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7-13何浩侯硕胡凯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内在逻辑共同富裕

何浩 侯硕 胡凯

摘 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宏观远景,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突破点,分析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和厘定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指出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鲜明特征和时代使命”四重维度的内在逻辑。从“是否以文化为根基、是否做到以农为本、是否形成制度特色”三个视角探索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上升到“精神文化层、经济文化层、制度文化层”三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予以纾解。提出树立“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强化文化传承力度,建立健全民俗体育的治理机制,以期协调各方推进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农村民众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文化统一体,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俗体育;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3-0022-07

Internal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Sports in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HE Hao1, HOU Shuo2, HU Kai1

(1.School of P.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00,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430000, Hubei,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conforming to the er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macro vis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aking the change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China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olk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folk sport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points out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nal logic, i.e., theme, mainstream essenc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ra mission". It explores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sports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whether taking 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whether being agriculture-oriented, and whether forming system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it rises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piritual culture layer, institutional culture layer and economic culture layer"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to relieve it: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agriculture-oriente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folk sport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all part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sports, serv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rural peopl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unity,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 folk sport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rnal logic; traditional culture

在中國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以“民俗体育”和“农村”为检索主题,检索时间(2000年1月1日-2022年5月1日),检索出结果学术期刊201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7条,包含博士论文8条。通过审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包括民俗体育相关概念厘定、民俗体育特征及分类研究、民俗体育的起源、传承、发展概况研究、民族体育价值与功能研究和部分地域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个案研究5个方面。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现状、文化基因、社会学等视角,基于“民俗体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风俗习惯中,形成的一种身体文化”的基本思想,通过研究不同时空居民生活现象、生产生活方式,阐明农村民俗体育发展在不同时空的文化特征、流变意义与价值。在对已有的5个研究方向进行再次审视和归结发现,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研究蕴含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民俗体育概念进行了厘定。如涂传飞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种生活文化[1];而张鲁雅认为民俗体育是民俗活动中的体育[2];也有按地域进行划分,如,荆楚民俗、汉水民俗体育等。关于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个案田野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如,白晋湘等进行农村民俗体育非遗文化项目调研[3];胡小明团队深入农村实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研究等[4]。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有利于助益乡村振兴战略,丰赡新时代农村乡土社会文化内蕴,促进新农村乡土社会治理等价值功能凸显。但是,目前关于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亟待进一步缕析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学理逻辑。故此,本研究鉴于乡村振兴战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宏观背景下,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逻辑分析法,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突破点,切实剖释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机理,界定“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鲜明特征及庄严使命等方面融合分析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多维度明晰推进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渠道”“新品牌”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给予理论支撑。

1 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概念剖析

“农村”在不同语境,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定义范围各不同,但有其连带即“与农村和农业紧密相联”,因此本研究中“农村”是指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县级及以下地区。民俗体育是民俗学的下位概念,“民”指民众,主要指社会基本成员;“俗”即大众的、通行的、非精英;“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大众的、非精英的学问,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文化事项的社会活动。“民俗体育”概念的厘定在《体育科学词典》中指“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此外,涂传飞、张鲁雅界定为“民俗活动中的体育”或“体育文化”;也有学者按地域划分,如荆楚民俗、汉水民俗体育等。可见,对于“民俗体育”概念界定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已有概念进行归结发现,民俗体育产生于社会生产生活,既有文化性,又有体育属性,是以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为目的一种文化活动。本研究中“高质量”特指传统民俗体育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张力,并形成健全的治理机制,进而达到强化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终极人文关怀。

概言之,“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分别从参与主体、内容、形式、功能进行界定。从参与主体来看,是县级及以下的广大群众团体;从内容上看,是以农村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文化性、多样性和多元化为前提条件;从形式上看,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的生活方式;从功能上看,是以推进农民健康和文化传承为核心的社会性群体性文娱活动。故此,本研究中“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指的是,在坚持以农民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于县级及以下农村地区开展的,以增强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传统文化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围绕民俗体育文化传统、民俗体育治理机制完善,以优化农村民俗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的,实现农村民俗体育均衡发展的群众性社会实践过程。

2 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农村体育既是构成我国全民体育的“细胞”,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5],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就必须修配农村民俗体育这一短板。农村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特征使民俗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形成了民俗体育文化多元的相互碰撞与吸收、融合与发展[6]。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在探讨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将农村民俗体育置身于传统文化宏观层面下,探求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含义。农村民俗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存在着较强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契合,准确把握民俗体育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鲜明特征及庄严使命,厘清内在性逻辑并进行深入指导,以期达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现实效果,最终实现国家富裕、民族振兴的宏图。

2.1 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变以及《“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表明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已经成为重要环节,是国家众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能单独被看待,应高屋建瓴宏观把控,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主线是什么。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以体育为媒介,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进行为导向。故而包含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层面,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应对全球危机重要保障;个人层面,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2.1.1 国家层面:助力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抓手

宏观国家层面而言,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契合全球化快速发展战略“外循环”与“内循环”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需求,是结合本土资源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突破口。大国之间的竞争在经济,中国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农村体育工程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中“双循环”下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新鲜“血液”输入共同促进发展,农村民俗体育正好扮演这份角色。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7],因其本身包含的传承性、文化性、联动性、包容性,将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秩序进行;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体育助推农村发展,是应对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经济全球化的“缓冲剂”。《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每年通过旅游帮助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8]当经济“内循环”出现下行时,部分人口可以通过回农村,降低生活成本,待经济环境好转,再回城市就业,避免国外经济下行所出现的经济危机,产生的社会动荡现象。

2.1.2 社会层面: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观社会层面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不竭动力,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是应对全球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练好内功”,做好新农村民俗体育基础构建,就要从边际效应上考虑问题,关注农村绝大部分弱势群体,继续推进中国的农村振兴事业。如,县级部门可利用体彩、基金等渠道,以组织农村体育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及体育健身操的形式,保障农村大部分群体拥有体育权力,进而实现体育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统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以中国梦的实现为导向,对农村体育进行规划和调整,该现象也符合区域经济学中提及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机制。概言之,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即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一切努力、一切创造、一切发展,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1.3 个人层面: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选择

微观个人发展层面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与农民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交融状态。农村是农民一切社会活动的依托和舞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与价值归宿。乡村振兴战略下体育助力的前提是人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是人与环境产生关系的基础,而“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以“以农为本,问需于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视角,以提高人们身心素质为宗旨,朝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全面而自由方向前进;此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体育的本质价值回归[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民俗体育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体育与其他形态的体育的根本差异[10]。故而,农村民俗发展应该注重群众实际需求,以群众主体需求为导向有效进行,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归纳起来就是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2 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本质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1]。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不仅使乡村经济得到振兴,还能促进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体育基层设施建立等多方面的蓬勃。农村民俗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农村的文化土壤中[12],始终伴随农村社会演变而推进;同样,农村体育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方向变化而变化,民俗体育发展应该作为生活文化来研究[13]。如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体育用于安身立命,军事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用途。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社会趋于稳定,农村体育逐渐由军事向农村劳动过渡。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体育逐渐脱离劳作,以健身、娱乐等现代化体育基础建设为主。不同时期开展的劳动生产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等,形成了落后农村向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体育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人类完全认识和理解體育发展的规律才达到了今天的高度,而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流本质就要站到哲学的高度上,从联系与发展的统一结构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依存中、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纵横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价值功效,从而为社会发展、体育进步提供一般方法和认识论。故此,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主流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传统民俗文化为根基,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农村民众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文化统一体。

2.3 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思考的逻辑便是以问题为导向,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是什么?通过何种方式有效进行高质量发展?在明晰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就变得简单明了。农民是农村民俗体育参与的主体,民俗体育活动是被民众传承和享用,融入和依附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民俗文化活动[14]。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做到以下:首先,“以农为本,问需于民”;其次,“培育乡土情怀,促进文化传承”;最后,“多元参与,综合联动”。

2.3.1 中国特色:以农为本,问需于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的战略,农民既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又是乡村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农村体育必须重视人本体育的需求[15]。 “以农为本,问需于民”就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故而,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时应确立“农本位”的思想,首先,始终秉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次,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做到以农为本,问需于民。再次,“边际上看问题” 要求以农民发展实际需求为核心,关注那些有可能会受到制度和政策变化影响的弱势群体来讨论问题。最后,促进政府民俗体育治理由“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在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充分调动农民体育参与积极性,最大发挥农民的自治功能。重点突出农村居民主体地位,重点研究老年人、妇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活动,重点保障人民群众得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将农民工体育活动纳入研究视野,并解决农民工的体育需求。培育体育文化人才,才能促进农村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创作。

2.3.2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情怀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设、文化传承,需遵从文化经典分层理论,即物质、制度、行为、观念四层次文化理论。制度文化层,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与秦代以来“郡县制”和“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有着紧密关联。县以下的亭、里、村,主要依赖自我调整、管理和协助进行秩序管理,由乡绅通过“乡土文化”完成自治。乡土文化主要包含儒家“道统文化”和“内生文化”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套“上效下行”制度话语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治理角度来说“是维持最低成本治理的一种模式”[16]。观念文化层,一方面,西方文化对东方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宗族为组织体系的农村民俗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民俗体育文化下的儒家文化、和合文化、宗族制等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提升社会关联度。故此,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应以服务于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民俗体育文化功能及其价值的客观审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体育打造民俗体育品牌赛事,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乡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共铸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2.3.3 制度特色:多元参与,综合联动

“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是传统社会中国家治理主要的两种途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补充,具有非官方、非正式、自发性等特点。我国体育行政制度采用“国家-省-市-县”为主体的科层管理模式[17],县是乡镇村的管理主体,“县下皆自治”是依靠道德调整的社会内部关系,实行的是“礼治”,是传统文化的“自治”;而当下,仍旧保留如“村长民选”,就是传统社会中“非正式制度”的治理缩影。非正式制度下的治理是民间自发组织,灵活性较强[18],制度与非制度下的科学管理模式,有利于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故而,发挥制度特色“多元参与,综合联动”,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农村治理是国家富裕的基石,没有农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但要遵循农村民俗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其次,权力下放并形成多元扁平治理形式、制度与非制度的互补,有利于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完善。最后,体育结构由单向过渡到多元,革除体制机制“藩篱”,形成以农为主,促进“管制型”向“服务型”向“共同治理型”转换,推动农村民俗体育自治,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2.4 我国农村民俗体高质量发展的庄严使命

在准确把握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鲜明特征的基础上,就需要有明确使命,来深刻认识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村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庄严使命就需要回归体育的本质。首先,农民健康保障是前提。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农民,力量在农民,农民的健康保障是乡村振兴发展之基,那就要针对农民健康问题,给予农村弱势群体的重视。其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基础。最后,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始终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导向。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庄严使命,即通过农民的体育共同参与,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健康保障,进而达到促进现代化美丽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3 农村民俗体育发展滞缓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民俗体育发展内在逻辑的梳理,发现制约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核心结构主要包括:满足人们赖以生存所需的物质表层结构,制度及社会组织共同形成的中层结构,以及民俗体育独有的文化为主体的核心结构。故而,分析民俗体育发展滞缓的主要因素将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物质结构层面三层次进行阐释。以便达到协调各方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庄严使命,具体逻辑导图见图1。

3.1 民俗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育行政系统采用“国家—省—市—县”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但是存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法律法规条纹不具体、权责划分不明确、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等问题,归根溯源是民俗体育治理机制缺失所致,《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也都只是针传统民俗体育提出给予重视和发扬性观点,具体可操作性较低。县级及以下采用的“人本化”的方式进行“法治、自治、德治”,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缺乏专门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缺失,尚难形成民俗体育发展推动力。冯宏伟在对农村地区民俗体育调研发现,有48.1%的政府体育部门没有将民俗体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42.8%的乡镇没有确定负责民俗体育工作的具体机构, 绝大多数农村没有体育管理组织[19]。宏观而言,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民俗体育良性发展的前提。当下,政府体系将体育部门被融合为文体局、文体站等,但与之对应的管理文件并未及时跟进,存在管理疏忽,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其次,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民俗体育区域联动的“润滑剂”,既可以带动城乡区域人员流动互通,还可加强民俗体育环节管理,但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缺乏合理科学的组织规划,存在民俗体育文化流失,生存空间发生变化等。微观而言,民俗体育管理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多以村民自组织为主要形式,难以持续维系传承。马聪聪在《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一个村落社火的田野调查》中就证明了,只靠农民自组织的群体活动,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村落民俗体育队伍也难以壮大[20]。故而,加强民俗体育管理机制研究,解决民俗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至关重要。

3.2 环境及人口结构变换导致传承断层

民俗体育发展滞缓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大一部分源于地理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滋生不利民俗体育持续发展的“土壤”,如,“城镇化”进程、“合村并居”等。民俗体育进行所需要的场地、基础设施配置等都会直接造成民俗体育发展不平衡,个别优秀的项目突出继续传承,其他项目则夹缝中生存甚至出现颓势现象。如,易宝红在以嘉兴地方民俗体育传承研究中论证,城镇化必然会给民俗体育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21]。此外,民俗体育是基于农业文明时期形成的“自然化”的体育类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重大危机,如民俗体育传承后继乏人,导致民俗体育传承断层现象。在研究中常留有“传承人活存在,就不会传承断环”的错误意识。基于中国县域农村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困难,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农村人口空心化普遍存在[22]。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农村地区人才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下降,呈现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农村民俗体育囿于人口分散居住及现代体育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被遗忘、失去原生土壤,进而出现“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农村民俗体育处于失序、欣然自乐地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农村精英人口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民俗体育传承缺失,失去传承主体的民俗体育,一定程度导致部分区域内农村民俗体育面临后继乏人地尴尬窘况,

3.3 民俗体育文化主体的流失

伴随社会不断革新与发展,外来文化持续侵蚀使得群众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主体需求下降,以致农村民俗体育面临着被遗失和撇弃的危险。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及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逼压,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发生变迁,而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并未真正的建构,那些与转型潮流的民俗体育文化主体或遭淘汰、或被整合。另一方面,受制于农村民俗体育具有区域性、民俗性、封闭性等特点,表现出农村民俗体育文化差异性显著,进而造成边缘化民俗体育主体现代化发展路径转型受阻,出现民俗体育文化逐渐消逝的现象。如,雷军容等在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民俗体育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23]。民俗传统体育及传承形式各不相同,传承内在本质却相同,即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主体进行思想意识的传递。但在传承过程,过于追求民俗体育“俗”的原种典型模式和原汁原味,疏于对民俗体育文化、传统主流思想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思考,进而折射出村民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薄弱、民俗传统体育淡化等系列问题。故此,突破民俗体育文化主体流失的瓶颈一方面,树立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享用的新的价值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打破固有的封閉传承环境,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赋能相融合、协同发展。

4 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现实对策研究

4.1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俗体育的治理机制

制度自信是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政府主导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政府、农民多元主体的协同活力,满足了大部分农民的健身需求,当下,保障农村民俗体育持续发展,还需健全相关保障制度,如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竞赛制度、农村民俗体育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如果没有硬性的制度保障,较难形成民俗体育开展强势氛围;另一方面,人们的主观认识较难有新的改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较难有创新发展。故而,应设置较为完善的民俗体育管理机制,起到提纲挈领地作用。此外,在针对责权不分的问题上,也应该明确某一部门牵头,他部门协同开展,并针对地方民俗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有针对的、有重难点、有层次的开发,制定出相关的工作建议和规范,形成驱动互联,促进社会、政府、农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的活力。合理规划,以地区人们实际需求为导向,满足大部分农民的健身需求为前提,对基础性较好,文化典型性突出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借助旅游、表演等多途径进行探索,扩大影响力。

4.2 经济建设:传统与现实之间建立必要张力

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濒临消失或变得模糊,与其说是经济建设,还不如是说平台搭建,促进供需端有效对接,建立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必要张力,打通商业渠道。民俗体育有待发展,源于市场需求不足,民俗体育“供给侧”“需求侧”衔接不畅,如,场地、基础设施配置环境缺失、基层自治组织体系衰弱、传承人身份缺失等。搭建农村体育社区服务平台“微网络”,就是用数字化“微网络”的方式有效运营,这是涵盖于民俗体育之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进行农村民俗体育发展关系的精准对接,增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整合与对接能力,处理需求与供给端之间信息不畅、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通过供需渠道的打通,就能刺激消费,促使民俗体育类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既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又可增加群众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承扬和发展。此外,搭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以乡镇为单位创建广场舞、棋牌类、传统民俗类等体育社群,聚合各个乡镇社群体育圈,然后网上预约专业体育社会指导员,既可通过线上、线下进形指导和精准服务,有效构建“微网络”新模式,就是以数字平台为“脑部”,社区运动场馆“微基建”为服务扩容,手机端小程序或者APP软件为群众提供应用,通过推动全民健身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数字赋能,形成线上系统、线下社区、物理空间应用三维联动的立体网格智治体系。一方面,把民俗体育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构建体育公共服务社交平台,了解农民实际体育健身实况,挖掘出数据,粗炼出信息,有利于农村体育基建的形成,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4.3 文化建设:强化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

有了“制度自信”和良好发展环境之后,就自然地转化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也会流淌到“品牌”上面,所以农村公共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它是构建在“制度建设、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基于此,培育“文化品牌”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根基、突出民俗体育自身文化特色,进行传播与赓续。首先,农村民俗体育建设塑造的“新品牌”,增强“自信”,人是根基,既要问需于民,也要问效于民,如设置“片区民俗体育委员”,组织农村体育赛事、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等。其次,立足本土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兼具社会演进需求,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重新审视,秉持“扬”与“弃”的理念,是整理、融摄及鼎新的过程。再次,环复农村特色民俗体育文化建设,拓展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空间,农村民俗体育文化建设必须由优秀的作品来阐释和赓续。注重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如民俗体育文化小镇的打造。民俗体育文化是民俗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最后,把握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不流于传统民俗体育形式,从民俗体育内部要素,如礼仪、信仰、文化等进行有目的探讨与建构,将民俗体育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和合文化等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提升社会关联度。另一方面,重定义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振兴中的功能与价值。民俗体育文化是乡村治理的有效“粘合剂”,而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属性,要重点突出民俗体育自治的功能,形成以村民自组织主体的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自治模式。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与建设需要所有人的沟通弘扬和孕育。

5 结 语

农村民俗体育是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新动能,在体育强国和承扬传统体育文化的效用和意义益发卓著。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只能够客观理性认识该阶段的显著逻辑特征,深悉农村民俗体育发展的内在价值纽带,提出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内在逻辑”、三個“现实困境”、三个“方略举措”,从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鲜明特征、庄严使命各自在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与效能,及各自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方可构成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框架。从架构上对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实践进行学术层面的提炼和归结,突破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中存续管理机制不健全、传承断层及文化主体流失等症结。既要深化建立健全民俗体育的治理机制,也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建立必要张力,既要强化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认同,也要注重农村民俗体育在特定区域的传承力度。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会随着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实践和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承扬得到丰富和完善,通过底层逻辑重构的方式,鼎新我国农村民俗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研究作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1,51.

[2]张鲁雅.论民间体育的内涵、外延与作用[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1):3-7.

[4]胡小明,赵苏喆,倪依克,等.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

[5]鲁丽.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8):22-26.

[6]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9.

[7]冯琦.契机与前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4):436-440.

[8]邢慧斌.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理论及方法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7(7):47-53.

[9]刘大维.体育的人性本质及其价值回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44-46.

[10]胡晓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体育的根本目的(“关于体育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讲座连载之三)[J].成都体院学报,1987(1):3-9.

[11]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1-2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12]郭修金.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29(2):81-95.

[13]李先长,涂传飞,严伟.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述评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16-22.

[14]吴玉华,赖敏春,肖锋.国家在场的民俗体育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瑞金冯侯庙会仪式民俗体育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4):75-80.

[15]刘排,徐立武,张军,等.体育强国目标下农村体育优质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2):87-89.

[16]王军.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1):65-69.

[17]杨涛,杜志娟,卓磊.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14-20.

[18]韦晓康,蒋萍.民俗体育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4):31-37.

[19]馮宏伟.新时代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形式、局限与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25-132.

[20]马聪聪.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21]易宝红.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民俗体育传承研究—以嘉兴地方民俗体育文化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3):20-23.

[22]陈坤秋,王良健,李宁慧.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内涵、格局与机理[J].人口与经济,2018(1):28-37.

[23]雷军蓉,王世友.本土异域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审视与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33-139.

收稿日期:2022-03-23

作者简介:何 浩(1996- ),男,湖北恩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内在逻辑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