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然·实然·使然: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逻辑探赜

2023-07-13谢哲毅吴常柏

兵团党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路径探索时代价值

谢哲毅 吴常柏

[摘要]现代化的变革不仅是社会迭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革命使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应然、实践实然和价值使然,有利于应对动荡世界局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踔厉奋进乘风破浪。溯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为探索实践路径奠定理论基础;路径探寻是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向度。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持续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路径探索;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3—0041—07

[作者简介]谢哲毅,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吴常柏,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执政规律与社会整合、学科教学(思政方向)理论与实践。

早期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浪潮,探索多种改善中国发展前途的道路与方法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无产阶级产生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意识,并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步步探索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改变了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版图”1,打破了西方统治的“现代化模板”。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转变,需以大历史观的方法观察现代化起源历程、探索路径与现实价值。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实然和使然,以更高更深层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辉煌成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一、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应然:生成逻辑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溯源至进程,呈现的历史必然性可分为内生性和外压性两个方面,根本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两种异质文明的差异。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历程首先需要界定“现代化”理论概念,实质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明确的说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表征显而易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源特质对其探索路径及时代价值有着厘清发展脉络的历史意义與理论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源的内生性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现代化发展。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正确审视所面临的外忧内患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制度的腐朽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鼓舞未来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源泉,展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部侵略和内部腐朽的觉醒与反抗。

“自强运动”的失败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的关键一步。2洋务运动是早期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实践。从现代化角度审视,“洋务”一词不如“自强”切题,3其本质是“中体西用”,结果只空有一副皮囊而没有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化意识;只在“器”的层次进行改革,并没有在“道”即思想层面进行审视与反思,致使现代化探索空有一句口号和一堆“半吊子”工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开端。改良派敏锐的嗅觉察觉到帝国主义的野心,提出抵制外来入侵,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凡“有不利吾民,有碍各国自主之权者”,皆应废除。4主张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近代农业以及发展近代工业等一系列趋向现代化的发展,涉及中国现代化的民族化、工业化和民主化三项核心内容。

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对现代化制度层面的探索。为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国人关注到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5总结中国现代化遭受的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的原因,孙中山观西方发展提出“三民主义”,推翻中国持续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在制度层面取得重大突破。6

“五四运动”是思想文化层面探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主要线索。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层次的变迁是文化的选择。新文化运动的争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时代考察和文化的民族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由“西化”到“俄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掀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至此,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起源的外压性

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化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多种理论,含有明显政治隐患并诱导落后国家走西方国家道路。作为世界大国有必要祛魅并驱散现代化进程中迷雾和模糊不清的地方,顶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部压力。中国的现代化是以其独创性呈现给世界的。

1.世界历史视域下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世界历史指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历史,各国各民族相互交流渗透一体化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源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交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世界性为基础,各国卷入世界范围发展后,单独国家内部矛盾变成世界性矛盾,“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8在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国家启示下,相对落后国家可大幅缩短发展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本国内部生产力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环境也取决于和外部的关系。

国内部分手工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为走向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现代化不是一个民族性的概念”1,不能仅同本国发展情况对比,是同世界先进水平对比产生的结论。各国间广泛交流,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都发生联系。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化道路受制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十月革命催生了中国先进分子“走俄国的路”这一现代化探索。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摆脱殖民统治,不希望中国成为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外部压力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愈发困难,不断试错与反思最终走向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模仿最后超越,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体系。西方现代化的早期开启及全球范围内生产资料的瓜分,奠定了全球主导话语权与地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给人类带来的并不是无限光明,而是危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2资本的逻辑是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动力和驱动力。西方列强作为现代化先行者,虽起步早但发展潜能和可持续性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于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异质文明冲突

传统性与现代性并非处于绝对对立中。3现代化进程中两者同步发展,缺一不可。社会发展中蕴藏着传统因素,只能在其基础上创新性发展,不能做到完全丢弃传统部分。中国现代化发展内生性所呈现的变革是在传统性基础上推陈出新、逐渐深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避不开传统,传统性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要善于分辨并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在发展现代化路途上不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式现代化演进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历史上都有着“西化”的影子,免不了与资本主义特征相糅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不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实际要求与必然产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历史文化历程源远流长,社会发展各方面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再创造。中国社会的发展针对两者的关系经过不断试错,已能够用批判的态度对待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居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依然能够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对任何一个有文明底蕴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要从外来文化中汲取现代性的动力,也需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传统性的精神价值,反哺于现代化发展。西方现代文化的渗透也要求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变革和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族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力量与内生动力,通过一系列适于中国发展实际的转换,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添加“燃料”。传统的文化不能解决现代化难题,但其中的逻辑思考却能给予反思。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现代化发展的立身之本和精神支柱。

2.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伟大民族精神。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与时代的碰撞。现代化发展的生成逻辑源于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优秀传统是社会发展中本国现实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体系。中国有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历史上的逆发展也时刻敲响警钟,同样负载着文化力量并不一定代表能够借助其丰富底蕴强国富民。

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将一直持续下去,其根源的动力不能用一次就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发展。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走向更高更远的现代化道路之精神源泉与不竭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实然:路径探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充满了荆棘与曲折,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路径的角度,深入研究这条“新”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拓展,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创建的独特经验。具体而言,了解与阐释不同时期和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现代化探索,既置身于世界現代化历史发展中,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助于掌握如何借鉴与跨越世界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定位、基本内涵和实践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接续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开端——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困难是什么?国外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在当前社会阶级探索基础上如何实现,困扰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何去何从进行持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进行关于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并在军工企业生产中逐步加深对工业化重要内涵的了解,以及对其复杂性在实践层面的初步认识。要救当时的中国就要去掉这个“落后”性,踏入现代化阶段,但事实并不是一点没有现代化影子,众多现代化成分表象中不少抄袭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皮毛。伴随一切正气的现代化思想不能转化并普及全国,处处受到阻碍,终究形成“此路不通”的局面。如果要使中国消灭落后气象,实现现代化,只有将中国经济进行全盘改造。

党的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是“统一”,国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建立一个统一国家是其必然要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2。从农业化到工业化渐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启民族复兴伟业仅用三年时间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源自建立中国现代化道路需立足独立完整国家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逻辑基点出发,遵循国家建设和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为现代化道路探索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二)探索——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伊始,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状况的全面好转而奋斗时,朝鲜战争爆发。此次战争也让国家意识到现代化装备的重要性,走现代化与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54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3也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做出最初规划与概括。“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调整与充实,且凝聚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愿望。

由于市场机制的调整,并且对产业与市场经济调整比例的重视也使之愈发协同与协调,所以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取得较好成绩。中国共产党“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践,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地位。

(三)发展——四个现代化道路

自“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工业化与现代化,使构建中国发展的蓝图前后相连,构成一条发展腾飞的鲜明主线。“一五”计划的编制经过不断完善建构,有四大有利条件:“一五”计划是以苏联援助的重点项目为中心展开;朝鲜战争的停止,可集中财力、人力、物力进行五年计划建设;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确立;经过过渡时期经济建设,已有一定实践经验,可吸取暴露出的不足问题的解决经验。“一五”计划根本任务是改变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情况,优先发展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略决断。计划期间正确地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比例关系。“1957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108元,比1952年提高24.5%,其中非农业居民为222元,比1952年提高31.7%。”1

中央到地方,干部到群众,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编制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積累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中国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立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经过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探索、过渡时期工业化探索和四个现代化探索,迎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与发展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清楚地明白现代化发展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盲目地进行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的现代化。“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能忘记原本的路也不能走歪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立足四个现代化基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提到,“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4。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养分与历代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经验,摈弃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使然:时代价值

现代化的实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5中国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没有照搬照抄现代化国家模式,而是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追寻其源起的内在逻辑与特征有利于理解现代化发展过程及价值意蕴。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未来,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寻找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和复兴之路。从生存性、文明性与和平性三个维度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随意选择的,是结合内外动力并且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持续推进中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成就,解决了人口大国的生存性问题,证实其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与世界意义。“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一次历史性飞跃”。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奋斗交给人民的满意答卷。中国的现代化符合列宁的论断,即这条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质在于找到符合中国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模式,成功地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部分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存问题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大步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中也强调:“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1

1994年起,中国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挂念的一直都是农村群众,六年七次召开座谈会,足以看出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

随着2020年消除贫困任务的完成,中国已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如此多的人口摆脱贫困,这对中国和整个世界来说意义重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民温饱和幸福的生存性贡献,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时代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文明形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育,中国历史形态具有超稳定性,其“深层结构”源于文化的积累。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盛行但此文明具有阶级属性,且马克思指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4。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并行中寻求属于中国的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出了答案,为世界贡献全人类共同价值。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文明行为不是最终形态,其文明价值只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新形态创造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且代表未来世界所向往的文明形态。

“人类现代化的道路确证了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样式和不同类型。”5尽管现代性由于不同国家文明演进程度的不同与类型差异,于文明危机中居焦点核心位置,但依旧判定现代性是全球化的主导性价值。现代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源于中国社会对现代性的内在文化阻滞力与推动力。反过来证明内在的文化阻滞力与推动力来解释现代化进程的滞后与发展,经得起推敲。对文化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某种意义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背景、以人自身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對于促进现代性的生成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迅速,多领域全方位地突飞猛进给予现代化文明活力,多方面的现代化成就也使人民精神层面得到极大满足。科技进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演进、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全新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世界大发展有着不可言喻的时代价值,拓宽了世界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实践路径。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和平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的进程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崭新模式,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路径、创造人类文明形态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的时代贡献。

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与外部环境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之蕴、和平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①现实表明世界和平与健康发展需要各国共同维护。

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路指引,倡导全球问题由世界各国共同治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特征,共同体是人类的生存基础。”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求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力量,倡导世界和平与全人类发展。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社会长期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和平性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刘昌龙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路径探索时代价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