然后进入理性思考阶段。从古至今,文本立意的确定以及后续的写作,往往有情感的融入。《尚书》中说“诗言志”,《周易》中说“圣人之情见乎辞”,《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的《文赋》里讲“诗缘情而绮靡”,都体现出对情的重视。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我们首先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点,再由这一个情感点来触发心中的真实情感,认真思考之后,达到立意的效果,用纸和笔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可以说,先“动情”,再思考,后立意,继而成文,是写一篇评论的常见步骤。

情感往往是写作的动机,情感的喷发能够带来立意的灵感。要想“立”出前所未有之“意”,前提之一就是情感的参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可以激发评论作者产生看待同类事物与众不同的立场,进而形成新闻评论中独一无二的立意,达到寓情于理的效果,带给受众新的思考和感悟。

(二)情感能增强评论的感染力

写新闻评论时要想尽可能有效影响对方,除了充分说理外,还必须发挥最大的感性力量,也就是情感的感染力。情感要素有助于塑造社会对某一问题的认知,是新闻评论增强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公众情感的召唤。要想达到新闻评论中感染力的极致点,单靠逻辑性的说理有时效果不佳,而借助情感的力量,能够提升评论的感染力。

“笔尖常带感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宣示。情感的单调、干枯,笔尖一定是呆滞的。有血有肉 、有声有色的文字不是闭门造车‘码出来的,毋宁说它是心灵的诉说。”①米博华的这一论述可谓一语中的,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论述一个道理、阐明一个事件或点评一个人物,情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后真相时代,网民对于居高临下的说教有一定逆反心理,而对情感的影响却很少设防,有时拨动心弦的一句话,其作用胜过一堆大道理。

(三)情感能够提升说理的效果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谈到说服的手段时,曾提到“人为证明”这一概念,是指说服者需要施展才华进行论证的手段。他将“人为证明”分为三类:信誉证明、情感证明和逻辑证明。②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不难看出,人类早已认识到情感在说服中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就是说服,借助对事物的判断表达观点。但在具体说服的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可忽视。喻国明曾说:感情通则一通百通。③新闻评论带有情感色彩,更容易打动人、说服人,这种感染力是摆事实、讲道理所不能替代的。新闻评论相较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而言,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写作形式,它在基于对客观新闻事实的有理性、有思想的分析后,进行观点阐述时可以适当融入情感。换言之,读者感受到了“情”,也就更可能认同“理”。因此,新闻评论写作中使“情”和“理”两者调配得当,产生“化合反应”,能够让读者在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达到思想观点的认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闻评论运用情感的原则

情感在新闻评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闻评论本质上是一种说理的文体,因此在以“情”说“理”时必须秉持一定原则。在说理和讲情二者的关系中,说理为主,讲情是为说理服务的,要确保情感的表达对理性的彰显产生正向效应。

(一)必须有正确的立场

立场不能改变事实,但却会影响对事实的认识。坚持正确的立场,新闻评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达观点时不至于偏离理性的轨道。正确的立场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要务。新闻评论员在进行新闻评论时,要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一切以理性和正确立场作为基础,以事实作为写作的依據,情感的表达必须以此为前提。只有遵守这一原则,新闻评论中情感的表达才能与逻辑的论证形成合力。

作为一名新闻评论员,面对每个新近发生的事件,要做到全面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动因以及发展走向,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评论。如果事实不清立场不明随便表达爱憎,就有可能出现情感滥用,对理性产生冲击,导致观点丧失价值甚至出现严重失误。

(二)情感表达必须基于理性

新闻评论中的情感表达必须基于理性分析的前提,要正确认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明确情感是为理性服务的。新闻评论的理,一定不是个人之理,而是有一定的理论原则相互联系的;情也不是个人之情,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则、要求相互关联。因此,新闻评论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在理性的前提下,要与整个社会的原则及要求保持相对一致。

在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要依托理性的认知。著名时评作者曹林认为,理性原则包括三个重要方面——逻辑、价值和责任。④新闻评论中情感的表达,正是要在这三方面的制约之下。首先,情感的表达不能与逻辑论证冲突,而应在逻辑自洽的基础之上。其次,情感的表达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与法律、社会公序良俗产生矛盾。此外,要牢记公共利益为先,避免因情感的随意倾泻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总之,新闻评论的情感表达不能是随意的,必须在理性的制约之下。

(三)要把握好情感的“度”

何为情感的“度”?简单地说,就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运用情感的方式和分寸,其中暗含着基本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取向问题。“情”说到底是感性的、非理性的,只有在理性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下,才能得到合理的导流和表达。新闻评论的情感表达既要充满情感,又不逾越规矩,如古人所言“发乎情,止乎礼”,如俗语所说“心肠要热,头脑要冷”。⑤否则,如果任由情感的洪水冲垮理性的大堤,很容易出现舆论的极化,在你争他吵的争论中,悖离了应有的逻辑思考,以至于意气用事,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新闻评论写作要时刻把握好情感的“度”,秉持不要过度、保留尺度、持有温度、注意力度的原则。

首先,要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新闻事件,“不盲目地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不盲目地进行新闻事件的延伸,不人为地牵连关联度不高的新闻事件,从而使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和客观性”⑥。其次,媒体的情感表达必须在一定社会公共原则之下,应持有普遍化的立场,建立在关爱、尊重以及社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反对歧视和偏见。此外,写评论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滥情。滥情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很轻易地抒发感情,却缺少真情实感,在情感表达中容易出现标签化、形式化。

三、新闻评论以“情”说“理”的技巧

“情”在新闻评论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写作中应该如何以“情”说“理”呢?笔者通过对大量评论文本进行研究,认为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可以尝试运用修辞、描绘画面、讲好故事、借用古诗词等方法。

(一)运用修辞,促进情感共鸣

陈望道先生曾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修辞有着以下解释:“修辞原是达情传意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⑦可见,修辞与表达情感是紧密相连的。有研究者指出,修辞可以辅助新闻评论中共情的实现,共情通过修辞的路径能够被激活并转化为在文字中产生影响的要素。⑧在写新闻评论时,适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因素的表达。

比喻的运用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从而为说理服务。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认为:“比喻的作用,在于使一切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赋予思想情感。”⑨之所以具有表情的功能,是因为比喻是用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去表现不熟悉的本体,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更能把我们代入某个情境。例如,《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的评论《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写道:“要赢得人民认可,文艺创作必须量质并进,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用“高原”比喻文艺创作的数量,用“高峰”比喻文艺创作的质量,不仅生动具有画面感,而且包含着一种殷切之情。这与单纯说“量”“质”相比,明显具有了情感色彩。

排比,是指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对同范围同性质的事物反复表达,这一修辞方式形式整齐、便于表意。例如,《人民日报》2021年11月9日評论《愿每一次逆行,都能平安归来》中写道:“熊熊烈火中,他们身披铠甲、冲锋在前;刺骨洪水里,他们筑起人墙、支撑希望;野外遇险时,他们义无反顾、奋力救援。他们是人民安全的守护者,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守护我们的安全,我们牵挂他们的平安。”这一排比句,写出了消防员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精神,写出了他们对于社会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从表达上看,这样的句式具有很强的气势,有助于情感酣畅淋漓地宣泄,很容易打动读者。

(二)描绘画面,调动四大感觉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作者要懂得为读者节省脑力,同时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容易记住生动的画面,能形象就尽量不要抽象,以此来体现画面感。”⑩新闻评论要想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不能只局限在简单地议论说理环节,而是应在论证说理的基础上,适当描绘出事物的画面感,有效调动人的感官系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如身临其境,从而能有所感触。如研究者所言,“读者在阅读中被评论文章的真情打动,更容易进一步被评论文章的道理所折服,从而接受新闻评论的观点”11。所以,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描绘出立体的画面至关重要。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往往注重画面感的描绘。例如,《人民日报》2023年2月16日刊发的评论《增进福祉,让好日子幸福绵长》中写道:“来到山东东营,记者沿垦利黄河大堤而行。走进杨庙社区,只见水泥路笔直宽敞,居民楼排布整齐;听着“嘀嘀嘀”声,一辆辆公交车有序驶过。路过社区广场,人们通过一曲《南展颂》歌唱生活的喜悦。”短短几句话,就给读者描绘出一个群众安居乐业的画面,而这个画面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后面展开论述打下基础。

恰当并立体的画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读者共情的达成,从感官的画面延伸到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做到以景融情,最后取得说理的效果。

(三)善于讲故事,营造阅读情境

从很多名篇佳作不难看出,评论要吸引人,讲一个有意思、读者感兴趣的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里说的故事范围较广,新闻事件、历史典故、日常趣事等都包含在内。

《人民日报》2023年2月23日评论《用心用情守护万家灯火》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得有一年隆冬,阴山山口冷风呼啸,铁塔和线路出现了覆冰的情况,严重影响着供电安全。我和同事们组成党员突击队,上塔架清除冰雪。雪花落在工作服上立刻凝成薄冰,不一会儿双耳就被风刮得失去了知觉,手指也变得麻木。但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我们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保障了甘其毛都口岸和沿边牧区群众的正常用电。”要体现高压输电线路检修党员突击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又如,《人民日报》2021年4月13日评论《党性是坚定纯洁而富有力量的》中通过讲述张桂梅的故事,以故事来抒情,以抒情来说理。这篇评论是这样描述的:“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多年,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为了把免费女子高中变成现实,张桂梅想尽办法,竭尽全力;为了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翻过一座座山,一户一户地家访,走了10余万公里山路,找回了一名名辍学女孩。”评论中对张桂梅故事的讲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在大山里奔波的山村教师,很容易触发内心情感,这是对评论主题“党性是坚定纯洁而富有力量的”有力阐释。

讲故事往往伴随着抒发情感,将人物的意识、思想以及情绪等感性内容在有情节的故事中进行铺排,使读者搭建起有共鸣之处的情感力度框架,更好地将情感融入说理过程之中。讲故事、表情感,总结起来其实也就是几个关键词——情节、真实、情感共鸣。在讲述真实故事的前提下,做到情节紧扣,用细节打动人、感染人、震撼人,这样读者所触发的情感才是最真挚、最强烈的,唯有如此,方能达到以“情”说“理”的目标。

(四)借用古诗词,增强情感色彩

在评论写作中,通过引用诗词歌赋等表情达意功能强的文字,可以起到借力的作用,往往能够入情入理,有助于观点的表达。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文字表现力强,在评论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提升文章格调的同时,还能增强评论的语言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评论《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写道:“‘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此句通过引用陶渊明的诗句,鼓励人们去奋斗去追梦,这一引用增强了说理的情感色彩。又如,《人民日报》2020年5月4日评论《让青春枝头绽放绚丽之花——写在五四青年节》中写道:“春光灿烂之时,唯有惜时如金、晴耕雨读,否则,虚掷光阴、蹉跎岁月,只会落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的结局。”这句话中引用的古诗,在劝告人们珍惜时间之时非常贴切,很容易打动人,这是情感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四、结语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理性的引导,而理性的彰显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可以说,情感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因素。评论是观点的展示,也是情感的表达。对大众传播者而言,既要认识到情感运用的必要性,也应具有对情感的控制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受众的良性情感互动,让情感的表达为观点的论证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评论凝聚共识的作用。

【本文系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米博华.言论写作杂谈[J].中国记者,1997(04):27-28.

②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25.

③喻国明.社交媒介崛起背景下的传播之道和舆情危机管理.亚心网.https://news.ifeng.com/c/7fcLk3d4sJo,2012-06-07.

④曹林.時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6-67.

⑤李友国.时评写作的“情”与“理”[J].新闻世界,2017(09):3-5.

⑥白丽萍.略论评论情感表达“度”的把握——以《新华时评》为例[J].中国记者,2017(12):87-89.

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

⑧李克,朱虹宇.“共情修辞”的学理渊源与机制构建[J].当代修辞学,2021(04):57-69.

⑨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2.

⑩[美]杰理米·唐诺文.成功演讲的奥秘:如何通过一个强大的演讲表达自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26.

11魏文欢.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J].视听,2015(09):97-98.

作者简介:张洪伟,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眭钰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理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