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燕君,回归也是突破

2023-07-05林婷

博览群书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研究

林婷

自2003年从北大博士毕业以后,邵燕君将女性独特的敏感、细腻和耐心注入到学术研究中,从早些年的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研究转向近十年来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研究,这使她逐渐成为当代批评界的活跃人物之一。

“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86年,邵燕君考入北大中文系。在本科期间,她作为北大校园记者,撰写了多篇新闻报道,其中《进退之间——从商品经济的冲击看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文,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当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数据真实,言辞恳切,可以说其学术潜力和开放性眼光从此时便可见一斑。因学习成绩优异,邵燕君毕业便被保送到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邵燕君完成了碩士论文《作为经验的叙述和作为想象的叙述——论先锋小说的形式化追求及技术化倾向》,其中认真分析了余华、马原等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实践后,对先锋创作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进行了探讨,提出“经验的叙述”与“想象的叙述”两个概念,以此廓清来先锋小说的创作倾向。

硕士毕业后,邵燕君并未选择继续深造,而是选择远赴新加坡和美国,担任中国新闻社和华声月报社的记者、编辑。看似与文学研究无关的工作,实际上对她后期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段经历有别于当下许多评论家,邵燕君的工作实践让她亲身融入到了更广阔、更深层次的文学现象中,接触到了图书出版等背后的运作流程。在文学生产和评论的一线工作,让她接触了很多当代的作家和编辑出版人士,这不仅为她之后的文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人脉,而且让其获得了一系列文学前沿的情报。此时,邵燕君更像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将自己的工作岗位与学生时期的学习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从一名记者或编辑的职业角度来审视这些文学现象,以游离者的姿态和文学保持着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亲密关系。

2000年,邵燕君再次进入北大燕园攻读博士,成为了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弟子。由此,邵燕君才算是真正回归到了文学内。2003年,邵燕君完成了博士论文《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下文简称《倾斜的文学场》)并留校任教,正如她的导师曹文轩所说,这是邵燕君“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此真正开启了邵燕君的学术生涯,让其逐渐踏入学术的大门、成为一名专业型的“学院派”学者。

在博士毕业后,邵燕君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在此期间,邵燕君延续其博士论文的研究论题并进行发展性研究,侧重于对传统纯文学生产机制的阐发。首先,她从事了近六年的主流期刊文学研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对世纪初十年的主流期刊小说的刊载与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其博士论文中,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一书为例,邵燕君分析了“现实主义长销书”的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为陷入困境的现实主义创作正名,让作家和评论界再次发现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再次,其博士论文中浅谈了“美女文学”现象与“亚文化”文学生产状况,这自然也是围绕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而展开的,在后续的研究中,邵燕君进一步分析了“美女文学”现象,并批评其对女性写作和培植写作新人的不良影响。此外,邵燕君为了培养年轻的评论者并营造良好的评论氛围,与几位同事在北大创立了“当代最新点评论坛”,该论坛所涉及的评点对象也都是传统纯文学的作家作品。

2010年,邵燕君开始尝试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相关的课程,邀请一些有名的网络文学作家或网站经营者进驻课堂,与师生交流。学生们积极选课,极大地促进了邵燕君研究网络文学的热情,也让她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自2010年至今,邵燕君以一个学院派研究者的立场在网络文学史料、网络文学理论建设以及网络文学创作批评中大放异彩,以一个“学者粉丝”在全新的领域生根发芽,蓬勃绽放。

尽管才初涉批评,邵燕君在其中展现出的批评姿态,确是很多只知迎合看东家脸色的清客批评家无法比拟的。与同期许多新锐犀利的批评家一样,邵燕君倡导自由的文学批评氛围、追求真理的文学批评标准,利用一针见血的批评力度向温情主义式批评发出挑战,寻求在文学批评困境中的突围。

“回到文学”与“回到文本”

自学生时代起,邵燕君就展现出敏锐的文学洞察力。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等人进入文坛,掀起了中国当代文坛中不能忽视的文学现象,即先锋文学,随后邵燕君便以此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硕士论文,这可以看作是邵燕君学术研究的起点力作。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大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发展。“市场化”正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影响当代文学发展和变化的重要原因,潜在地引导着图书生产、图书评介、图书的传播与接受,学界却鲜有人关注到这个现象并进行深入性、系统性地调查与研究。直到本世纪初,邵燕君才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在《倾斜的文学场》中,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将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与市场化转型相联系,深入探讨了期刊改版潮、出版体制改革、文学评奖机制等文学市场机制的内容,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问题。与当下很多从作品本身、从文艺理论的研究不同的是,邵燕君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束缚,对研究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期刊文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从文学的生产和运转机制出发,探寻出版机制、评奖机制对图书的生产、传播、评论、接受的影响,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对之后的学术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性价值。

在《倾斜的文学场》一书中,邵燕君分析了90年代的“美女文学”现象。文中对卫慧、棉棉、张悦然等美女作家的突然爆红进行了讨论,从商业资本的介入、期刊出版社的推荐、网络新媒体的宣传等方面切入,分析了从卫慧到棉棉、从《上海宝贝》到《北京娃娃》等美女作家相似的成名背后都是相似的包装和写作套路。不难看出,邵燕君在此时关注的是作者、出版社等文学生产机制及商业资本运作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在探讨畅销书生产模式时,邵燕君由以“现实主义长销书”《平凡的世界》为个案展开论述,自此,邵燕君也开始了她的另一方面的文学研究道路,即重新审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邵燕君注意到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仅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且这类作品深刻影响着国内的评奖机制,于是,重新审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势在必行。邵燕君便开始为被“妖魔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正名,先后就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困境、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失落发起讨论,对路遥、阎连科、贾平凹、曹征路、李佩甫等人的现实主义创作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再次进入学界视野。

敢于直言,恪守专业,邵燕君并没有对一些名家名作趋之若鹜,不会去谄媚地说一些甜言蜜语随声附和,以博取名作家的好感和文坛的关注,她的批评对象的范围呈现出扩大化与多元化的趋势。当下很多批评者往往在批评时,会不由自主地往名作家、名作品趋近,“从基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的传统已被不少杂志编辑放弃了”。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曾受到退稿决定,更何况是更底层的作家,尽管躬耕执笔,这部分作家还是会被拒绝、被忽略,而邵燕君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突破了当下这个“文学精英集团”和普通读者之间的隔膜,拉近了作者、评论者与读者的距离。2004年春,邵燕君成立了“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专门追踪阅读文学期刊发表的作品,试圖“通过大范围的、持久的阅读点评,为那些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中短篇小说的作家,尤其是无名的作家,提供忠实的陪伴”,这个论坛的出现也的的确确影响了当时的评论。开放、自由的论坛点评氛围,扩大了评论者群体,也扩大了被评对象的范围,一定程度上让当下的文坛关注到了一些不太出名的作家,例如《苦楝树》的作者楚荷、《桥溪庄》的作者王华。“当代最新点评论坛”创立之初就确定了三条点评标准,即:坚持“纯文学”的标准、坚持“纯学术”的标准、坚持“学院派”的标准。从这三条标准,就可以看出邵燕君对于学术纯洁性的坚守。

邵燕君回归到做文学的初心,在对一些作品进行评论时,邵燕君就事论事、敢于批判,通过对作品进行筛选和发掘来引导当下创作风潮,将一些她所认为的好作品推到大众面前。例如在评析阎连科的《风雅颂》时,评论界和出版界往往对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和书中的即身体书写大加赞扬,认为该作品与阎连科其他作品一样,凸显了极高的艺术技巧,然而邵燕君却给予了批判性的观点,认为书中呈现出来的是利用“荒诞的名义逃离现实”,且该作品展示出了一些不良的创作倾向,诸如“对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的精神传统缺乏一种根本上的敬畏之心”,“写作资源和写作能力双重匮乏……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等,这不但影响了阎连科自身的文学创作,而且暴露出当代作家们的写作常态和创作困境。邵燕君遵从自己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的使命,不随波逐流,用冷静理性的言辞去表达自己犀利的点评。

新主流文学的建构

西方数码理论体系起步早、相对成熟,中国数码理论体系相对滞后,这使得络文学研究者们在寻求对网络文学这种新文学类型的研究方法时,不得不参考西方数码理论体系。然而,中国的网络文学毕竟不同于西方的电(数)子文学,因此,亟需一套符合汉语网络文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当前网络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邵燕君想要与当下的学者们一起创建一套独立的、符合中国网络文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话语。近年来,邵燕君在热门的网络文学领域中,带领以北京大学为阵地的网络文学研究,与以中南大学欧阳友泉教授为中心的网络文学研究遥相呼应,在网络文学理论建设、网络文学作品评点、网络文学史料挖掘整理等网络文学研究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邵燕君创造性地使用了“网络性”一词,从媒介艺术理论的层面介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她将“粉丝学者”引入到网络文学研究中,为研究网络文学提供了新思路。她自己也身体力行,对著名的网络文学作家猫腻显示出异常的热情,将猫腻看作是网络文学大师级的作家,与团队订阅追更其创作的《将夜》,邵燕君认为《将夜》“让东方玄幻这个脱胎于西幻的网文类型,终于剥离了欧美网游升级系统和日本热血漫画的结构内核,在本土文化中落地生根”,“代表了目前中国网络类型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网络连载小说之一,《将夜》体量庞大,将近400万的文字,如果不是极度的热情和踏实的态度,很难有人将之读完,可以说邵燕君是一位真正的粉丝,也是一位优秀的粉丝学者。重视细节的她,常常从具体的作品入手,用作品、用材料做最基本的支撑,从而让她的评论显得有理有据。在认真的阅读和研学后,进行的思考和判断才能说服自己,进而说服他人。在做文学批评时,要回归最初的批评精神,在系统分析文学现象时,坚守自己作为一个批评家的原则和立场,邵燕君做到了这一点,小心求证,大胆直言,拥有一个批评家该有的批判精神。

在网络文学创作点评方面,邵燕君带领其团队编选了《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 典文集》《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 好文集》,通过对每年度新推出的作品进行筛选,将一些好文、典文呈现给大众,向读者推出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一些质量高、文笔好的作,让读者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择优录取。在这些年度好文中,作品涉及玄幻、武侠、仙侠、历史、悬疑等诸多类型,往往都是批评者通过自己亲身阅读后推荐的。不过,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批评者往往基于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并不能保证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与其公正、客观的评价。邵燕君团队通过对桐华《步步惊心》、流潋紫《后宫甄嬛传》等网络文学发展20余年来的12大类型小说的经典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后,从中提炼出了该类型小说的原始情节设定及快感机制;在梳理该类型小说的源流发展脉络的同时,在书中穿插了对该类型小说出现的原因分析。此外,邵燕君一直致力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建构,通过分析具有较高文学性的作品从“流行”到“经典”的过程,探讨网络文学“主流化”方向及其参与“新主流文学”建构的可能性。

在网络文学史料方面,邵燕君经过自己长期的发掘整理,出版了《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这两本书集学术性、专业性、趣味性、新颖性于一体,对网络文学20余年来大量内生的新语法、新词语进行定义和辨析,对二次元、打赏、爽文、赛博空间等网络空间流行的关键词追本溯源,讲述其演变过程。邵燕君的研究在“以爽为本”的文学观念下,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分析了网络文学语法的媒介性与原生性,推动了网络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邵燕君作为一名网络文学研究者,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学院派接纳网络文学,让网络文学批评由前期的质疑转为积极的肯定,让批评主体介入到网络文学现场,与网络文学、与粉丝读者平等对话。

毋庸置疑,邵燕君是近些年来文坛中出现的成就突出、个性鲜明的评论家之一。她拥有异常敏锐的文学眼光,总是善于发现新的文学热点,发表见解独到的评论。作为传统期刊文学的研究者,她用文学市场机制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作为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人物,其提出的媒介艺术批评研究方法无疑是在为网络文学研究添砖加瓦,让网络文学评论进一步发展。向内发掘文本的微末细节,向外探寻导致文学现象本身出现的原因,进行严谨、理性的探究。从早期先锋文学热到“美女文学”的亚文化现象,从文学市场机制、期刊文学研究到网络文学,每一次尝试都需要勇气,每一次突破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作者系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