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的应用初探

2023-07-04王林

新课程·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化绘制知识点

王林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以强化学生信息意识、发展学生计算思维、提高學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技能,并培育学生合理的信息社会人生观和责任心,使其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与适应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能力都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新课标对师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创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并研究基于该模式下的中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并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但因为该学科知识更新频率快,而许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储备跟不上,在目前多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单一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多采用跟随模仿,操作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教与学被分割开,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停留在模仿层面,做不到举一反三。学生缺少实质性参与,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难以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很难进行技能迁移来适应未来的职业变化。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品质,增强教师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识,从而更好地确保学业水平考试的通过率,并提高优秀率,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为其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新途径。

二、对分课堂模式的概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老师在2014年创立的,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堂划分为教学、内化与吸收、研讨三个阶段。其最主要的创新特点就是将教学和研讨的时间错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平均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一半安排给老师教学,另一半安排给学生研讨和开展交互学习,以此来实现“权责对分”的目的。对分的课时权重并不绝对,而应按照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设置。在对分教学开始出现时,教师把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化与吸收放在课外,然后课堂上先就上堂课的知识重点展开研讨,再讲解新知识点,叫作“隔堂讨论”。[2]

课堂讨论可增加师生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讲授后随即展开的研讨缺乏深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对分教学则将研讨“延时”,在研讨之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开展针对性的内化与吸收,以提升讨论质量,保证学习效果。它汲取了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精髓之处,既体现先教后学,又强调交流互动。[3]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充分但不过分,讲解知识框架和教学重难点。而内化与吸收环节提倡个性化的独立思考与理解,体现了个体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讨论环节先通过小组讨论处理低难度问题,而提炼出的高难度问题则在师生交流和作业检查中得以解决。

对分作业是内化与吸收环节的支撑,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可在研讨中协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由于作业的完成情况直接体现了内化与吸收的学习效果,在对分课堂上也十分关键,所以也可针对课堂的特点将对分作业再细分。如在以实操为主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比较详细地分成六大环节,依次是教师精讲、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和师生互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做好笔记,把学习过程中受益大且感受深的内容、自己弄懂且可以考考他人的问题,以及理解不够透彻的疑难点用“亮考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作讨论环节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与同伴的闪光点,也提高了讨论质量。学生独立操作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关的理论或实操作业。而团队任务可以是创作型操作题或绘制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等,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碰撞思维,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

运用“隔堂对分”实施教学,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讲授和讨论分前后两次课完成,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独立学习并完成作业,但对于中职生而言,不少学生难以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后学习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实施“隔堂对分”做了一个简化,称为“当堂对分”,即在一次课上完整地实施六大环节。

以一堂45分钟的课为例,教师用20分钟精讲知识框架和教学重难点,并布置相应的对分作业。学生用10分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并独立完成作业。接着小组用1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并完成团队合作任务,最后全班交流5分钟。这里对分在时间上实现了对半分割,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这个比例可以灵活调整。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多次小对分,如9分钟(3+3+3)对分、15分钟(5+5+5)对分等,形式可以多样。

三、针对信息技术课实操部分的当堂对分设计

对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职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对分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灵活处理,进一步细化当堂对分形式,使其更适合课程教学中大量实践操作的要求。以信息技术课程第六章“Python程序设计入门”的“6.4.4 调用turtle模块绘制简单图形”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当堂对分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本堂课以情境导入、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以精讲的形式讲授新知,强调重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操作练习来进行内化与吸收。而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任务巩固并提升所学的知识技能。最后,通过提问、展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解决共性问题,再由师生一起梳理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一)情境创设,设疑探究

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在导入环节就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6.4.4 调用turtle模块绘制简单图形”一课为例,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用Python turtle来绘制共青团团旗。课前准备的任务设计要让学生对绘制团旗产生兴趣。例如,教师通过播放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团旗,并思考团旗的象征意义,要求学生在纸上或画图软件中尝试绘制团旗,通过在线测试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上,教师展示学生提交上来的共青团旗,并指出作为共青团的象征,团旗的绘制和国旗一样必须注重准确性。此处嵌套一次小对分,教师精讲《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GB-T40055-2021)(简称“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团旗的形状、颜色、规格和制制方法等。学生通过观看绘制团旗的动画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团旗的绘作方法,进一步意识到团旗绘制的严谨性。小组活动中,学生使用直尺、圆规绘制团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有利于理顺逻辑,构建程序设计思路。最后全班展示作品并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Python turtle绘制团旗的好奇心。

(二)新知学习,合作探究

新知学习环节细分为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和小组合作。

首先是教师精讲。教师提炼教学内容,讲解本节课的框架知识,演示需要重点掌握的操作技能,让学生清楚掌握重难点及本课框架,并给学生留下思考、创造的空间。如在本课中,教师将团旗的制作分解为长方形、五角星和圆环的绘制,以及颜色填充和代码简化共五个任务,精讲画笔转向、移动、填充颜色以及画圆的方法,解析for循环引导学生对代码进行简化。教师的讲解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建立牢固的根基,起到支架作用。教师精讲后给学生布置明确的独立作业和小组任务。

其次是学生内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内化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完成独立作业,并参考教师的演示视频进行独立的操作练习。如在本课中,学生要在理解forward,right,left,circle,color,begin_fill( )和end_fill( )等代码的基础上完成在线测试题,然后尝试独立编写绘制三种形状并为其填充颜色的代码,再利用for循环简化代码,完成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可参考教师的演示视频。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应把学习亮点和遇到的问题以“亮考帮”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续小组的有效讨论做好准备。

最后是小组合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各自的“亮考帮”,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如在for循环简化代码的学习中,有部分学生不太理解绘制长方形和五角星的过程中画笔移动和转向的操作重复了多少次;也有部分学生因对for循环的格式掌握不足,如for后面没有加冒号,被执行的循环体语句没有缩进等,导致代码编写错误。小组讨论不仅解决了学生各自的困惑,还探讨、总结出代码书写的注意事项,如在颜色填充时必须注意begin_fill( )和end_fill( )缺一不可,且for循环要放在两者之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善了编写的代码,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团队任务则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教师发布的要求,有创造性地协同完成小组任务。例如,要求小组合作将长方形、圆形和五角星组合在一起,绘制成团旗,并填充颜色。小组成员需要一起探讨如何移动坐标定位,如何根据团旗绘制的标准要求计算矩形、五角星的边长、转角角度和两个圆环的半径等。

(三)小组展示,互动探究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首先,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抽查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其次,小组展示自己的任务作品以及疑难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如在移动坐标定位的难题解决过程中,有的小组利用手绘的团旗,配合直尺和圆规更为快捷地理解绘制图形前要如何移动坐标位置和旋转画笔。例如,我们绘制边长为576像素×384像素的团旗,先将坐标位置移动至(-300,200)绘制矩形,绘制圆环时,要分别将坐标移动至(-156,168)和

(-156,152),并设置半径分别为64像素和48像素;绘制五角星时,不但要移动坐标至(-156,152),还需向右旋转画笔108°。在小组展示后,教师要对小组作品和问题回答情况做客观评价,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多给予正向评价,而组间互评则可帮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最后教师总结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再次强调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在确定五角星边长这一难题中,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边长的求解公式,并扩展math函数学习,得出边长为96*math.cos(math.pi/10)。

(四)梳理总结,形成框架

教师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构造知识体系,这不仅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还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领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再次进行总结、概括,加强复习,并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作,为下堂课的自由绘图做好准备。

四、结语

根据一学期的具体课堂教学实际,相对于以往的常规课堂教学,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当堂对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精讲与学生独学相辅相成,不僅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并对当堂对分做进一步细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车乒,岳格妮,陈琳.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的对分课堂知识内化过程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4):174-175.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

(作者单位:集美工业学校)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内化绘制知识点
Art on coffee cups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放学后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