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三步四体六面”模式下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探究
2023-07-13黄宁娜
黄宁娜
【摘 要】挖掘与利用地方资源是深入推进园本课程构建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为例,从资源的收集与发掘、游戏环境创设、游戏内容及形式的选择运用、课程评价等方面总结提出“一核三步四體六面”课程实践模式,以期丰富本土资源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研究经验。
【关键词】“一核三步四体六面”模式 幼儿园课程 民间游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5-92-04
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统一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不同地域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各幼儿园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人文、自然、社区等各类资源支撑课程的作用,从环境创设、内容选择、形式运用和活动评价等多方面探索适合本园发展的课程之路。
不少幼儿园尝试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使课程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但是一些幼儿园未能深层次地挖掘地域文化的价值,本土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间游戏资源的教育价值体现不足,与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匹配。一些幼儿园在挖掘民间游戏资源时随意性大,只关注其趣味性,好玩就用,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需求的综合分析,未能从内容的科学性和发展性、材料的生活性和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和挑战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发挥不足,传统民间游戏的传承无法体现出新时代的创新。
二是民间游戏资源融入课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实践空间窄化,幼儿主体性体现不足,忽略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与培养。一些幼儿园只将民间游戏应用于益智游戏或体育游戏中,玩法和规则原始化、局限化,幼儿被动接受玩法和规则,缺少问题意识,未能有效促进幼儿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且仅靠统一的要求、集体性的形式不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三是课程开发缺乏适宜性,教育的阶段性和幼儿连续性发展脱节。一些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拿来就用”的现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不符合幼儿经验现状、学习特点和方式,片面看待幼儿的发展,忽略过程,对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协同教育作用力的发挥重视度不足,与小学的衔接教育割裂,未能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邕宁区蕴含着丰富的壮族文化资源,八音节、点米成画等民俗风情渗透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抢花炮、牛角棋、老虎棋等民间游戏为幼儿所喜爱,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基础。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那么,如何落实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突出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南宁市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以下简称保育院)致力于传承与创新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构建,形成了立体式的“一核三步四体六面”园本民间游戏课程实践模式,以期丰富民间游戏课程的实践经验。
一、“一核三步四体六面”园本民间游戏课程模式的理念
“一核”指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科学做好幼儿入学准备教育。
“三步”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是师幼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活动体验、研究、实践。第一步是师幼原汁原味地玩游戏,感知各类民间游戏,体验游戏的趣味性。第二步是以探究式课程活动的方式研究解决在集体、小组及两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突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其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及合作学习。幼儿园通过优化游戏材料呈现方式、玩法及规则,创设立体式的园所游戏环境,全方位、个性化地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的需要。第三步是鼓励与支持幼儿运用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将游戏经验迁移到制作游戏棋及其他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强化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四体”是指以幼儿园、家庭、小学和社会为实施主体场域,强化联合协同教育功能,促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学习中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
“六面”分是指向促进幼儿在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及学习品质六个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二、“一核三步四体六面”园本民间游戏课程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多途径收集与发掘民间游戏资源
不少民间游戏资源是当地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走访民间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壮族文化。保育院积极行动,一是组织课程研究团队外出采风,参加邕宁民俗活动、参观博物馆、造访民间传承人、发放调查问卷,多方面收集邕宁地区民间游戏品种和内容。同时鼓励幼儿与家人寻找民间游戏,祖辈、父辈与孙辈的亲密交流帮助幼儿以家庭为单位积累游戏经验。二是由课程研究团队归纳与分析民间游戏内容,从内容的科学性和发展性、材料的生活性和多样性、玩法的灵活性和挑战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研究—实践—总结—再实践,去除带有封建思想、拗口、远离幼儿生活和经验的内容,保留呈现鲜活的邕宁壮族文化、符合幼儿认知经验和能力的内容。三是发挥家庭和社区资源的作用,邀请邕宁民俗团队如舞狮队进入园所展示舞狮相关文化;鼓励家长在家与幼儿开展亲子游戏,营造良好的家庭游戏氛围,多途径地挖掘民间游戏的育人价值,传承并创新民间游戏课程。
(二)实践形成挖掘与运用民间游戏资源的基本原则
对地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需要遵循教育规律、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幼儿现有学习与未来学习如何科学衔接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实践。
生活化。游戏内容来源于生活,易于幼儿理解与运用。游戏材料低成本、取材方便、可改良或替换,便于随时随地创造性地运用替代物达成游戏的目的。
科学化。游戏内容符合时代发展,健康向上,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弘扬正能量,材料呈现方式蕴含科学、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核心发展经验,游戏形式安全,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儿童化。游戏内容和形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能力,游戏情境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游戏故事、游戏图谱、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调动幼儿多感官的学习通道,让幼儿通过看、听、想、说、玩的方式快乐游戏。
挑战性。游戲玩法或某个环节具有灵活可变性,让幼儿在游戏对垒中感受和体验挑战,保持游戏的兴趣,发展心理品质,获得能力和经验的提升。
发展性。游戏内容、材料、玩法和规则蕴含教育价值,具有可优化的空间,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创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游戏经验的习得迁移运用到多类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爱家乡的情感,为未来的小学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
(三)整体架构民间游戏与园本课程融合相生
1.深入分析与把握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是邕宁区民间游戏种类多,趣味性和操作性极强,能在室内外不同场地组织开展,极大地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二是各类游戏中蕴含着多元的教育价值,能自然地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利于帮助幼儿获得五大领域核心经验的发展。三是集体或小组或两人的游戏方式增强了幼儿与他人的社会性交往,探索和实践新玩法、确定新规则、看待和接受游戏结果,这些过程能突出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综合来看,民间游戏具有挑战性,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帮助幼儿持续保持好奇、好问的兴趣,形成主动探究和坚持达成目标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以双“融合”为途径
(1)民间游戏与五大领域内容的融合。游戏资源的运用需要结合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方向,从幼儿经验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甄选游戏内容,保育院挑选了30余种蕴含邕宁壮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易于幼儿理解的民间游戏,构建出融合五大领域内容的游戏课程,将改良后的划旱船、铜鼓操、五星棋等民间游戏纳入课程中,引导幼儿乐玩、慧玩,助推幼儿爱玩游戏、主动玩游戏,感知地域文化,初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民间游戏与一日活动的融合。项目组基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深研一日活动形式,实践民间游戏与一日活动的多元融合,例如童谣+体育游戏、儿歌+益智游戏、故事+体育游戏等。幼儿从初始尝试玩游戏,对各种形状的民间棋盘的认识与了解,到熟悉后开始对游戏玩法和规则进行讨论,逐步形成对民间游戏的理解和感知经验,“棋盘怎么挂在墙上”“这些游戏要怎么玩呢”“谁先走、路线怎么定”“西瓜棋只能围一个吗”等问题引发出“我们的运动会”“西瓜棋游戏”等多个项目探究活动,多维度地在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自然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提升持续性发展的内驱力,丰富对民间游戏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培养乐观、好学、友爱的幼儿。
3.立体开发园本民间游戏课程,因地制宜实施入学准备教育
保育院关注本土优秀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融合、创新和发展。课程构建涵盖民族语言、体育、艺术、人文地理等内容,情境化、体验式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增强民族自信,增长民族智慧,自然无痕感知和认同邕宁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根植文化自信理念。
(1)重构“立体式”民间游戏活动空间,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教育环境的整体规划与动态优化是引发与推进课程开展的重要基础。保育院突破传统桌面棋具的限制,充分利用走廊、班级、公共功能室、户外操场,着手创设动态发展的游戏活动场域,使整个园所成为立体式的民间游戏空间。创新墙面棋、地面棋和桌面棋等多种棋类呈现形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木板、纸盒、布艺、毛巾、绳索等做棋盘,环保节约的沙包、石子、贝壳、扣子、瓦片等做棋子,制作直立式、收纳式、口袋式、卷轴式、盒式、绳索式、组合式等可移动、可收纳的立体棋游戏,适用于室内与室外多个空间,融欣赏与操作、环境创设与收纳于一体,丰富、多元地满足幼儿个性化游戏的需要。
(2)重构丰富灵活的民间游戏课程内容和形式,突出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首先,优化传统游戏棋子,赋予角色形象,增加趣味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创编通俗易懂的棋故事帮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和玩法,以阅读图书、微课展示、游戏图谱为辅助,以情境带动突出幼儿主体性,随时看、听、想、说、做、玩,突破“学棋”与“下棋”的难点。其次,聚焦探究式学习过程,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在高质量的互动对话中助推幼儿的深层次学习,例如以制作新的西瓜棋、探索谁先玩和吃子规则为主线开发出一系列探究式主题活动,师幼、幼幼、亲子运用讨论、实践验证、记录分析、投票、制作等方式研究游戏新内容、新规则、新材料,共同分享、感悟、复盘与总结,共同实现从“会玩”到“慧玩”。最后,创设情境化自主学习空间,将一日作息安排板块化,保证足够的自主游戏和学习时间,尊重和支持集体和幼儿个性化的探索,促使幼儿在提问、阅读、讨论、操作、验证、表征、总结、反思中主动感受、体验与表达。“不仅评价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同时也评价环境创设、教师态度、师生互动等。”[1]
(3)丰富评价方式,构建幼儿学习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促发展。保育院研究建立形成常态化的自我评价体系,以幼儿、教师、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小班遵循师幼、亲子互动评价为主的原则,中、大班遵循以幼幼互动、自我评价为主的原则,教师主体运用观察记录、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课程活动反思进行评价,幼儿主体运用游戏计划、游戏记录、游戏回顾与反思进行评价,家长主体运用亲子谈话、亲子记录、游戏回顾进行评价,不断引导幼儿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形成主动学习能力。
(4)整合资源,运用主体联动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协同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保育院着重调动各方资源拓展幼儿的学习场域与空间,联动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一是开展家园联动,运用家长资源拓展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感知与理解,家庭“大手拉小手”的亲子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和探究,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增强家长对游戏课程的认同感。二是开展园校联动,保育院与小学建立学习共同体,共研双向衔接实践策略,通过深度游戏课程学习奠基幼儿的入学准备,民间游戏融入小学课外活动、小学体育和音乐课程帮助丰富课内外活动内容与形式,助力增强幼儿上小学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开展园社联动,邀请春牛队、划船队等社会团体入园讲解互动,组织师幼到园外开展参观、采风、游戏表演展示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视野与见识,知晓传统文化,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邕宁区仍有部分乡镇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不足,如何指导和帮助乡镇幼儿园改变现状,落实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成为研究重点。保育院在帮扶过程中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以“整体移植—部分模仿—片面创造—全面创生”的行动路径环环推进,采用易收集、低成本的材料帮助乡镇幼儿园开展优化园所环境的行动,充满游戏情境的环境和“送出去、走进来”的联动教研促使乡镇幼儿园看到幼儿在自主开放性游戏空间中积极的学习状态,尝试师幼玩、幼幼玩,集体玩、小组玩,一些园所开始尝试师幼开展对游戏问题的讨论与探究,逐步改善教育环境,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只上课走向玩游戏,从教师说走向师幼说、幼儿说。
对本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需要各幼儿园根据本园实际,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实践与研究,并且多方推广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一个地区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倪蓉.以“童蒙养正”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R]//郑惠萍,高一敏.快乐的求索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