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在近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
2023-07-04赵新华
○赵新华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木兰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家喻户晓,木兰题材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确立,现代教科书也应运而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文明书局出版了“震泽杨千里”编著的《女子新读本》,编辑该读本的目的“本非求才也,盖求为国民也”,现代国民要“养成自尊无上、独立无惧之理想”,因木兰具备“挺身家国,不惜牺牲一身,以苏万姓”[1]的品质,进入了该教科书中——第八课《木兰》、第九课《木兰诗》。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学制相适应的现代教科书由无到有并逐步成熟、规范,在20世纪前半期,《木兰诗》被选入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一、品读经典:浅近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1912—1927年)
由于清末中学堂“意在使入此学者,通晓四民皆应必知之要端,仕进者有进学之阶梯”,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选文以序跋、书说、赠序、碑志等应用古文为主。再加上《奏定学堂章程》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只能在“遇闲暇放学时”才能吟诵古诗歌,“但万不可读律诗”“学堂内万不宜作诗,以免多占时刻”[2]。所以,清末影响最大的两套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都没有选入古代诗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中学国文课程的目标之一为“涵养文学之兴趣”[3],诗歌被时人誉为“文学中之最有美感而足以动人者”[4]。于是,古代诗歌陆续进入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并被赋予了独特的教育价值,“诗歌者,古人所以涵养性情,宣导血气,不仅作文字美术作品观也”[5]。《木兰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代表,得以进入中学国文教科书(表1)。
表1 民国初期《木兰诗》入选中学国文教科书概况
《中等学校国文读本·叙例》中写道:“诗之流,虽勿则校生仿制,要不得不闲事诵习,故欧西读本均有诗歌。惟杂次文中,究嫌凌乱,兹略取名篇,别为一录。”[6]《木兰诗》被选入了该教科书第三册的“别录二古体诗”。1920年出版的《白话文范(第四册)》最后一部分也是“诗”,选取了《木兰诗》(名为《木兰歌》)、《为焦仲卿妻作》、《石壕吏》、《兵车行》四首古诗。
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颁布,初级中学国语的课程目的之一为“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之一为“能欣赏浅近文学作品”。[7]《木兰诗》被选入了率先出版的《初级中学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二册)》,该教科书课题下的注释写道:“这是没有作者名氏的传说,是北朝民间流传的叙事诗。中间‘万里赴戎机’几句似乎出于文人的润饰。”[8]本时期,除了初级中学用书,《木兰诗》还被选入了高级中学用书——商务印书馆《古白话文选》(“诗歌类”)、中华书局《新中学古文读本》(第十学程《乐府诗集》节选,同单元还有《孔雀东南飞》《羽林郎》《陌上桑》)。适应现代中学教和学的需要,当时的一些期刊还登载了关于《木兰诗》的鉴赏类文章,如“一定要描写伊(木兰)如何奋勇,如何作战,如何冲锋陷阵,如何杀敌立功,铺叙个不了,可是彼于从军事实,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虚写一番,着墨无多,何等经济”[9]。
二、巾帼不让须眉:代父从军好女儿(1928—1932年)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暂行条例》;5月,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全国教育会议。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在这些背景下,加之政局相对稳定,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更多的出版机构介入教科书领域,除了商务印书馆外,《木兰诗》还被选入了更多版本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表2)。
表2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木兰诗》入选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概况
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对于精读提出了“课文两篇以上为一单位,须性质互相联络,或可互相比较的”[10]的教学法要求,此后的教科书编排也就有了明确的“单元主题”意识,“至于各篇的联络,我们或取题材之近似,或取性质之相从,或取时令之凑合,或取文言之对照,总期自首至尾成为一整个之有机体,使读者感到前后呼应,以收参互发明之效”[11]。在本时期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中,《木兰诗》往往被当作代父从军的“奇女子”题材代表作入选。如在《新时代国语教科书》中,它和《柏林之围》并排,《柏林之围》中“朱屋大佐”的孙女,为了祖父的身体得到较好恢复,与医生一起编造法国军队节节胜利并进军普鲁士的消息,也是一位“奇女子”。在《基本教科书·国文》中,《木兰诗》同组选文,要么是描写女子的(《孔雀东南飞》),要么是女性作者(《声声慢》),甚至还有专题论文《女子与文学》。当时的教学参考书《国文研究读本》评价道:“木兰对家尽孝,对国尽忠,是一个忠孝兼全的女子。”[12]
相比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女性,“奇女子”木兰备受当时的中学生喜爱,对青少年学生读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你看,古时的女子花木兰者,她替父亲当兵,杂居行伍之中,努力地为国操劳,万里从征。及其功成而后,不慕荣华,不贪爵位,依旧过她的闺中生活,请看看我们男子中,历史上有几人可比得上呢……唉!木兰虽属女子,我们当以为法,千万不要小觑了她”[13]。还有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拟作:“爷教学文字,娘教刺罗绮。儿随爷娘乐,爷娘顾儿喜。忽然羽书来,调爷赴边鄙。……欲辞抗军令,欲行奈暮齿。进退正彷徨,木兰窥微旨。请以身代行,易簪而男子。……还还还,十年奏凯入边关。可汗赏儿功,赏赐极优崇。赐儿禄千石,赐儿官郎中。木兰逊谢不敢当,唯念二老倚门望。乞得天恩归故里,戎装未卸。爷娘笑我是须眉,我卸戎装仍女儿。”[14]再如“古有孝女名木兰,代父从军事可传。木兰虽是深闺女,万里出征不怕难。……到家立刻脱军服,重整花颜戴女冠。‘唧唧’‘唧唧’促织叫,木兰织布又弹棉。不嫌织布空房冷,但愿爷娘力加餐。”[15]从学生的拟作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关注《木兰诗》中呈现的家庭和睦氛围,这也正是《木兰诗》被多个版本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选入的重要原因。初级中学的教育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家庭中之善良分子”,“要求发展那些所以使人成为良好的家庭分子的品格。文学一科应解释并理想化那些组成家庭的人的要素”[16]。《木兰诗》非常契合这一教育目的,尤其木兰是平民家庭中的一员,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容易亲近。
三、振奋精神:保家卫国的大英雄(1933—1938年)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随后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面对危急的形势,在1929年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2年11月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1932年版《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增加了“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对选用教材的标准也增加了“含有振起民族精神”的要求[17]。遵照这个标准编辑出版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对《木兰诗》更加偏爱(表3)。
表3 九一八事变后《木兰诗》入选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概况
同样是“代父从军”,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之前,教科书编者偏重木兰的“代父”行为,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则更加强调“从军”。如文艺书局版《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的课目教学提要中写道:“在这些诗歌里面,有许多的问题存在着,那就是关于女性的问题、征兵制的问题、封建社会里的婚制问题、爱国主义的问题……这些都可以一一的加以研究——它的根源和自己的理解。”《木兰诗》的课后习题第一题为:“你对于征兵制有什么意见?”[18]中华书局版《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在“第七单程教学做举要”中写道:“二十五篇(《木兰诗》)是写女子从军的作品,写到生动处,遥遥望见一员雄姿英发的少年,骑着一匹高高的骏马,向我们这边飞快地跑来了。二十六篇是写友人出师西征的作品。”[19]大华书局《实验初中国文读本》把《木兰诗》以“传人文”选入,该书《编选说明》道:“传人文性格以义勇刚毅,含有革命意义,足使民族复兴者为主。”[20]再联系到当时有人认为“白乐天的《兵车行》、杜子美的《石壕吏》是反对抽丁的宣传品,这些选文容易使人养成唾面自干、逆来顺受的不抵抗主义的陋习”[21],《木兰诗》在特殊时期被赋予的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具有国民政府官办书局性质的正中书局,《木兰诗》被选入其出版的《初中国文》第四册,所在单元为“民族德性”。可见,《木兰诗》在特殊时期的教育功能,得到民间和官方的一致认可。
总之,在外敌入侵之际,木兰不仅仅是一位奇女子,更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这就不再局限于性别的探讨。“我读了《木兰诗》之后,发生了无限的感慨。近代世界各国都主张人民有当兵的义务,因为每个国民都有保卫国家的责任。……现在我们中国,已处于危如累卵的地步了。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四面进迫,国难严重无可比拟。还希望我勇敢的同胞们,快快武装起来,找寻我们的生路。不过要找寻我们的生路,唯有武装才能达到目的呀!”[22]更有读者写道:“其实古今救国御辱的人,哪里都是男人专尽其责,尤其是在原始的人类社会中,同心御辱,女的所尽的力量,并没有落后于男的。在伟大的战争时代中,(木兰)这种故事的产生,并不是奇事。如觉此种事实为奇闻逸事,那就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我愿万千同胞,共同奋起,走向抗战的大道。”[23]
结语
民国时期的学者指出,所谓新文学的“新”是“重新估定价值的新”,“从空间上说,它是为多数人所能享受的作品,不只是供贵族特殊阶层者的享受”[24]。这说明评价文学作品的新旧不在于作品的创作年代,而看它是否具有“新”的价值。创作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可谓历久弥新,在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一百多年来,一直在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民国初期,现代教育朝着平民化迈进,中学国文教科书文言选文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描写下层人民生活、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集景色美、心灵美于一体的《木兰诗》,成为中国古代“浅近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被选入多个版本的教科书,并被名之“木兰歌”“木兰辞”“木兰诗”等。伴随着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分设,初级中学的教育目的包括健康、道德、公民职分、家庭中之善良分子等,初级中学国文教材选文标准合于现实生活、合于学生身心发育、叙事明晰、音节和谐,有助于涵养学生品性、启发学生思想。生动地刻画了代父从军好女儿、结构简洁又朗朗上口的《木兰诗》,继续受到多个版本教科书的青睐,而且往往和其他家庭生活题材的作品并排,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受到空前的大威胁,国文——“历代传下来的文字”,要“对于学生思想之启迪、情绪之激发、勇气之鼓励都具有莫大的功能”[25],“含有振起民族精神者”的《木兰诗》被选入更多个版本的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往往和岳飞、祖逖、沈云英、费宫人等并列同一单元,展现其勇武无畏的气质和保家卫国的激情。再加上木兰的平民家庭出身,更能激发青少年学生御辱抗敌的责任心;而木兰“万里赴戎机”凯旋,最终回到其乐融融家庭的经历,更能激发青少年抗战必胜的信心、重建幸福家园的决心。
当前,《木兰诗》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26]。可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木兰诗》依然是“新”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