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及其诗文中的家
2023-07-05丁震寰
丁震寰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曾登进士第,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颜氏家族世代修习儒学,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颜真卿天祖为《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曾祖为唐秘书监、《汉书注》作者颜师古;父亲颜惟贞擅长草隶;从兄为唐忠臣颜杲卿。这些颜氏家族的先贤,以其丰厚的文化素养、兼济天下的的使命担当,积淀成优秀的颜氏家族文化,使颜真卿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他不仅在书法取得极高成就,被陆羽誉为“得右军筋骨心肺”,为后人留下了遒劲郁勃的书法作品,而且长于诗文,存有三十卷的诗文集。其诗“悉综古调,颇尚格气”(《唐诗品》);其文“博典庄重,亦称其为人”(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诗文中蕴藏的家风与家教观念,是一笔值得后人珍视的优秀文化遗产。颜真卿诗文蕴含的家风与家教观念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追寻祖先的优秀品质及功业,对其遗训充满敬畏。这类作品以《世系谱序》《谢赠官表》《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等为代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皇侃疏此条言:“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不忘初心,传承祖先优良品质,光大家族,醇厚民俗,不仅乃是先秦周至隋唐时期人们的理想愿望。正因如此,唐代诗文中十分重视宣扬祖先功业,如杜甫诗云“吾祖诗冠古”,皎然诗云“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内重嘉声”。颜真卿也不例外。他的这类诗文,以《世系谱序》尤为典型。此文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讲述颜氏的起源。认为颜氏起源于轩辕黄帝,初祖为曹姓,被封在邾地(今山东省邹县)。对身为黄帝后裔而自豪。第二部分,追叙春秋以来的颜姓名人。其中介绍了颜回、颜躅、颜安乐等,并称“肇自鲁国,格于圣代,纷论盛美,举集于兹”(本文所引颜真卿作品皆出自《颜鲁公集》)。在颜真卿看来,颜氏出于鲁国,而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颜回等颜氏先人,均因德行、才学扬名后世。言语之间,充满自豪感。第三部分,是颜真卿对自身及子孙的告诫。其中说:“述遵前人,不敢失坠。”“述遵”就是遵循、遵守;“失坠”则是丢失、丧失。这是强调在铭记祖先美德与荣耀的同时,更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谨守家训,将优良家风传递下去。
《谢赠官表》中,颜真卿表达了对祖父颜昭甫的景仰和对自身的勉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二月,朝廷追赠颜昭甫为华州刺史,颜真卿作此表谢恩。前半部分介绍了颜昭甫潜心儒学,研读儒家经典,又与颜师古共同注《汉书》的事迹;后半部分直抒胸臆,言“幸承贻厥之训,遭遇明圣之朝”,在祖父的榜样力量影响下,颜真卿从兄颜杲卿为国献身,颜真卿亦要尽忠报恩。此表还说:
有时无命,夭阏盛年。臣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孙等,并襁褓苴麻。
可知颜昭甫去世时,颜真卿父亲还在襁褓之中,颜真卿更无缘亲聆祖父教诲,但祖父的为人为学风范,却依然能通过颜氏家风教育,对颜真卿带了了深远影响。
《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也表达了颜真卿对祖先功德的追慕。这通碑志洋洋洒洒三千余言,虽是给其十三世祖颜含作传,但实是以颜含为媒介,往前梳理了颜氏的起源及颜回等颜氏精英的传承脉络;在颜含事迹后,又以颜含对子孙的告诫“自今任官不可过两千石,婚姻无贪世家”,“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引出了颜含之后颜氏子孙的事迹,与《世系谱序》一样,具有家谱性质。在碑文中,颜真卿多次引用时人评价赞美其先人,如王导评价颜含:“颜公在世,吴人敛手也。”桓温评价颜髦:“颜侍中廊庙之望也。”萧钧赞颜勤礼“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业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称,龙楼委质”。引用这些评价,足见颜真卿对其先祖功德充滿自豪感。在碑文中,颜真卿还说:“其(颜含)后忠义孝悌,文学才业,布在青史。”表明了他对颜氏家风的理解:应该将忠义孝悌之德,博学多识之才,书于青史,代代相传。这篇碑志突出了颜含对子孙的告诫,在碑文结构上,大体采用“品德才学+赞美”的书写模式,先记叙一个人的品德,再记叙其事件,最后以赞美的评价收尾。这样的结构,既突出了颜氏家族的辉煌荣耀,更凸显了良好家风家教对个人成才及延续家族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对祖先功业和品德的追思,既是对家风家教的追溯,也是个人对家族身份的自豪和骄傲,更是士人行为处事的法则与榜样。
二是重视亲情,感恩亲人。这类作品以《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碑铭》等为代表。
大历四年(769年),颜真卿命侄儿顶、愿扶其母幼舆夫人、其叔父允臧灵柩自江陵归葬万年县祖茔,写下了《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赐紫金鱼袋颜君神道碑铭》《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碑铭》等碑文。此时,安史之乱业已平息,在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遭遇浩劫,“(颜含十五代孙)季明、子干、诩、沛、颇,及外孙沈盈、卢逖,禄山反死难”(《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岛岛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年过六旬的颜真卿,在战乱中经历了后辈死亡,又要面对兄弟的离世。这时,他格外孤独,仅存于回忆中的亲情也弥足珍贵。
《正议大夫行国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是颜真卿怀念其兄颜允南所作。此文记叙了颜允南的生平,其中回忆了兄弟情深的四件事。一是兄弟一起朝贺,在含元殿蹈舞,无论上朝还是参加宴会,兄弟都携手同行。颜允南对此很开心,赋诗云:“谁言百人会,兄弟皆霑陪。”二是经历安史之乱,颜真卿、颜允南和颜允臧依然没有分开,仍能同时在朝为官,令百官无不羡慕。但而今写碑铭之时,允南已经亡故七年,允臧也已去世,昔日的欢乐已一去不返。三是颜允南去世之前,颜真卿奉诏从利州回京看望他。颜允南说:“吾忍得见汝。”短短五字,既有对自己病入膏肓的无奈,又有见到远在外地赶来看望自己的兄弟的高兴,还有对兄弟即将生离死别的不舍。不难想见颜真卿回忆到这件事的内心哀痛。四是颜真卿追忆兄长对他的教诲。小时候,颜真卿家里有一只瘸腿的鹤,颜真卿就在它背上写字。颜允南指责他:鹤本身已经不能飞了,你还不爱惜它的羽毛,这是多么不仁爱呀。由此事的回忆,足见颜允南对瘸腿鹤流露出的恻隐、仁爱之心,给颜真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请大夫行江陵少尹兼侍御史荆南行军司马上柱国颜君神道碑铭》,是颜真卿为怀念其弟颜允臧所作。相较颜允南碑铭,这篇碑文记述的兄弟交往事例不多,仅有皇帝给颜允臧加官,颜真卿上表请谢,皇帝勉励真卿与允臧一事。但这篇碑文抒情更加直接,如“其兄真卿,闻丧哀催,乃去手足”,又如“真卿衅深祜薄,门祚衰陵,同生之人,零落皆尽。唯形与影,相视不足,岂图不造,永诀於斯!长号立铭,泣尽继血”。允臧小真卿一岁,允南大真卿15岁,真卿幼时受允南教育更多,所以在碑中特意书写了兄长的教育。才经历了战乱,骨肉分散,而今小自己一岁的弟弟又撒手而去,更加体现了自己在战乱中的孤独。查《颜鲁公集》,颜真卿特别重视亲情,为亲人写作了许多碑志,在碑志中除了记述平生功业之外,也特别注重表达伤心与追思之情,可见颜真卿对亲情的重视。
颜真卿通过两篇碑铭,表达了对兄长和弟弟的追思,体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对亲人教育的感恩,其情也真,感人也深。其中体现出的兄弟情深和仁者情怀,尤其动人。由此不难想见,秉持如此家风的颜氏家族,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了。
三是重视子孙教育,既有对杰出子侄的表彰,也有以身作则的垂范。这类作品以《祭侄季明文》和《驳吏部尚书骘谥忠孝议》为代表。
表彰杰出子侄,以《祭侄季明文》(又称《祭侄文稿》)为代表。该文作于乾元元年(758年),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随父颜杲卿抗击史思明被杀害的侄子季明而作。此文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在哀痛中对侄子高洁品质予以褒扬。文章开篇写道: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瑚琏,典出《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兰玉,典出《晋书·谢安传》,是谢安对其后辈的赞扬。接着写了安史之乱发生,季明与颜杲卿殉国的经过。最后记叙了自己再来常山,找到季明的头颅,由此悲痛感慨,写作了祭文。这篇祭文,为季明父子被害二哀痛,高度赞扬了季明为国尽忠的壮举,饱含着颜真卿对叛军的痛恨和对国家的深挚热爱。
在表扬子侄的同时,颜真卿以身作则,以忠孝之道教育后辈。在《驳吏部尚书骘谥忠孝议》中,他说:
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
在此,他认为,面对忠于国家与孝敬父母的矛盾,应该“移孝于忠”,将对小家的孝投射到对国家的忠义之中,忠高于孝。这番言论表达了颜真卿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体现了一位真正的文人士大夫的崇高使命感和責任感。在《与绪汝书》中这份感情更加强烈,他说:
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汝曹当须会吾之志,不可不守也。
此书作为大历初年,颜真卿因言获罪被贬吉州。其告诫子孙,凡是对国家政事有益之事,皆要尽力而为,即使得罪权贵被从京城放逐,但不可丢失忠臣之道。他始终把爱国情放在首位。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安史之乱中,颜家前赴后继的捐躯国难,颜杲卿、颜真卿双双殉国。其身虽逝,其志长存。
除强调后辈要注重“忠义孝悌”,颜真卿还勉励后辈勤学“文学才业”。其流传诗歌《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歌通篇议论,一、二句为建议,指出“三更灯火五更鸡”即使是应该入睡的时间,也应该抓紧读书,对于学习来说是永无止境,不应该稍有懈怠。三、四句通过“黑发”与“白首”的鲜明对比告诫后辈,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年轻不能努力学习,那么年老即使后悔也无济于事了。整首诗通过“勤学早”连接,突出了珍惜时间、发奋读书的主题思想。
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而千千万万家的家风又共同汇集影响着时代风气。优良的家风要求我们不忘本,回忆祖先往事;要求我们注重家庭亲族关系的和睦;更要求我们以身作则对后辈进行教育。《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赞扬他“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世之宗”。颜真卿一生勤奋好学,为国尽节,为人臣楷模,也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在当下有着不宜忽视的认识价值。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