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新闻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2023-07-14谢行焱
【内容提要】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長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使命任务。法治新闻在普法宣传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新闻兼有新闻性与法治性特点。法治新闻应以促进法律有效实施为目的,在普法宣传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法治新闻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任务有培养公众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塑造国家法治形象等。实现法治新闻的普法教育作用,要突出法治新闻的法治性,重视法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法律知识及法治思维的法治新闻人才。
【关键词】法治新闻 普法宣传教育 法治意识 法治思维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使命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征程,新的历史时期,须大力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培养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实施普法宣传教育。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除了举行普法宣传专题活动外,也要充分发挥法治新闻的作用。法律与生活关系密切,“普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问题意识、效果导向,在守正创新上做到久久为功”①。法治新闻往往有叙述案件情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故事性,人们对法治新闻通常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因而,发挥法治新闻的普法宣传教育作用,会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法治新闻的特点及其普法教育作用
(一)法治新闻兼有新闻性与法治性
法治新闻就是有关法治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法治事实的报道。法治新闻除了具有新闻性,即有一般新闻报道的共同特点,如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之外,还具有法治性,体现公正性和中立性。法治新闻的本质是“法”。因而,法治新闻应该把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进司法公正、提高全社会法治水平作为目标任务,贯穿报道全过程。2018年3月以来,媒体关于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报道,特别是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制度;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进宪法等,对于在全社会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宪法、了解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树立群众的宪法意识、培养宪法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报道,既体现了法治新闻的新闻性,也体现了其法治性。
(二)法治新闻应以促进法律有效实施为目的
法律实施的关键在于公正,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秉公执法、不徇私枉法,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法治新闻的公正性和中立性,要求法治新闻工作者必须不畏权势、仗法直言,以公正的态度完成法治新闻的采写和报道。法治新闻报道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叙述事实及各方观点,给予当事双方或多方同等的表达机会,平衡地反应双方或多方的观点和主张的权利,确保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貌。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相关新闻报道,对促进法律有效实施就有着明显作用。例如,各大媒体对唐山烧烤店打人案的报道,对于促进有关部门快速查清案件事实,严肃处理有关人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办案进展,促使公安机关更为深入地开展侦查工作,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更快推进案件的起诉与审理,作出符合法律规定,而且能让社会公众接受的判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法治新闻具有普法教育的作用
法治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报道法治活动、阐释法治思想和法治观念,其通过向社会介绍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的法治活动,阐述其中的法律思想、法治理念,在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意识、培植法治观念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好的法治新闻,一方面要讲好案件故事,让读者了解案件来龙去脉、了解案情,同时还要让读者能够从中学习与案件相关的法律知识乃至法学理论,弘扬积极健康的法治文化,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对《民法典》颁布实施的宣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民法典》共设置了1260条,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媒体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民法典体例和主要内容的宣传报道,主要是介绍民法典的编纂体例和具体内容;二是对民法典的颁布背景和重大意义的宣传报道,阐述民法典的时代性、重要性;三是对民法典有关条款的解释说明,例如就有关条款采访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为群众答疑解惑;四是对社会各界学习宣传民法典的活动作报道。尤其是,“与民法典相关的融媒新闻作品中,大多采用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小故事作为叙事结构”②,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人民群众学习民法知识,了解民法典的价值与意义,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理解、掌握民法典的相关概念和原则,理解乃至运用相关法律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治新闻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的任务
法治新闻理应围绕“法治”二字展开报道,通过其内容培养公众法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思维,塑造法治国家的形象,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八五普法规划”)指出,“八五”普法的重点内容是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传宪法、突出宣传民法典、深入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党内法规。当前,各类媒体的法治新闻应按照“八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围绕这些内容深入开展宣传。
(一)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任务。培养社会大众的法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思维,是法治新闻的重要任务。所谓法治意识,是对法律的信任和信仰,是对法律的深度认可、尊崇、遵守和服从。法治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处理事务和问题的准绳,能够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法治新闻首先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报道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或事件时,应注重新闻的法治属性,注重阐述其中的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及法学理论,而不仅仅是描述案件的情节、突出报道的故事性。在新媒体时代,更不能为了流量、为了博眼球而只突出法治新闻的新闻性,使其丧失法治性特点。
培养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索和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法治领域的最新成果,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八五”普法规划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新闻要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载体,积极报道相关活动,做好有关理论的阐释、介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宣传,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广泛传播法律知识
研读法学著作、阅读法律文本,当然是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学理论的极佳途径,但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法治新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无论是对我国立法活动的报道,还是对执法、司法、守法活动中典型案例的报道,都是传播法律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于个案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故事性,社会大众乐于阅读,既可以了解具体案情,也能了解案件的处理情况,这是传播法律知识的良好途径。公众阅读个案新闻报道的同时,也是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八五”普法规划将《宪法》和《民法典》的宣传放在突出位置。《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确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确立了国家根本制度,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民法典》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因而,对这两部法律的学习宣传格外重要。媒体关于《宪法修正案》《民法典》颁布等立法情况的报道,特别是专家对有关法律的解读,可以让百姓及时了解国家立法动态和最新法律知识。媒体对“张玉环故意杀人案”等冤假错案获改判的报道,可以让百姓学到《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相关知识,进而学习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衡阳女子“五年4次起诉离婚被驳回”的报道,可以让读者学到《婚姻法》的有关知识,学习用法律处理类似问题,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
(三)塑造国家法治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报道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及时反映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通过媒体的报道,让社会认识到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感受到个案中的公平正义,为全社会塑造良好的法治形象。
促进社会公众对国家法治形象的认同是法治新闻的重要任务之一。媒体对劳荣枝案的报道就有很好的塑造法治形象的效果。从劳荣枝被警方抓捕归案,到2021年9月9日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劳荣枝犯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罪,判处死刑;2022年11月30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驳回劳荣枝上诉,维持原判,媒体都做了全方位的报道,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法院审理中控辩双方阐述的事实与观点、法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都作了详实的记录,向读者描述了案件的很多细节。如此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不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案情,而且反映了我国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注重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重视和保障人权。
三、法治新闻普法教育作用的实现路径
法治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法治新闻普法教育作用的实现有其内在的规律。要实现法治新闻的普法教育作用,必须遵循正确的路径。这其中包括突出法治新闻的法治性,重视法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及培养一批具有法律知识及法治思维的法治新闻人才等。
(一)突出法治新闻的法治性
既然是法治新闻,就应突出其法治属性。首先,要凸显法治新闻的法治精神。法治新闻,要以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思维、普及法律知识为己任。无论是报道国家立法进程,还是报道执法、司法、守法方面的典型案例,都应以百姓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阐释相關法律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明有关法学理论。对于颁布的新法律,应侧重介绍法律内容;对于修订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着重介绍修订的内容以及修改前后的不同之处;对于执法、司法案例的报道,不应拘泥于介绍基本案情,更应详加介绍所涉法律内容,阐释案件相关法律知识及法学理论。必要时,应采访法学教学研究人员或法律实务工作者,援引他们的观点,对法律条文予以解释说明或阐明案件相关法律问题,达到以案释法、释疑解惑的目的。
其次,法治新闻要突出规范性。作为新闻,法治新闻当然应该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体现新闻的一般特点。法治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守新闻工作纪律要求和新闻行业一般规则,新闻稿件本身应体现新闻层面的规范性。作为法治新闻,还要遵守法律规范。法律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法治新闻在报道相关法律活动、介绍法律事件时,要力求准确、规范,符合有关法律规则、原则和精神,切不可产生偏差。在法治新闻报道中,要客观呈现多方面的声音,“缺少多方声音的案件报道很容易沦为一方的传声筒,各方内容失衡的报道很容易造成事件判断失误”③。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法律的权威,体现媒体的公信力,展示法治新闻人的正义感。
(二)重视法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④。舆论监督也是普法宣传的重要形式。法治新闻跟其他行业新闻一样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可以对法律运行中违法情况进行监督。法治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的监督,促进法治目标的实现;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防止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对公检法等机关的监督,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司法公正;对公民守法的监督,引导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的有关案例说明,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特别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最怕的就是舆论监督、新闻曝光。一些冤假错案、官员腐败,或者政府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一旦被媒体曝光,基本都能较快得到解决。因此,一些部门和官员最怕的往往不是上级调查,而是媒体曝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要自觉接受媒体监督,以正确方式及时告知公众执法司法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舆论引导。”⑤媒体对案件的关注和报道,让案件办理处于聚光灯下,办案过程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司法机关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比如,媒体的广泛关注,使全社会对“张玉环故意杀人案”等冤假错案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全社会都关注案件的后续处理工作,这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媒体的报道,使成都市“干部不雅聊天”事件为社会所知悉,促使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处理相关当事人,这对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一批具有法律知识及法治思维的法治新闻人才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主要是权利、义务关系。如上所述,法治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法治性,因此跟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法治新闻的“生产者”——法治新闻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新闻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法学基本知识。所以,法治新闻人才必须是既有新闻学知识,又有法学知识的“双料”人才。可以想象,一个不具有法律知识、法治思维的记者,在报道有关案件时,他注意的可能只是案件的新闻性,想到的可能只是如何把案件情节写得更生动、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如何赢得更多的流量,而不会注意其报道对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有什么作用,报道能让群众学到什么法律知识,是否可以让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更要紧的是,如果法治新闻采编人员缺乏基本法律知识,甚至可能导致法治新闻产生“硬伤”,闹出笑话。
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上说,法治新闻工作者与其他领域的新闻工作者一样,都是新闻人;同时,法治新闻工作者也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一样,也是法律人。法治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既是培养懂法律的新闻人,又是培养懂新闻的法律人。有些政法院校在新闻学专业中开设法治新闻方向,学生在学习新闻学相关课程时,也学习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是很好的做法。另外,法学专业学生若有志于从事法治新闻工作,也可选修新闻学类课程,让自己成为既拥有法学知识,又掌握新闻学相关知识、能够从事新闻工作的“双料”人才。另外,法治新闻记者要抓住机会“向专业司法工作者学习,不断纠正错误,积累丰富的法律知识,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才能胜任法治新闻的报道工作”⑥。
四、结语
法治新闻既有新闻性,又有法治性,所以法治新闻在普法宣传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法治新闻的这个作用,以法治新闻传播法律知识,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促进社会大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注重法治新闻新闻性的同时,还要增强法治新闻的法治性。
注释:
①金歆.创新普法工作 提升普法质效[N].人民日报,2022-12-08(19).
②侯博.融媒体时代法治新闻如何提升传播效果——以两会期间“民法典”相关作品为例[J].青年记者,2020(32):60-61.
③張灿灿.法治新闻报道中,谁是主角[J].青年记者,2022(01):111.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0.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3.
⑥何继权.法治新闻不能一“嫌”到底——兼谈几组容易混淆的法律用语[J].中国记者,2017(10):114-115.
作者简介:谢行焱,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编辑: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