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法
2023-06-27杨晨琛
杨晨琛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其本身对杰出人才更专业的素质培育和艺术思潮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个环节中,高校对人才培养是民族艺术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科学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新方式,因此务必正确认识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教学更好地融合、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学;艺术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3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视野下,以国家文化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文化教育的新需求为基础,高校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仍在持续进行着创新和改进。就高校音乐教学实践而言,既要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又要始终坚持创新、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实现高校美育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价值。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永葆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力
作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不同中华民族儿女长期性演唱实践的重要成果,栩栩如生地彰显了各地方中华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方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仔细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让他们真正地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情感,也能够深入地去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民族音乐进行继承和发展,对于保持我国的民族文化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赏析与学习不同地区的音乐形态,有利于产生一个全新的文化观与艺术观,使之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在学生探索和学习多元化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视角、各个方面对各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使之了解艺术风格、发展趋势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宽。除此之外,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后,也能增强其民族音乐的实践技能,有利于促进其形成更加丰富的文化观,提升其文化素质,进而使之展示出温文儒雅的精神面貌。
(三)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民族音乐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加上西方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促使民族音乐文化影响力持续削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将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重视培养新时期音乐优秀人才,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改革创新[1]。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了解和体会民族音乐蕴含的情绪和独特的韵致。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时,高等院校音乐教师要增加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用心体会民族音乐文化别样的美感,使之发展成为合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对民族音乐重视程度较低
顺应时代的教育发展方针需要全方位地教育培养学生,而传统民族音乐作为战略方针中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其他教育理念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和国际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形式被引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比较喜欢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与音乐,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却越来越低。
(二)音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课堂教学仍以高校教师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规范为核心。但是,现阶段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导致了很多实际问题出现,限制了很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明显的特点。许多学生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不够,了解不足,这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课和音乐课的设置比例不合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与民族音乐有关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较少。这一现象表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度显然不够,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使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2]。所以,要想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相应的传承和创新,还需要要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尤其对于民族音乐教学,教师是最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必须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教师才可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但是,在对目前大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缺乏对音乐教学的有效引导
高校对各个学科的设置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各个学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对专业课程的指导作用,使得高校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方式,进而影响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到高校课程中的进程。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结合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课程改革是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进行的一种创新方式,它让教师在以往的单向输出式的教学模式中有所改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综合品质,将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获得系统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如果教师一直采取一种片面的灌输方式,将全部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这必然會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打击,从而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水平逐步下降,这对他们积极地接受民族音乐的学习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不利。在进行民族音乐学课程改革时,要将党的教育政策落实到位,引进新的理念,改变教育与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将民族音乐学教育融入高校的审美与道德体系中,并将其融入高校的教育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就业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音乐学教师同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责任,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素质教育进行强化,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民族音乐学的教学工作从单纯的教授专业知识扩展到在实行素质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社会服务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组织实施,使其具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把教育改革的结果,运用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促进教师运用民族音乐文化要素,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美学水平和音乐文化素养,让他们变成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优秀人才[3]。
(二)建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理念
思维模式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驱动力,要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融入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先要使师生都具备正确的文化传承理念。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内涵,让他们知道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的意义,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然而,必须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承,不能只是单纯地重复或墨守成规,而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创新和变革,进而将其自身的特点更好地展现出来。另外,在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在开放教学的大背景下,高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全盘吸纳或盲目追随,也不能彻底地拒绝,而要理性、科学地选择和借鉴,不断发扬和延续本国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妥善处理好外来音乐与民族音乐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高校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调动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兴趣。
(三)积极营造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氛围
在高校期间,营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氛围,会使一些原本对民族音乐没什么兴趣的学生在环境的作用下慢慢改变思想,长时间聆听也会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的了解,调动其民族情怀,让其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让其全身心投入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从而成为传承民族音乐的一员。例如,在教室墙壁悬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字画,营造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空间。定期举办民族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民族乐器伴奏下朗诵诗歌,也可以用民族音乐来创作舞蹈,或直接举行民族演唱和弹奏赛事,这是营造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氛围的有效措施,使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
(四)对高校音乐教育要创新理念,丰富多彩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系统和其他前沿的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不管是民族文化或其他的音乐文化,都需要直观地进行教学实例演示,才可以充分展现艺术风格和魅力。因而,教师应尽量搜集典型的民族音乐素材、有关影视剧和表演视频,用以课堂教学多媒体演示。其次,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有充足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支撑,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才能对相关民族音乐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科目课程教学与交叉学科教学相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整体工程项目,不限于高校的课程内容教学,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渗入教学活动中,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五)积极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机会。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代科技为突破口,完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微课程、慕课、旋转课及其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等。以在线学习为例,高校教师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将民族音乐相关知识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上传至对应的在线学习平台,激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思考与学习,扩展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利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其掌握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教育资源中加入课程评价内容,把这些课程评价内容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指标值,完成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六)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但应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导阵营,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交流,共同进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比如,理论联系实践,即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活动,让学生形成强烈的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的观念并付诸行动。高校通过举办各种音乐活动,可以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让学生根据真实经历掌握当地的生活习惯,感受特色民俗活动,搜集很多民族音乐素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讲解民族作品时,情感表现会更突出,能相应提高其创作能力。
四、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原则,依据民族音乐学科的具体内容,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池静娴.数据时代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及发展现状[J].艺术大观,2022(33):88-89.
[2]張杨.全媒体下基于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剪辑教学实践探究[J].记者观察,2021(32):96-97.
[3]叶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2(19):220.
[4]赵蕴洁.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分析[J].音乐时空,2022(0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