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中职学校“三全”育心模式的构建
2023-07-06汤玲静蒋祖国
汤玲静 蒋祖国
摘 要 随着信息化加速发展,数字革命为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赋能,中职学校应抓住教育数字化的历史机遇,建立数字化时代“三全”育心模式。在一般层面上,宣传预防“一项都不缺”,利用“互联网+”形式开展心理教育的第一第二课堂知识宣传活动;在特殊层面上,咨询养心“一点不懈怠”,引入智能化设备对有发展性困扰的学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在个别层面上,预防治心“一个不遗漏”,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发现、干预。利用数字化空间实现家校社一体化联动,建构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保障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三全”育心模式。
关键词 数字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 汤玲静,广西轻工技师学院,讲师;蒋祖国,广西轻工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正高级讲师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各行业的转型和变革,我国“十四五”规划表明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展方向,要求推动教育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目前数字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要素的改革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目前面临的教育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育心实效,推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中职生心理发展面临新难题
当代中职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属于“网络原住民”,特别是智能手机在中职生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对中职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习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亲子矛盾、同伴交往敏感等问题,一旦内在的自我需求和价值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入网络世界逃避现实困境。当前智能手机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问题成为阻碍中职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难题。手机过度使用导致中职生学习和社交时间减少,造成其现实世界面临的挫折事件增加,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网络世界传递了大量虚假信息、社会贫富对比信息,这些信息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生产生不良心态,导致自尊水平、自我评价降低等消极心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表明,青少年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而且这一数据明显高于成年群体。有心理学家统计过,中职生焦虑、抑郁、自我伤害三个指标的检出率均较高;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不擅长情绪表达有关。
(二)中职心理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技术较弱
数字技术对教育各要素进行着全面的升级和改造,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实现开放、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的传统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利用数字化升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中职学校心理教师大多注重传统课堂教学与常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对现代数字技术掌握较弱,心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强化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推动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数字化改革。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足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育心”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近年来,教育數字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的入网率达到了100%,多媒体教室几乎覆盖所有学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高等教育优质慕课等汇聚了庞大的在线共享教育资源。但中职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上有待增强,有些中职学校对教育数字化认识不足,学校管理者数字思维转化较弱,数字技术投入不足,数字服务体系亟须提升。
二、数字化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育人
新模式赋能
(一)摆脱传统教学资源局限壁垒,实现心育资源升级共享
中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导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显著。数字空间通过互联网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升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供给融通扩大,供给渠道丰富,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师生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被打破。通过“教”“智”融通超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升级共享。心理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连接上优质的心理名师,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学生能够找到合适自身心理需求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成长,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建构一个更加公平、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打破心理咨询的时空局限,实现咨询服务工作的自助性与开放性
传统的心理咨询需要面对面的线下咨询,很多中职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家长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常规的线下家庭咨询难以开展。此外,心理咨询师经常直面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和挫折事件,心理咨询师工作耗能较大,一旦自我情绪调节不及时,容易形成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习得性无助,造成身心巨大消耗。随着数字手段发展迅速,很多智能平台正逐渐与心理咨询工作相融合,数字手段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咨询辅导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云平台,实现自助式咨询服务,降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耗能,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效率。
(三)避免心理咨询师主观评估,实现学生心理成长“数字画像”的精准分析
常规的心理筛查对学生的心理评估、追踪不充分,常出现不同心理咨询师对同一个案评估冲突、矛盾,导致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定位不清、咨询目标不明。并且,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稳定性较差,对预警学生回访跟踪不及时、回访工作延后。智能平台通过数字跟踪分析、信息回溯探索、科学监控评估,描绘学生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成长“数字画像”。智能心理咨询平台不仅能贯穿多个场所,还能连接多重功能板块,打造高度流通、信息同步的心理咨询工作内生态,达到筛查与后续回访跟踪的流程闭环。
三、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中职学校
“三全”育心模式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存在自我认知模糊、家庭冲突、网络依赖等困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家校社多方参与联动,中职学校要抓住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浪潮,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
(一)一般层面:宣传育心“一项都不缺”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层面是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学习能力,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主阵地,打造第二课堂的专题实践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效果。
通过学校“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模块化心理微课的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新学期,启动心力量”“认识我,悦纳我”“我的情绪我做主”“拥有学习心动力”“做个受欢迎的人”“激活就业心能量”等线上专题心理微课程,以便学生依据需求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适应能力。第一课堂教育还应利用其他课程实现心理教育渗透,抓好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线上资源库的契機,将课程心理建成课程思政的一大特色专题,深入挖掘各学科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将心理知识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让专业知识的“真”和心理的“美”相结合,并将优秀的课程心理教学案例纳入智慧校园资源库,以便各专业的教师参考学习,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力度。
中职学校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数字化教育的契机,用好一线城市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让自己快速成长。数字化打破了不同区域心理教师空间上的距离,通过“互联网+教研”模式,实现与优质心理专家远程互动研讨,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活动,让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也能感受到校外名师的智慧与多元教研的精彩。
心理健康第二课堂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开展心理感知的专题体验活动。抓住“5·25”心理健康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3·21”世界睡眠日等心理意味浓厚的时间节点,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展“心灵成长”心理漫画征集、“我与‘睡眠朋友的故事”征文、“心情树洞”微窗口等线上活动。心理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抓住传统民俗节日,深挖节日的心理含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例如利用清明节契机开展“心灵疗愈,学会告别”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端午仪式、习俗的心理角度解读,在线上征集不同地区学生家乡的端午习俗照片,创作《端午民俗仪式是消除焦虑的良药》公众号美文等。
(二)特殊层面:咨询养心“一点不懈怠”
中职学校的特殊层面主要是针对存在发展性心理困扰的学生,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做好分类指导,开展个体或者团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调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健全学生人格。
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并进行功能区划分。中职学校还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智能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利用智能化手段,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心理自助系统开展心理测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自主地利用积极情绪训练系统、身心反馈训练系统等,调节自我的情绪状态,提高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智能化设备能有效减少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时空的盲区。例如通过“数字心语”心理健康云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咨询预约服务以及线上咨询服务工作;组建“专职+兼职”心理咨询师团队,增加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数量,让学生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疏导。
很多心理专家表明,中职生大部分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家庭矛盾。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中职生恰逢青春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职生的成长作用重大。中职学校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空间,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云端学校”,实现家校信息融合互通,对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实现智能预约家访。家长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轨迹等信息,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搭建的线上家长学校,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三)个别层面:预防治心“一个不遗漏”
中职学校的个别层面针对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做好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普查和预警学生回访工作,对疑似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好转介和返校跟踪疏导工作。
传统的心理筛查数据时效性较短,排查过程存在一定误差。缺乏科学大数据分析的心理筛查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发展,能对学生的心理因子开展动态监控和追踪,形成学生心理成长的数字画像。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手段搭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平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准确率,确定预警学生名单。建立中职学校“心与心”师生沟通谈话制度,在宿舍楼内设置“温暖小屋”,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按照预警名单,按分片包干的原则落实“一周三巡”谈话制度,有效缓解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密切了师生关系。
为了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中职学校还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系统,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网络,组建好“专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各院系心理辅导员队伍—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各宿舍长兼职心情大使的四级预防网络,及时发现情况异常的学生,开展干预工作。
中职学校通过搭建医校合作的干预云管理体系,健全中职学校和心理医院转介机制。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开通学生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学生分类干预追踪。通过“互联网 + ”的模式,心理医生开展“认识焦虑,阳光成长”“抑郁的识别与对策”等主题线上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并开通线上“治心”心理门诊,学生可以及时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中职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可以利用数字空间,拓宽心理教师成长时空,与专业心理医生互通联动,开展网络个案督导、研学活动,有效增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心理辅导实务能力,维护心理教师的身心健康。
在数字化教学改革浪潮下,教育数字化为心理健康教育赋予新的动力,中职学校应该加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和咨询服务时空,心理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水平,塑造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新形态。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