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2023-07-04李天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摘  要:以布迪厄为主要代表人物的阶层教育学认为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不具备中上阶层所特有的文化资本。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上对中上阶层家庭的偏向,再加上底层教育的“先天不足”,使得底层子弟难以取得高学业成就。这些理论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忽视了中国本土社会背景以及底层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优势文化资本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区隔性和排他性。寒门子弟要想实现跨阶层的社会流动,不仅仅要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和文化资本。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教育公平;底层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21-04

作者简介:李天娇(1995—),女,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頻频转发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现在社会底层成员跨阶层流动困难,寒门难出“贵子”(阶层旅行者或村落中的公主)。众所周知,农村家庭的孩子很难考入211或985高校,学者们也常使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来解释这一现象。不同家庭的文化资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现象逐渐暴露在大众视野,“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谬论。但是“寒门难出贵子”是“难出”贵子,而并不代表“不出”贵子。本研究试图解释“寒门是如何出‘贵子,这些‘贵子是如何练就的”这样一个积极的话题。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底层家庭子弟不具有中上阶层家庭的文化资本,不容易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安妮特·拉鲁认为虽然工人阶级家庭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教养方式能让孩子在学校中更胜一筹[1]。伯恩斯坦区分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家庭的语言编码系统,认为学校教授的语言和中上阶层家庭的精致编码相契合;相反,底层家庭的局限编码在学校教育中不占优势。

这些文化再生产理论解释了社会再生产的文化逻辑,但是这些理论没有关注寒门“贵子”,过多地研究中上阶层家庭的文化,忽视了底层文化。同时这些理论形成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和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家庭结构有一定的出入和不适合。并且用这样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来解释“寒门贵子”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同阶层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底层教育是真的“先天不足”吗?还是被别人扔到了“染缸”里?底层弟子获得学业成功是因为教育、自己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吗?还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底层家庭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呢?独特的寒门家境塑造的独特的家庭文化资本能帮助底层家庭子女获得高学历成就吗?

一、底层群体先天缺乏教育

底层群体在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上都存在不足,使他们缺少有效话语来传达自己的心声,同时其家庭缺少图片、摄像、录音和文字的记录来为自己证明,甚至出现了被误会的现象。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认为底层阶级先天存在教育和文化不足,其教养方式是需要弥补和辅助的。

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说明了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是受父母的职业和教育影响的。在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未来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他们所享受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也有差异。底层学业成就获得理论认为大多数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文中和王金娜认为农村孩子由于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劣势。很多国内的研究者和学者都认同这一看法,中产家庭的孩子往往在学校能获得好成绩,将来也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底层家庭缺乏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布迪厄学派”的理论缺陷

(一)中国阶层和等级的不确定性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产生于阶级固化和等级明显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理论诞生于社会流动缓慢和等级制度突出的法国;伯恩斯坦和拉鲁的理论是产生于种族秩序固化和中产阶级家庭广泛存在的美国。他们处在一个社会等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机会较少的社会和国家,基于家庭形成的文化、地位、资本差别非常明显。但是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机会还有很多,还没有形成固化的等级秩序,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还不是神话。周晓虹等人的研究显示对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形成稳定的阶层和相对应的文化差异这一讨论,还没有定论。虽然城市和农村在居住空间和社会交往之间存在着差别,但是关于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等阶层化差别还是比较模糊的。中国正处于韦伯所说的“技术与经济的变革时代”,并未形成稳定的等级文化和阶层分化。

布迪厄强调文化资本的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阶级区隔性。中国只是有阶层分割的趋势,但还没有完全固化。经济水平高的家庭确实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制度化文化资本),可以为孩子买来更多的书(客观化文化资本),可以在教育和职业上给孩子更多的指导(具体化文化资本),所有这些都是经济水平低的家庭所没有的好处,但是除了制度化文化资本外,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一样缺少其他两种文化资本,且底层家庭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给孩子提供。在中国,家庭文化资本的阶层分化仍不明显,就连布迪厄提出最具有阶层区隔的惯习和内在性情,也没有显著阶层特征。

(二)复杂的家庭结构

拉鲁的家庭养育方式主要适用于核心家庭,《不平等童年》的研究对象是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和贫苦阶级家庭。拉鲁在书中提到这些家庭主要由核心家庭和单亲家庭组成,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和父亲一起住,并且是一种很少或几乎没有祖辈参与育儿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模式,同时这本书还研究了很多黑人家庭,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有种族歧视的传统,那不同家庭教育方式是否会因为种族不同呢?又或是因为阶级产生差异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拉鲁是语焉不详的。

人们常常忽视核心家庭以外的家庭类型和家庭结构,将核心家庭视为整个中国社会主流和主要趋势。我国学者认为中国家庭结构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已打破核心家庭的神话。邹强总结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类型多样化,家庭生育功能削弱,家庭关系民主化”[2]。林晓珊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家庭发生了急剧的变迁,中国家庭正在走向微型化,家庭出现多元化特点,亲子关系更加民主和平等,但家庭结构形成趋于缓慢[3]。在中国学者马春华、李银河看来,传统大家庭亲属关系在现代并未消失,亲情网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仍然承担着物质与精神两者的情感互通等主要作用,年轻夫妇没有失去与大家庭亲密互动,只是摆脱大家庭对其强制压迫和控制[4]。托夫勒推测未来的家庭模式将是一个多元的家庭结构,单一化的家庭结构将不复存在。这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不再是核心家庭“大一统”的局面,在核心家庭之外,还存在着多样的家庭类型和教养方式。在小家庭中,往往会因为大家庭家长的出现,家庭成员和家庭结构出现暂时改变,这样就出现了核心家庭向主干家庭的移动,如果我们主要关注中产阶级家庭教养方式,就会导致我们忽视、遗忘其他家庭类型的教养方式的特征和优势[5]。

布迪厄、拉鲁和伯恩斯坦等学者谈到过阶级和家庭教育方式关联的社会学理论,前面的理论是源于阶级跨越缓慢的法国,后面两个理论是以核心家庭占据主流的美国社会为背景。中国社会、家庭的变迁和家庭的结构是变动的和多样的,即便是在相同的家庭中,也会有不同阶级、不同代际之间的“跨代育儿组合”的现象。一些家庭的教养方式既不属于自然成长性教养方式,也不属于联合培养教养方式,在一个家庭内部可能有个人中心,也可能有地位中心。不同家庭之间会经常交流育儿的经验,根据具体情景进行灵活使用。

(三)底层家庭的人力资本机制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另一个逻辑是学校教育更倾向于中上层文化资本,所以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能取得高学业成就,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我国有不一样的地方。关于学校教育对中上层文化资本的喜好困境,中国研究者探究得出文化资本通过两个教育机制来获取:一种是高雅的文化排斥机制即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惯习、品味和内在性情的认同和评价;另一种是人力资本机制即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下养成的学校教育获得能力、技能和抱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合法性,但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而且高雅文化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学生通过掌握高雅文化提高了学习成绩,这背后其正起作用的可能还是人力资本机制[6]。另一方面,基于长期以来的底层家庭情景所形成的文化资本,如勤劳、坚韧等品质以及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家庭文化,如家规、家教、家风和家传等,能更好地培养底层子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能力、技能和抱负,使底层子弟通过较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实现向上流动。

我国的现实和经验表明,中国的阶层没有固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家庭结构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元化。虽然中上阶层可以帮助其孩子通过高雅文化获得高学业成就,但是这个文化资本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差别和阶层区隔性,而且学校教育更看重的是文化资本所带来的成绩,而不是这些文化背后的阶层。

三、寒门出“贵子”的路径

这些村落中的“公主”或“王子”是如何从众多的白丁之中脱颖而出呢?这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如教育、个人的能力、他人的帮助、家庭的文化资本和国家与社会的帮助,在某种层面上,这些力量还有可能相互促进或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底层子弟实现阶级跃升。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打破代际传递的“魔法”,都是在努力打破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怪圈。

(一)教育的作用

寒门要想实现向高阶层流动,其突破口就是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的自致性因素[7]。程天君提道:“读书真的不能改变命运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读书不能改变命运,那是因为他已经改变命运了,读书也许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如果你不读书就一定不能改变命运。”而且在中国存在文化再生产作用和教育促进作用,教育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区隔性和排他性,它对底层子弟的作用有时超过中上层阶级。

李佳丽和胡咏梅在《谁在影子教育中获益?——兼论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中分析了家教和补习对特殊儿童、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扶持,有可能缩小经济水平不同家庭学生的成绩。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学生从辅导班补习收获很多。辅导班也能够减小经济水平不同家庭的孩子、特殊儿童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说,有效利用“影子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人力资本,而且会缩小教育结果的不均等[8]。

学校中的其他人,如老师和同学,对底层弟子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寒门弟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在学习上的帮助与指导,而且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是成绩,并不是按照学生家庭背景和出身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相反老师更喜欢农村家庭优秀的孩子。寒门子弟可以与同学交流,向学长学姐请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自身文化资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二)个人的努力

有一些“寒门贵子”把自己的获得高学业成就更多地归因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些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个性特征,比如非常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又或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烈地想要改变命运的内驱力,不想复制父辈的命运,不想一辈子继续留在小山村和小村庄里,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这个目标非常清晰、具体和明确。

由于底层家庭所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和帮助非常少,底层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我奋斗的意识。这种独立自主和自我奋斗的意识使他们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自食其力和对父母负责的责任感。想要报答父母的孝心也是底层子弟想要好好学习的动力,底层子弟深深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想要报答父母。而且他们会获得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向学长或学姐学习,与同学们交流以促进自己的努力。

(三)家庭的文化资本

首先,寒门家庭有独特的突破密码,就是独特的具有寒门特征的文化资本或社会底层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本,这些文化资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寒门学子获得高学历成就。这一发现主要以国内学者程猛和康永久为代表,程猛认为寒门有独特的文化,是这些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的有力手段;底层家庭子女取得高学历成就不在于获得中上层阶级的文化资本,而正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底层特有的文化资本的结果[9]。康永久借助质性研究,发现底层家庭文化资本在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农村家庭强调的“本分”与学校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因此,他们在教育中得以表现出一种“主动在场”的状态,最终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底层阶级处于一个话语权缺失的地位,往往是依靠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代为转述,普通人很难依靠普通人自己发声。底层家庭中特有的文化资本更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农村家庭中所强调的“本分”正好与学校的所喜爱的“好学生”不谋而合,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动在场”状态,以此获得高学业成就。

其次,底层家庭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习,并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志,这些具体的文化资本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同时,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要在各个方面支撑孩子的学习。但是这些家庭文化不会自动形成文化资本促进孩子的学业成功,寒门家庭也要有意识激活其文化资本,就像拉鲁在《不平等童年》中谈到,每个人要努力将本来具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总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发挥教育的作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文化再生产,寒门学子才能够在教育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只有这样内外结合,众多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做到真正促进底层子弟的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1] 安妮特·拉鲁. 不平等的童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8-59.

[2] 邹强.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79-80.

[3] 林晓珊.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家庭变迁:轨迹、逻辑与趋势[J]. 妇女研究论丛,2018(05):52-69.

[4]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 社会学研究,2011(02):182-216.

[5] 安妮特·拉鲁. 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202-203.

[6] 肖日葵. 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J]. 教育学术月刊,2016(01):33-44.

[7] 余秀兰,韩燕. 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 高等教育研究,2018(02):8-16.

[8] 李佳丽,胡咏梅. 谁在影子教育中获益?——兼论影子教育对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影响[J]. 教育与经济,2017(02):51-61.

[9] 程猛,康永久. “物或損之而益”——基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2):83-91.

(荐稿人:周维娜,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菏泽一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