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非遗传承在轻化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探索
2023-07-04关芳兰
摘 要:为实现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中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目标的统一,文章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探索了在课程中引入纺织非遗传承在引领学生德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从纺织印染技术的历史、非遗传承人的事迹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研究等方面出发,探索了“纺织品染色”课程中非遗传承思政元素的设计,以及非遗传承思政元素与专业工程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出了培养具备新时代价值观的纺织人才,重塑纺织服装行业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想,并总结了“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育的流程和方法。
关键词:纺织品染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纺织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TS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61-04
基金项目: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轻化工程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10012002);2021年北京服装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项目‘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KCSZZT-2110);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纺织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建设”(项目编号:20220193)。
作者简介:关芳兰(1974—),女,博士,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品染色”是轻化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纺织品生产的现场管理、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新产品开发以及纺织行业所涉及的化学品检验认证等行业的才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对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趋势逐渐转向高品质服装面料的制造,这就更需要在生产制造中发挥“严谨、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1-2]。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鲜有学生愿意从事生产现场管理,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有必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热爱纺织行业、愿意在行业内深耕的工程科技人员。
为实现在纺织品染色专业课程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本文根据纺织品染色课程特点,提出在纺织品染色课程中将非遗传承内容作为轻化工程专业的思政元素之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培养。以纺织印染技术的悠久历史为出发点建立文化自信、行业自信、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印染文化中思考现代纺织印染行业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非遗传承人先进模范事迹的感召重塑新时代科技工程人员的工匠精神。
一、“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纺织品染色课程为轻化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在学习了四大化学课程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纺织纤维的化学与物理性质、染料的合成及应用等課程,具备了学习纺织品染色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学习纺织品染色课程,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门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将工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课程。
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实现专业课程的授课目标——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色理论和实践应用,还应满足一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民族使命感,掌握创新的方法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工匠人才。
二、课程思政素材设计
(一)历史文化元素培养民族自信、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精神
《左传》中提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复之美,谓之华”[3],华夏民族把服装摆在了第一位,华夏文明是通过服装来体现的。“杨柳嫩于丝”,用丝来表现柳叶娇嫩可贵,“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以花喻锦,这都体现了纺织服装最美的历史人文情怀。纺织服装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也是最新潮的行业;是富含有人文情怀的领域,也是富有科技含量的领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已经融入了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心血和精神的纺、染、织、绣、印等手工技艺。例如马王堆墓出土的“敷彩锦袍” ,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是使用凸版印花与颜料彩绘相结合的丝织物面料。我国的颜料印花最早开始于战国末期,盛于汉唐,两宋发展到顶点,分别有泥金、 描金、 贴金、 洒金等工艺来制备印花面料,由于泥金印花的不耐磨,进一步发展到了织金技术。织金技术是首先在丝线上涂黏合剂,再将丝线型的金银线,以螺旋形包裹于丝线表面,是典型的复合纤维生产技术,早在明代已经发展到顶峰,采用这种技术制备的金线织成的明代万历年间随葬品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十条神态各异的五彩妆花云龙,生动反映了其制造工艺之复杂。图案之精美,无与伦比,令人叹为观止,表明我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织金技艺和纺织品加工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超高的技术水平[4-6]。织造手法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达到在纬向颜色和花纹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一件织金妆花面料,色彩变化丰富,能达到二三十种,现代设备尚不能完成。
通过对古代纺织品加工技术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纺织品加工技术,汲取非遗精华,传承文化精髓,不仅是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创新,建立家国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民族精神,提升纺织产业的文化、社会价值,建设纺织文化强国。
(二)纺织行业英雄的榜样力量
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8]。纺织品染色课程,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努力培养学生能在榜样人物的感召下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非遗传承人钱小萍,在条件艰苦的60年代就依靠自身不懈地努力巧妙地将纺织材料应用到医用人造血管中。更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创立了国内首家丝绸主题博物馆,并实现了良性发展循环。她在75岁高龄,研究复制的东晋“璇玑图织锦”以及一些宋、明、清时期一度盛行现已濒临失传的苏州宋锦,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一等奖。
现代纺织人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伴随着我们。姚穆老先生,执教65年,学生尊称他为“纺织百科全书”。他不仅是纺织材料的专家,而且精通与纺织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例如农牧、畜牧领域,航天、农业、机械自动化等学科。因其对纺织事业的热爱,他在纺织行业不断创新领域,被评为工程院院士。
(三)纺织服装非遗传承的困境、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纺织传统工艺包括织、染、绣等,其高深精湛的水平和丰富的种类、灿烂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史上(特别是亚洲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几千年来,纺织服装手工业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手工产业,不仅是中华各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象征,也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商品市场,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我国传统纺织服装工艺作品也受到了机器大工业制品的强烈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链薄弱,有部分纺织技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事实上,不少传统纺织技艺已经失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标准化的工业产品逐渐厌倦,开始对充满人文、智慧和浓郁的具有生活气息的传统工艺品重新认可。因此,对传统手工艺技术之美的重新认识及其振兴工作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纺织服装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振兴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将再一次对世界纺织服装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无数事实带来启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纺织类高等院校是传承纺织非遗文化的重要领域,注重专业人才的吸收培养,进行理性的学术保护,才能使纺织服装非遗传承工作的保护更加科学化,更加纵深化发展,因此,国家在2017年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鼓励民间艺术进校园,高等教育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促进传统文化的存活、延续、创新和发展。因此,非遗文化进校园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纺织、轻化工程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纺织服装非遗传承课程,將民族文化内容与纺织服装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未来的青年学子心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9-10]。
三、“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实施流程
为了充实思政素材库,拓宽教师思路,收集符合课程特征的案例、事件,课程组所在党支部统一认识高度,聚焦教师能力提升,“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育人融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周四政治理论学习中,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营造思政育人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11-12],成为学生学习、做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强化新入职教师思政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突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等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与研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课程思政讲课比赛等活动,突出示范带动,遴选一批潜心教书育人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
(一)“纺织品染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
纺织品染色课程要突出培养工程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结合,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点滴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强调奉献精神、传承创新的价值观体系。
在课程中专门聘请自贡纺织非遗传承大师张晓平女士和贵州苗族蜡染传承人给学生教授非遗传承课程和实践操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时尚和传统相碰撞,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课程秉承着“人文与技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纺织非遗保护和创新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纺织非遗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信,担当传承责任与使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深刻了解了扎染、蜡染产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纺织非遗产品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生在非遗传承大师的指导实践后,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创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部分学生开始对纺织非遗技术感兴趣,之前学生在博物馆做讲解员时,涉及该领域都是尽量避过,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深刻了解了纺织非遗传承的内涵和相关技术,开始喜欢并积极推广纺织非遗传承,特别是在博物馆讲解纺织非遗传承时,能富含深厚的感情去进行推广。从这里可以看出,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纺织非遗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将使学生重新爱上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非遗传承领域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新手段,在新时代下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设计
“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染色与历史的关联——树立民族自信;染色的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和人民需求紧密关联;染色与设计相关联——艺工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染色与环境相关——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染色与科技相关联——推动纺织行业的创新创业发展;染色与国防相关——增强专业自豪感。
(三)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首先从历史切入,将纺织品染色课程的内容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相融合,各种古诗词对古代纺织品盛况的描述,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印染的了解与热爱和对非遗传承人的崇拜与敬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素养的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机械式灌输,使学生从心底里与思政元素达到共鸣,从而接受思政要素的学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促进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探索
为实现“纺织品染色”课程的专业育人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需要建立多角度、多方面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的评价中,要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思政效果。总结性评价为主(占比80%),形成性评价为辅(占比20%)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以知识点考核为主,以纸笔测验为主,闭卷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隐性的思政元素的理论。形成性评价主要以师生互动、课题讨论、参加竞赛等方式进行。通过师生互动和课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专业的了解与热爱、学生的进步,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或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四、“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注意事项
根据目前“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反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第一,需要进一步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如何在染色理论课程将思政内容进行润物无声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热爱专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第二,思政课堂需要师生充分互动,互相启发。单纯以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被动思政教育的方式不仅无法引领学生的思想,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思政课堂中如何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三,不断更新、扩展适合纺织品染色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与纺织品染色课程的深度融合。如何提炼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而指导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哲学现象的理解、升华和应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6(08):5-6.
[2] 王丽兰,李艳双,郝媛媛. 以工匠精神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J]. 传播与版权,2019(11):43-45.
[3] 胡亮. 解析现代服饰文化中的非主流现象[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04):28-29.
[4] 刘梅红.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纺织学报,2007,28(01):116-119+128.
[5] 郭芸,刘敏.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讨[J]. 高教学刊,2018(02):170-172.
[6] 高小红,邹启华. 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与工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7] 夏梦颖,王娴.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9(01):56-60.
[8] 宋子華. 就业创业能力要求下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思考[J]. 世界有色金属,2021(09):165-166.
[9] 张蓓. 我国芳纶纤维的发展概况[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10):6-9.
[10] 袁江亮. 高性能芳纶防护织物的研究与开发[D]. 上海:东华大学,2010.
[11] 王海梅,侯艳红. 高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绿色科技,2021,23(17):268-269+272.
[12] 王麟,苏铁青,卢芳芳. 融入思政元素的包装材料学教学设计探索——以塑料薄膜的阻隔性为例[J]. 绿色包装,2021(01):44-47.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