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分析与解题技法

2023-07-14李仰臣张静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考点技法思路

李仰臣 张静

摘要:古诗词鉴赏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常客”和必考的热点之一。其主要考点有:综合考查,筛选判断;字斟句酌,赏析语言;体味情感,指握主旨;联想想象,描述画面。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思路;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中考考试说明》也要求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常客”和必考的热点之一。

下面,就近年中考“古诗词阅读”,分析若干个考点并介绍实用的解题技法。

考点一:综合考查,筛选判断。

此类试题,是指客观题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选项大多是从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涉猎面广;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往往采用曲解诗意、无中生有、随意引申、混淆表达、生造意境等方式来设置错误项。这需要考生对给出的古诗词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通过综合辨析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例1(2021·河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综合辨析能力。逐项比对时,一般从“五看”入手:一看是否曲解诗意,是否歪曲原意,作错误的解释;二看是否随意引申,是否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三看是否遗漏信息,是否在归纳时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四看是否无中生有,是否能找到佐证备选项表述结论的材料;五看是否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具体此题,B项中的“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该是“将雪花比作梨花”,故选B。

参考答案:B

【小锦囊】

解答综合考查题,一般要遵循从下几步:

1.细品选项画要点。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考生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2.了解陷阱免入套。此类题往往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情感、修辞、技巧等的理解能力,范围较广。解答题熟悉掌握设误类型,如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以免落入圈套。

3.逐一比对巧排误。考生读到各个选项对形象、意境、语言、情感等的分析以后,需要逐一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比较,看哪部分分析正确,哪部分分析错误,结合上下语句检验,找出诗歌赏析的错误项。还要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考点二:字斟句酌,赏析语言。

古诗词非常注重锤炼语言,诗人们往往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唯有切实落实课标中“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才能提升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此类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频繁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从考查形式看,“炼字”是常见的设题角度,要求考生赏析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的妙处。如2022年贵州铜仁卷要求考生阅读杜甫的《春望》,指出首联抓住了“”和“”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的景象。

例2(2022·广西河池)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卷”的词性是动词,并结合诗句的意思解释其含义,是“骑马行走之快”的意思。其次,结合“千骑卷平冈”的具体语境可知,太守率领的出猎者众多,行走很快,势如倾涛,何等壮观。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卷”字展现了大批人马呼啸着席卷而来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以及雄浑的气概。

参考答案:“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小锦囊】

解答炼字品析题,一般要注意如下方面:

1.抓住词性去赏析。解答鉴赏时,考生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去赏析,进而分析诗句的情感。如 2020年河北中考要求赏析《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独”是一个副词,是“独自”的意思。再结合诗的前二句及主旨体会“独”表达的情感,答出“孤寂与辛酸”“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即可。又如2022年湖北黄冈中考题让考生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中的“悠悠”。这个词语是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穷。

2.结合语境析效果。鉴赏字词的妙处,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2022年陕西中考题针对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提问:“‘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诗人巧用一个“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这种情感。

考点三:体味情感,指握主旨。

“诗言志”,无论是哪类题材的古诗词,都要求考生耐心细致地品读全诗,并结合作者的经历、诗歌创作背景,体悟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情感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从而考查学生的披文入情的能力,所以此考点出现的频率极高。如2017年河北中考题要求回答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019年河北中考题要求考生解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就是典型试题。

例3(2022·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襟,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而白居易《新制布裘》一诗,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士为己任。这两首诗,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小锦囊】

体味诗人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题材,显情感。古诗词类别不同,情感表达往往亦有不同。送别诗,通常表现对友人美好的祝愿或与友人依依惜别、惆怅伤感的离别之痛;思乡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通常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归家无望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悲愤;山水诗,通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厌弃尘俗、向往归隐之情……了解这些,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2.品意象,寓情感。意象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松柏”是表示坚强、正直;“烽烟”表示战争……抓住这些意象,就能把握诗歌情感。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大漠”“孤烟”“落日”等意象内涵丰富:“大”字写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写“烟”的劲拔、刚毅之美,“圆”给人以温暖、苍茫之感。这些意象,将诗人的孤寂之情巧妙地融化在自然景象之中。

3.画词句,明情感。古诗词中大多有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解答时只要勾画出这些词句,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比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4.知背景,推情感。体会诗歌情感,还要联系作者,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人生志向等。如北宋的苏轼在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后的第三个春天他写了著名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了解这个背景,可从中读出他在艰难处境中的乐观和豁达。

考点四:联想想象,描述画面。

有人说:诗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诗。古今诗人都善于通过精粹诗句来展现优美画面,让读者如置身画中,陶醉不已。于是乎,“描绘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種题型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常客”,用来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提升其描述能力和审美能力。例4(2022·黑龙江牡丹江)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正确理解诗句意思,即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然后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如“水、山岛”等,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来加以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参考答案: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小锦囊】

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找出意象,把握景物。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所有意象;或者说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对原诗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把诗人因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把握画面的构成,最后再描绘景物所构成的画面。

2.添加修饰,连词成句。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最后用优美的言辞将其描述出来。如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王湾《次北固山下》),可根据“潮、江、岸、风、帆”等意象的特征,添加修饰语构成“春潮、江水、两岸、春风、船帆”等,然后连词成句: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3.发挥想象,调动感官。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要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描摹出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而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如描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一二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所展现的画面。考生可据此展开合理想象,从视觉(杨花落尽、明月)、听觉(子规啼)等方面感知画面,再添加修辞语:雪白的杨花漂泊无依、纷纷飘落,杜鹃鸟哀婉地喊着“不如归去”;这时候,我听说老朋友您被贬为龙标尉,中途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那地方真偏远啊。

4.巧用修辞,语言生动。在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时,可以灵活地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从而增添语言的描写性。但要注意,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传鹏,韩邦霞.2018年中考试歌赏析解题策略及演练[J].课外语文,2018(2).

[3]胡善恩.中考古诗词鉴赏必备考点专项突破[N].语文报杯活动官微,2021-11-23.

[4]中考语文网.2021年中考“古诗词赏析”重点考向例析[EB/OL](2021-03-04)[2023-02-20].https://mp. weixin.qq.com/.

(作者:李仰臣,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语文教师;张静,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

猜你喜欢

考点技法思路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不同思路解答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