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外宣传播探索

2023-07-10高天枢

中国市场 2023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跨文化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东北民俗的跨文化外宣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保留和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血脉、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展现东北乡村独特文化魅力具有非凡的意义。帮助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展现乡村新风貌,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7-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7.000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生成了特有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守望相助的观念、敦亲睦邻的观念、孝亲敬贤的观念、祖先崇拜的观念、天人和谐的观念、克勤克俭的观念、耕读传世的观念等等。

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白山黑水之间孕育着独特的关东文化。东北民俗是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作为祖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的具有乡土特色、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外宣是跨文化的传播行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唱出中国音符,刻不容缓,将东北民俗文化做好对外传播,对外增强民族自信,消除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东北乡村文化的偏见与误解,对内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特色旅游业,为振兴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力量。

2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外宣传播意义

乡村是东北民俗文化产生的源头,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冰雪运动以及旅游度假圣地。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东北地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冰雪运动员、教练员,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在冰雪项目上取得的成果,为祖国在冰雪赛场上赢得了荣誉。东北乡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东北民俗的跨文化外宣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保留和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血脉、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平台以及展现东北乡村独特文化魅力具有非凡的意义。

2.1   保护和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血脉

白山黑水间孕育出的东北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世代相传。东北地区独有的地理资源,丰富的物产,五彩缤纷的乡土人文民俗文化。根据功能类型的不同,东北民俗文化可分为生产民俗、村落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艺术民俗、信仰民俗等九大类。例如生产民俗中的农耕民俗(打春牛)、渔猎民俗(采东珠)、畜牧民俗(套馬杆)等词语展现出了东北乡村农业生产的丰富画卷,以及生动形象的劳动场景,是东北人民勤劳质朴的真实写照。东北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的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开展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有利于促进东北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效保护和传承东北的文化根脉。一方面,为东北民俗积淀群众基础,通过跨文化外宣传播,增强社会民众、不同部门机构以及各界力量的对东北民俗文化保护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促进东北民俗文化传承,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向世界积极宣传东北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外宣传播,消除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农村原有的贫穷落后等偏见片面影响,为新时代中国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2.2   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东北民俗跨文化外宣,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针政策指引下,各级部门机构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布中英、中日、中俄、中朝等多语种宣传片;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宣传东北民俗文化的急先锋,随着我国5G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进入乡村,东北地区的农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在网上售卖东北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扩大东北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北民俗文化,更好地见证着东北乡村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变化。

2.3   展现东北乡村文化魅力

东北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俄罗斯、朝鲜领土接壤,更有朝鲜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居住地,千百年来孕育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极大地丰富了东北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利于跨文化传播,为东北民俗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跨文化传播平台。向世界更好地展现我国民族大融合,传统民俗中东北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拔、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东北乡村新气象。

3   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现状

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作为传播的必要手段,在外宣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媒介与桥梁的作用。因而从翻译层面、传播层面以及翻译人才三方面出发对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现状展开分析。

在翻译层面上,反映东北地区民俗生活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英译本中典型作品为美国汉学家徐穆实翻译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葛浩文的《呼兰河传》,这些作品从内容到传播影响力上都不能代表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上可以搜素到的相关东北民俗文化翻译,多以配有英文字幕的民俗文化宣传短片、多语种旅游景点介绍、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英文翻译等。对于一些民俗文化负载词的随意性较强,缺乏规范性、专业性与准确性;对于东北民俗文化翻译内容较为零散,缺乏体系化与整体性。

在传播层面上,东北民俗外宣传播力量有限,以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为例,官网上没有英文介绍,线上只有中文讲解。相关东北民俗微信公众号上内容也相对较少,更新较慢。有关东北民俗的学术研究上,以中国知网为例,以东北民俗为核心词的相关学术论文只有200余篇,多集中在旅游、农业、冰雪景观等方面,研究东北民俗文化外宣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问题的学术论文甚少。在出版的书籍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施立学先生的《东北民俗学》,系统全面的展现了东北民俗画卷,但是该书籍尚未有英译本在海外发行。在影视传播方面,反映新时代农村生产生活的影视剧如《乡村爱情》系列、《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等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尚缺乏海外传播影响力。民俗具有历史性与传承性,东北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也具有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乡村振兴战略下,东北民俗文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陋习的消亡,人民观念的改变等更需要外宣传力量的加大,增强对乡村变化的正面、正能量宣传力度。

从翻译人才层面上,外宣翻译要求译者有极高外语专业水平,大量的翻译实践经历。翻译技能是每个译者都应具备的素质。外宣翻译主要是汉译英翻译,其目的是需要译者,准确无误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要旨,使目的语国家读者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接收,从而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每一位外宣译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从2006年开始才开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能力上有待提高。以及近几年东北地区人才外流,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到气候条件优越的南方发展。这就造成了东北地区缺少专业翻译人才,相关外语人才缺乏文化外宣传播意识以及无法胜任外宣翻译工作。相关部门欠缺对翻译人才的管理办法与标准化规范监督体制,行业内缺乏一定的衡量标准,对于体系的建立有待完善。外宣译者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的问题,译者在全方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用有意识第规范国内的翻译市场,从而真正提高我国外宣的效果,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4   加强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的路径

4.1   坚定民族自信,以核心价值观振兴铸魂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文化来源于乡村,乡村文化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印记,传承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孕育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财富。东北地区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白山黑水间孕育的东北民俗文化,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东北大鼓,以及少数民族艺术瑰宝,满族剪纸、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以及东北民俗中独特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东北人民。坚定民族自信,抵御西方不良文化侵袭,东北振兴,乡村文化振兴,肯定东北民俗文化价值。在深入挖掘保护东北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东北民俗文化内涵建设,提升东北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对振兴乡村、振兴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构建起与新时代文明社会相匹配的新型东北民俗文化。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法律教育,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用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发展发扬东北民俗文化,赋予东北民俗文化新的时代性。东北民俗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融合,是认同与接纳,继承与发扬的过程,在这一崭新蜕变的过程中,将乡村文化振兴下的东北民俗文化深深扎根在东北的沃土上,造福于东北人民。

4.2   加强文化外宣,找寻“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契合点

东北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俄罗斯、朝鲜等国接壤,为了更好的促进东北民俗的文化外宣,不仅要深入研究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风俗信仰等多方面特征,还要对“一帶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国情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禁忌文化等进行全面研究,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引发误解,造成文化休克。加强文化外宣,找寻文化契合点,旨在发展经济,扩大进出口贸易,东北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增产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以东北吉林省为例,吉林十大民俗特色产品,黄松甸灵芝、汪清黑木耳、洮南辣椒、靖宇平贝母、永吉柞蚕蛹虫草、集安边条参、舒兰大米、万昌大米、集安五味子、新开河贡米等已经成为发展吉林经济的特色品牌产业。不仅在畅销国内市场,同时也深受海外市场欢迎。2022年1月15日,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谢尔盖·契尔年科在采访中表示,俄中关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属经贸关系。吉林省与俄罗斯各地区间的贸易额逐年递增。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双边贸易额达到4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东北民俗文化借助传播手段,加大外宣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自媒体数字技术等方式进行多样化传播。坚持东北民俗文化的多元化传播,充分利用文学艺术、风俗典故、影视作品、出版物等多种文化交流载体,赋予东北民俗文化新的内涵,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交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努力寻找东北俗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不断促进东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4.3   扩大传播影响,增强东北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理解一个文化,最便捷途径是翻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曾将中国小说选集编译为《活的中国》,当美国大使赞扬这本书的时候,斯诺回答说他从翻译中学到了很多。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语言的背后存在“意义”,翻译就是跨越语言找到“意义”,在意义共享的理论前提下,把意义再现出来,人们跨越不同文化进行沟通。东北民俗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了让东北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传播影响,是民俗文化翻译的重任。民俗翻译,既要保留民俗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便于目的语国家理解与接受。东北民俗文化翻译目前重视程度不够,从事相关翻译人员较少。在2022年冬奥会上,我国吉林籍奥运健儿高亭宇,在夺冠赛后采访中,面对外媒记着采访,描述自己的性格为“格路”。“格路”一词来源于东北话,给现场不懂东北话的翻译出了难题,最后只能音译为“gelu”,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让外国记着困惑不已。“格路”一词在东北话中,形容人的性格或者行为“格外不同,有时比较反常,多数不按常理行事”。高亭宇用“格路”一词来评价自己的性格特点,带着些许自嘲,透露出强者的小幽默。“格路”采用音译“gelu”达不到满意的翻译效果,有的外国记着采用了“unique”这个词进行翻译,unique虽然有“独特,独一无二”的含义,但常有褒义色彩。夺冠运动员形容自己性格和一般人不一样,用“格路”有自嘲、开玩笑的幽默色彩,若翻译成unique反而成立自夸,与运动员本意不符。“格路”较为贴切的翻译为“offbeat”,《美国传统词典》中的解释为“Not conforming to an ordinary type or pattern; conventional”。由此可见增强东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要遵守“求同存异”的原则,消除障碍、敌意和偏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平等和相互理解的观念中交流发展。

4.4   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建立专业化东北民俗文化跨文化外宣传播队伍

东北地区高校应该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及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订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组建专业化东北民俗跨文化外宣传播队伍。近年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兴隆山保税区的建立,大型商业会议和国际会展频繁举办,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翻译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丰富了翻译人才的就業方向,也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人才应具备适应性,做到双向适应,从而既能够准确理解外宣原文的内涵,又能准确用译语将其传达出来。翻译人才应具备选择性,根据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特点,以及语言的特殊性,有意识地选择最切合原文的表达。翻译人才应具备社会性,外宣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的语言转换的活动,而是在社会中、群体中发生作用的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进行反复锤炼,注重其社会性。

本科院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对口人才,不断壮大跨文化传播队伍。同时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到乡村中去,切实感受感知感悟东北民俗文化,做切合实际有感情有温度的翻译外宣传播,既有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同时更有利于对外宣传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北民俗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见证中国东北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看到中国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

5   结语

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加强外宣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更好地宣扬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纠正因文化误解与偏见而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东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研究传播价值,其跨文化外宣传播途径与力度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背景下,坚定民族自信,保留和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血脉,注重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建立好专业化外宣传播队伍,积极搭建多元化民俗文化交流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东北乡村独特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5)[2021-08-18]. http://www.gov. 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 htm.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8-22[2021-08-18]. http://www. gov. 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 htm.

[4]崔亮,黄震. 盘活优秀传统文化IP,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J]. 出版广角,2021(10):28-30.

[5]辛晓磊,周斌,池瑶. 以主题出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J]. 出版广角,2021(10):13-16.

[6]王伟超.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及传播的多元路径[J]. 出版广角,2021(19):68-70.

[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8]郑海霞.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模因论视域下外宣文本中东北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ID44416,合同号:JJKH20221293SK)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天枢 ( 1983年)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