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3-07-04方园李娇娜杨陈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混合式课程建设高职教育

方园 李娇娜 杨陈慧

摘  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国家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如今,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后疫情时代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仍然面臨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以桥梁工程构造与识图课程建设为例,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多层级”量身化设置,明确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思路与师资队伍建设方向。运用“师评+自评+小组互评”模式,能有效形成“线上+线下”多方主体的全过程教学评价。课程试运行学期,教学效果良好,对同类型的其他课程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09-04

作者简介:方园(1992—),女,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政工程技术、桥梁工程、高职建工类课程改革等;李娇娜(1975—),女,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高职建工类课程改革等;杨陈慧(1972—),女,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法规实务、高职建工类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等。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便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节点。职业教育肩负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使命。因此如何对接岗位需求,让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真正对学生职业生涯起奠基作用非常重要。施工识图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直是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基础和难点所在。这一类课程是衔接专业课与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进而影响学生理解与掌握。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具备的独特优势,混合式教学成为这一时期助力此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混合式教学是在对在线学习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构,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1]。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课程建设,利用好混合式教学,解决学生因校外实训减少和线上授课导致的种种问题,顺利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混合式教学上有新的突破,对于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

二、后疫情时代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现状

桥梁工程构造与识图课是建工程造价(道路桥梁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胜任造价员、设计员、资料员等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和工程实践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现阶段的教学难点在于没有真实的施工现场经验会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具体结构识图能力产生限制。中职生虽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但是本身学习动力不足,经常略知一二就产生懈怠。高中生则对专业内容缺乏基本认识,在缺乏条件无法经常校外实训的前提下,仅靠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内容较为有限。

在线教学已发展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加之高职土建专业学生生源复杂,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亟须以多种维度的资源、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考评机制进行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增强教学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策略

(一)“量身化”多层级教学目标设置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生源多样,学习基础及行为习惯存在明显差异,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应对教学目标进行“量身化”的分层设计。根据学生前一单元的课前测试结果、课中任务完成情况(统计源于在线课程平台数据与课中任务工单打分),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基础类”“进阶类”“拓展类”。在课后任务分派上,基础类学生着重巩固课程重点;进阶类学生在掌握课程重点的同时需要突破课程难点;对拓展类学生而言,除了掌握课程重难点之外,还需发散思维,接触行业最前沿内容、课程相关创新创业内容。

(二)教学内容重构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以及对接岗位能力的课程改革思路,按照科学合理的知识递进顺序,本课程所设计的相关工作任务是以桥梁施工企业工作岗位为课程主线,将本课程分解为识图基本知识、桥梁基本知识、梁式桥工程图识读、其他类型桥梁工程图识读和桥梁工程图抄绘等几个逐步递进的任务,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桥梁工程识图的过程。

(三)服务课程的多样化在线教学资源建设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引发的“全民网课”成为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有效性的试金石[2]。以往的许多课程线上资源,只注重资源的丰富性与在线课程的观赏性,但实用性才恰恰是高职“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诉求。在线资源需要服务实际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为“课前”“课中”“课后”全部教学环节提供“可听、可看、可读”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资源,一定要与教师的教案紧密结合,服务于教学设计环节。

切不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人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3]。明确在线资源只是辅助手段而非结果。教师应对不同生源渠道的多层级类型的学生,开展线上互动、线上激励。在线教学资源需将学生的兴趣与课程核心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构建多领域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共识。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师以相关学院的教师为主,同时从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聘请部分兼职教师为辅[4]。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定期组织线上企业专家讲堂,吸引企业导师积极参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水平;二是不断拓展导师资源,既要邀请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专家教师,也要选拔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尝试引入企业行业人才、风险投资人等作为校外导师,开阔学生视野[5]。通过组织校内优秀教师,引进相关企业一线优秀从业者,与校内专职教师组成新的教师团队,企业兼职教师将行业新发展、新规范、新理念带入课程建设中,实际参与课程标准制订、课程重构及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对接岗位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五)考评机制改革

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应用“师评+自评+小組互评”模式。评价的时空维度也拓展至“线上+线下”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成果提交情况,会由线上平台数据、组内互评打分、师评打分几方面组成。在时间上,贯穿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在空间上,打破了线上线下的桎梏,改变评价体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线上+线下”的多方主体全过程评价标准。

(六)课程思政融入

严格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除了讲授专业以外,坚持线上线下、全过程“思政同行”,课前思政先读,课中思政贯穿,课后思政实践。思政心语,浸润线上每一小节。在每一章节后,还有思政讲堂,一堂一主题。围绕每章节主题,打造主题讲坛,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由“感受思政”到“情感内化”,把“立德树人”做到实处。

(七)教学过程实施

1. 课前——任务接单

课前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本次课程任务,教师上传任务工单、课前导学资料(视频、文本),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学生对照任务工单要求完成课前导学资料自学,完成在线课后测试。

2. 课中——任务实施

课中主要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为主线开展授课。首先对任务目标、任务要求与评价标准进行解读,公开任务接单情况(课前学习率、测试正确率),分析本次任务学情、重难点与实施方法。任务实施环节按照“看实例,析结构”“转模型,探难点”“论对策,巧识图”“施工图,精算量”开展。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视频、三维动画、图片帮助学生掌握桥梁结构,通过在线课程平台“举手”“主题讨论”等功能,实现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师在线上课程平台发放实际工程施工图纸,运用图表等工具,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头脑风暴”,完成桥梁构造图的识读与工程量简要计算。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开展自评与组内互评,小组与小组进行组间互评,教师就线上互动情况与线上任务提交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重难点及实施要点。

3. 课后——任务拓展

根据学生之前单元的学情(线上成绩结合线下任务得分)在线上布置分层拓展任务。拓展类学生的任务布置针对“四新技术”,推进创新孵化、大赛训练,力争拓展学生能力,为校外“第三课堂”的项目推广、成果孵化做准备。

四、改革成效

该课程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合理组建教师团队,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微课视频、三维动画、工程实际案例图纸、思政讲堂等多种教学展示方式,彻底改变了原来教材为主,在线教育为辅的枯燥知识灌输方式。课堂上,教师发放主题讨论、投票,开展小组头脑风暴、方案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种教学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授课过程和结课调查问卷的数据发现,开学初(3月初),未连续使用课程平台进行课程改革前,学生参与在线课程活动的频率不高,在课程运行一段时间(即3月底)后,学生参与程度大幅提升,如图2。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线上课程参与数据非常平稳(如图3所示),甚至在五月底、六月初的学习数据达到日浏览量将近2000次(如图4所示)。

通过课程改革开始前与运行至期末,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发现,对课程非常满意的同学由原来的24%上升至46%,对课程非常满意与满意的学生由原来总计61%,上升至85%,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如图5所示)。

通过“量身化”多层级教学目标设置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幅提高,已有两个专利项目正在申报。

五、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专业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现状,并提出了此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策略。结合“职教20条”主旨要义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对教学目标进行“多层级”量身化设置,明确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思路与师资队伍建设方向。运用“师评+自评+小组互评”模式,有效地形成了“线上+线下”多方主体的全过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斌. 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1):81-84.

[2] 敬小红. 后疫情时代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研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科技传播,2021,13(18):123-125.

[3] 王平晓. 高职英语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J]. 高教学刊,2019,(08):163-165.

[4] 谢鑫建. 高职财经类专业“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反思[J]. 财会学习,2021,(32):170-172.

[5] 江朝力,张玉伟. 基于专创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3):9-11+15.

(责任编辑:石子静)

猜你喜欢

混合式课程建设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