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颜氏》《小二》看蒲松龄的双重思想

2023-07-20韩孟瑶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颜氏经商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一部谈鬼说狐的短篇小说集,创作并展示了许多充满魅力的女性。前人多对女性身上的独立意识进行分析,向人们展示蒲松龄笔下出色的女性。《颜氏》《小二》作为《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短篇小说,都以展示女性的魅力而闻名。两篇小说分别以女性参加科举和女性从商作为线索,展示这些女性不逊于男性的才能,故事跌宕起伏,几经变化。文中的颜氏和小二都不是封建社会下一味隐忍、被壓迫的女性,她们大胆而又机智地展示自己能力,不断向封建时代下的男权社会发起冲击。本文主要以颜氏、小二等女性为主,分析蒲松龄所处社会下实现自身理想的途径。

【关键词】聊斋志异;科举;经商;颜氏;小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4

一、《聊斋志异》女性之于科举、经商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在蒲松龄笔下这些女性“不仅仅是一个个让人难忘的花妖狐魅,让人拍案叫绝的鬼怪人情,还有一些流光溢彩、见之忘俗的女性角色。”[1]这些女性或为狐、或为鬼,也有现世中的女性。她们身份不一,境遇不同,性格各异,每一位女性都是不同于时代价值取向的存在,在这些女性背后是蒲松龄多年未曾表露的心迹。蒲松龄十九岁参加科考,在取得县试、府试、道试三试的第一以后,屡次失利,困于科场。“《聊斋》中关于科举的小说是蒲松龄苦闷不平心理的抒发,既是对科举的揭露、讽刺、 鞭挞,也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2]因此在蒲松龄笔下一批女性是为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阿宝》《凤仙》《胡四娘》中女性都是如此。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大胆追求自己理想,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人生价值。《颜氏》《小二》都是这样的女性,她们为实现科举梦、经商梦而独自奋斗,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思想。

蒲松龄作为一介儒生,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儒家“仁爱”“德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道德观念是一直处于正统思想的儒家观念,他在《促织》中写道“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①他在《为人要则》中所说的“正心劝善”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要求如出一辙。这样的儒家情怀在看到了道德意识淡薄的人时便不自觉地以维护世风为己任,因此一生致力于科举,寄希望于从政,从而以更大的力量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盖以振励斯文,事关名教,表彰盛济,责在儒生。” ②但是理想的正义之士在混沌污浊的社会现实下无从下手,多次科考不中的他空有满腔热血,却又对现实无可奈何,便诉诸文字,倾心于《聊斋志异》。因此在《聊斋志异》中不免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同时由于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宽泛,开始出现了一大批“舍本逐末”的商人群体,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而当半生穷苦的蒲松龄看到这些商人不断经商致富实现人生价值时,内心逐渐开始动摇,这些以科举为生的一批读书人开始将眼光看向经商。蒲松龄受父亲蒲槃弃儒从商的影响,更是认真看待商人,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许多商人。以往从商多为男性,在《聊斋志异》中却有许多女性参与其中,《大男》《青梅》《侠女》《鸦头》等篇目中的女性多以纺织、刺绣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在《小二》中她作为一名真正的女商人办理工厂、雇佣工人,透露出蒲松龄对这类女性的喜爱与肯定。这些无疑是蒲松龄笔下优秀的女性形象,因此本文就以《颜氏》《小二》等为主,通过分析女性所处环境和科举、经商的关系,探究蒲松龄在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区别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科举与经商并重的人生理想。

二、《颜氏》和《小二》的人生理想

围绕《颜氏》和《小二》两篇中展示的女性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颜氏作为一个名士后代,年少聪慧,其父母也期待能为她寻得良婿。在明白丈夫只是虚有其表后,她最终走上女扮男装参加科举的道路。在《小二》中,小二在和丈夫丁紫阳几次搬家后,充分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帮助整个村庄致富。两人都为实现自身理想而奋斗,男性在这其中只作为衬托甚至反面形象存在。由此可见科举和经商作为当时社会普通人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方法,在两个女性身上得到了实现。

(一)颜氏的科举之路

颜氏作为一个学识丰富的女子,自小便聪慧不已,“十数岁,学父吟咏。” ③十几岁就能像她父亲那样吟咏诗文。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父母也一心要寻找一个与她相配的、身居高位的女婿。多年过去,颜氏父亲去世,颜母仍旧没有放弃这个标准,三年过后也没有找到心仪的女婿,在颜母去世后,颜氏听从旁人意见降低标准,寻找一个有才识的文人。即使是在家境落魄、父母双亡的情况下,她也没有放弃对才情的追求。在邻居妇人的牵线下,她看到顺天书生的书信并反复阅读产生些好感。在得知对方也是失去父母的年龄相仿之人后,并未表现得喜出望外,而是眼含深情却默默不语,这是她作为一名失去双亲的才女在顾及礼教下能做出的最大反应。在邻居夫妇二人的撮合下,书生将母亲遗物金鸦指环送给颜氏作为聘礼,两人便在一起。婚后生活也十分美满,但是在颜氏看到书生文章后委婉表示其文并不出众,难以高中。颜氏便以身作则,早晚陪伴在书生身旁,一起学习。在书生精通八股文后几次都不中,愁苦痛哭。颜氏便开始责备,并认为如果自己改换成男子衣冠后必定能中。“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 ④书生在嘲笑颜氏过后,仍不相信颜氏能够高中。但是答应让她换上男装,一起回到顺天老家刻苦读书。颜氏在多年苦读后连中乡试、进士,授为桐城县令。她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治理有方、政绩卓越。这些作为当时每个书生毕生期望达到的人生高度,全部在一个女子身上得以实现。颜氏最可贵的地方不仅在于她学识丰富,更在于她敢于女扮男装昂首阔步走进考场、踏入官场。在历来被男性垄断的科举考场闯出一片天地。直到明朝灭亡,社会逐渐动荡,她才倒冠落佩,将官位传给丈夫,自己回归家庭为人妇。她深知自己为官多年,没有生儿育女,自己便主动出资帮助丈夫买妾。颜氏在丈夫屡次受挫后主动要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这是在当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她作为一个女性不仅要面临漫漫科举路,更要在阴险黑恶的官场小心翼翼,所有种种都可以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相媲美。

(二)小二的从商之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样的儒家传统教化下,女性生来就具有养育后代的天职,历来都顺从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的人生安排。“三从四德,贞烈贤良,是那个时代里评判女性的标准。”[3]《聊斋志异》中就有许多此类女性。同时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精明干练的商业女性,她们不再遵从传统的家庭构成,开始主动参与社会经济交流,并以此为生。在《小二》中展示的是一个平凡女子转身混迹于商圈的成功女商人形象。小二在走上经商之路以前聪慧异常,“五年而熟五经” ⑤,文采出众,颇有学识。后随父为白莲教教徒,在进入白莲教后,她精通法术,“凡纸兵豆马之术,一见辄精。小女子师事徐者六人,惟二称最,因得尽传其术。赵以女故,大得委任。” ⑥肩负重任。在丁生告知小二不可长期混迹于旁门左道后,为丁生所感动,如梦初醒,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值得注意的是在丁生放弃功名主动投入白莲教徐鸿儒旗下一番劝解后将小二引出泥潭,在小二劝服父亲一同离开时,其父执迷不悟。小二也并未再三犹豫,“知不可谏,乃易髫而髻” ⑦。“髫”为童年男女(未出嫁)头发披垂貌,小二主动“易髫而髻”,挽起少儿时的披发,表明自己的决心。在未取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不仅主动挽起头发,还与丁生私奔,一起离开白莲教。这时小二就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倾向,她是有自己独立意识的女性,对自己未来有着清醒的认知。她看似一直在遵从男性的引导:小时随父入教,后又随丁生离开,但是在这过程中她一直都在发挥自己的才能。她利用在白莲教所学法术智擒盗贼,多次拯救处于危难中的家庭。多次搬家后在益都定居,并兴办起琉璃厂。小二善于经营,她亲自带领工人制作各种样式的琉璃器具,无论色彩、形状都超出当时其他工厂。她不仅治家严谨,管理工厂也是有条不紊、刻意经营,颇有《红楼梦》中王熙凤持家时的风貌。她能合理利用多种营销方式获得成功,又出资资助穷苦人家,使得整个村落没有无业闲人,最终恩泽一方。她的传奇不仅体现在善于经营,而且能够未卜先知,作为一名颇有远见的凡间女子,在闹灾荒之前就让许多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小孩采摘野菜,在灾荒发生时广施恩泽,将粮食分发给临近所有人,使得一片地方没有逃难之人。丁生作为一名书生,能够抛下功名之身前去寻找小二,他弃儒从商这一行为就能看出作者蒲松龄对经商致富的重视,而且在小二一家致富以后文中也并没有对丁生是否重新进行科举有所表示。这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小农经济形式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市场经济的萌芽,从小二兴办琉璃厂也能看出当时社会经济形式的变化,也表明社会上不再将科举门第视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科举与经商并而行之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许多篇目都表现科举带来的痛苦,这是由他亲身经历得出的感悟,但其中也不乏表现出对科举功名的渴望。“科举取仕”这种由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传承至今的观念深埋读书人心中。科举作为一项选拔贤才的制度,是历代文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代读书人跻身上流社会的唯一路径。科举自隋兴起以后,历经唐、宋、明、清几代,选拔出了许多方正贤良之士,成了一项非常完整但又僵化的制度。随着封建社会逐渐消亡,科举制度也随之朽化。直至明清时期,八股文作为科考内容更加强化了科举制度对儒林人士的束缚。但是同时科举能够改变读书人命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在无形中更加加深了对读书人的压迫。使得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功成名就,否则一生沉沦于科场。由于明清时期科考内容的难度增加,使得一批人士在科场失意后逐渐走向批判科举的道路。“蒲松龄的人生悲剧在于他对八股科考太虔诚,太执着。”[4]所以作者在看尽当时社会各种沽名钓誉的名士和一心读书的穷苦书生后更加失望,于是就有《颜氏》这类认真对待科举、并仕途顺遂的女性形象。在他眼中女性和男性并无不同,各有职责。在颜氏知道丈夫是一个平庸之辈后,主动要求女扮男装参加科考,且不说女性在当时是无法参加科考的,她所具有的才华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成了蒲松龄笔下光彩夺目的女性。

“《聊斋志异》写到商人或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七十多篇, 约占现存篇目的六分之一,仅次于书中对于读书仕人的描写,这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5]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很多的商人形象,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的。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读书人逐漸看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一部分人离开土地,而集中在市镇上从事于工商业的活动。”[6]随着科举入仕机会逐渐减少,明清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读书人开始看向社会中另一种出人头地的方法:经商。“读书人之所以‘弃儒入贾,在于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数量剧增,而有机会入仕者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7]加之明清时期理学对商人及商业的肯定态度促使大批读书人转型为商人,由此产生了儒商群体。在当时流传着“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8]。蒲松龄父亲就是一名儒商,“他的父亲又有着弃儒经商的经历,而且私塾先生的穷愁生活也的确太使人愤慨了。”[9]“蒲松龄的叔父蒲祝也十分赞同族中子弟进学。蒲松龄受父亲、叔父的影响和自己多年坐馆的穷苦生活使他并没有看不起商人。他在《聊斋志异》中说道“四民各有本业” ⑧,这就表明他本人是肯定商人行业的。因此《聊斋志异》中有许多篇目都与商业有关,《小二》中的女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女商人不仅体现了作者蒲松龄平等、开放的进步观念,而且小二勤劳致富、惠泽一方的事迹也为蒲松龄所赞赏,蒲松龄一生致力于科举的最终理想是为百姓谋福,当他看到像小二这样的商人博施济众、乐善好施时,便心向往之。她从谏如流、不拘一格的营销方式正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下新兴的商人群体,丁生在放弃功名后跟随小二经商逐渐化身为一名儒商,这是蒲松龄笔下的理想商人形象。

不管是女扮男装参加科举的《颜氏》,还是勤劳致富的《小二》,她们都代表着蒲松龄的人生理想,科举入仕和经商致富都是蒲松龄的共同追求。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下,他仍抱有通过为官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同时也肯定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经商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另一途径,这是他为当时读书人提出的另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四、结语

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促成了当时观念的转变,整个社会逐渐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点,开始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其他道路。同时随着读书人的增加、八股文的僵化、科考风气逐日败坏,醉心于科举的文人在入仕机会减少的情况下也开始看向经商。但是仍有一批文人不愿放弃儒家千百年来的礼教传统,他们以读书为重、以科举为命,痴心于科举取士,将之视为人生圆满的成就。蒲松龄受其父蒲槃从商的影响,对商人这一社会角色有了真切的认识。他尊重并重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但也没有放弃科举取士。因此科举和经商是蒲松龄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自身理想的两条道路。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48页,第367页,第367页,第191页,第191页,第192页,第499页。

②盛伟:《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3页。

参考文献:

[1]徐志豪,吉玉萍.所谓伊人:《聊斋志异·侠女》中高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兼蒲松龄的女性观[J].蒲松龄研究, 2018,(04).

[2]朱振武.《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J].文学评论,2001,(03).

[3]沈卓.巾帼亦可胜须眉—— 《聊斋志异》中女性商人形象浅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3).

[4]林骅.《聊斋志异》与科举文化[J].蒲松龄研究, 2001,(03).

[5]于天池.《聊斋志异》所反映的商人生活及蒲松龄的商人意识[J].文学遗产,1983,(03).

[6]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J].历史教学,1964,(05).

[7]陳文新.明代文学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J].文艺研究,2013,(10).

[8]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9]于天池.《聊斋志异》所反映的商人生活及蒲松龄的商人意识[J].蒲松龄研究,1993,(Z1).

[10]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03).

[11]尚继武.《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J].江汉论坛,2009,(07).

作者简介:

韩孟瑶,女,汉族,河南濮阳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颜氏经商聊斋志异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STRANGE TALES INDEED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苏轼打黑除恶为何失败
拜堂的风俗始于哪里?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