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6-12-12范夏菲
范夏菲
摘 要:湖南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极高的。因此,应做好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保证湖南民歌的传承,同时也应使湖南民歌相互吸收、借鉴并且进行创新,以保证民歌能与时俱进,以促进民歌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湖南民歌;艺术特征;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142-02
民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地域性和吸引力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民歌形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征是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塑造出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湖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它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是清新脱俗,独具特色。湖南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这对于中国民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湖南民歌的传承
(一)保护音乐传承人,让湖南民歌得以最原生态的传承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潮流的不断涌入,城市化、商业化的不断渗入对于民歌来说是一种生存环境上的冲击,让这些原生态的民歌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了,为了更多的经济价值、更好的生活,很多民间艺人不得不放弃卖艺为生的行当,开始从事其他的买卖生意。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些民间系列小曲已经逐渐没落、消失,不再被传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到现在,除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唱,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亟需拯救挖掘,才能让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因此,政府应该找到并且妥善安排传承老艺人的生活,给他们发放补贴,使他们的技艺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歌也面临着转型问题。传承人是保护民歌最重要的途径,应该将保护传承人工作放在首位,在保护传承人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老一辈的传承人,也要以老带新,培养一批新的传承人,让民歌得以最原生态的方式传承。所以应在经济保障、工作环境、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支持,并给予传承人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在做这些工作之前,应该先将湖南民歌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调查清楚 ,并且为其叙写传记,建立准确的数据库,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要为保护政策以及财力、科教、学术研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歌最原生态的传承。例如,2014年12月,桑植县人民政府正式聘用刘赛为桑植民歌传承人,这就有利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与推广。
(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音乐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
民歌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需要靠人来传承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特定的自然及文化生态环境,那么民歌也就失去了能够给予其依附、存活的载体。因此,在寻找、保护湖南民歌时,要熟悉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方言声韵、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民俗活动等,然后对其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对古建筑 、历史街道和村落等促进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物进行保护。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考虑其存在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让湖南民歌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走向社会,使湖南民歌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真正的“活文化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只能依靠“口传心授”这个最基本的手段而传承下来,所以,全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在强调“人类口头”遗产保护。湖南文化生态的根脉就是由与生俱来的湖南方言母语结构而成的,在申报湖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时,优先做到保护丰富生动的湖南方言文化的一体化,是首要任务。如果缺失了这个最基本的因素,湖南文化生态保护将变得毫无意义。 对于湖南民歌范围内“文化生态”的概念、定义及其历史与现状,应有着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并能作出准确的评估和定位。对于湖南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应做出比较理性科学的判断,选择相应的有效措施,致力于把思路重点提升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的长期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全面需求和高度自觉上来。例如,2010年6月,湖南城步举办的“中国城步首届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艺术节暨第13届‘六·六 山歌节”,既有利于弘扬传承城步丰厚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本土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更有利于对该地区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民族特色以及民歌进行传承与保护,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对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将湖南民歌音乐文化融入课堂
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是湖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和文化馈赠,只有亲身体验湖南民歌音乐文化、了解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探寻湖南民歌音乐文化、品读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蕴含的无穷奥妙。所以,湖南民歌要想发扬光大,让其不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必须借助教育这个桥梁,将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在音乐教育中让同学们能够学习、研究、传播湖南民歌音乐文化,拓展文化内涵,让湖南民歌成为湖南人的招牌、特色,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在精神层面、价值取向、知识构建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感。湖南民歌音乐中的地方特色艺术,有的登入艺术的殿堂,万人称颂,有的却隐匿民间,濒临失传,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就像一批珍藏了奇珍异宝的宝藏,等待人们的探索、发现。传承与创新是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和教学目标,通过音乐教育平台,不仅能够传承发展湖南民歌,而且能够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创新的进程,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其当代价值,改变墨守成规的格局,开创一个立足本土、本地域文化学习且科学合理的理论新格局。例如,2010年6月,由湖南省文化厅、桑植人民政府主办,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承办的“桑植民歌进校园”活动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进行演出。这次演出就实现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和桑植县的联姻,该学院也成为了桑植民歌的时间教学采风基地,也有利于打造桑植民歌音乐品牌。
二、湖南民歌的发展
(一)政府加强文化宣传保护力度,使之更独具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的实施,对湖南民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拯救。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给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如由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扶持,为湖南民歌成立专门的基金会,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并且下乡采集被隐藏的优秀歌曲,并且对其进行改造创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引起民众的共鸣,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回应,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制定相应的宣传活动周,让这些民歌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政府也可引导民众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使他们爱上当地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推广民族艺术,将当地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民族文化成为当地的名片、当地的象征,并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除了要认真贯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还要以保护为主,抢救为辅的指导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湖南民歌铺一条康庄大道,为其扩大生存空间,帮助其传承与发展。除了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政府也应该建立当地的特色民歌会,语音基金会,并且成立特色方言研究小组,防止特色语言被同化。以“非遗”项目的成功推广为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且推陈出新,找到适合民歌发展的道路,在引导其横向发展的同时,也让其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体系,让当地民众、全国民众乃至世界都能够欣赏到独具韵味的湖南民歌,而政府的关心及扶持是其成功发展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将各级政府的组织与领导以及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当作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由于业务人员属于从事“非遗”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并且能够随时保持活力,能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此外,还应加强指导督促其所属业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抓好民歌保护中的关键大事,想要顺利实施,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当地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例如,桑植县为进一步推进桑植民歌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可组织制作《桑植民歌经典》的音乐光碟,同时也可举行对民歌保护的工作队伍培训,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精业务,对民间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和热情的专业团队。
(二)吸收、借鉴当地的姊妹艺术,使之更有生命力
湖南民歌由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构成的汉族民歌和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民歌组成,汉族在湖南省内分布广泛,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地方方言的复杂性决定了地方性语言“隔山不同音”的特点。每个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语言,就连汉族,不同地域的方言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湖南民歌的语言由于不同方言的音韵不同而独具特色。为了挖掘民间优秀的文化所以有了民间文化团体的存在,让民间文化能够被发掘、被继承,不同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则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根据湖南民歌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应将当地的民间文化团体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得到优秀发展后,再将其与国内外优秀的民间文化团体做进一步的交流学习。作为湖南民歌的传承者,民间团体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湖南民歌与文化团体的交流合作,能够将湖南民歌演变为湖南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湖南民歌的传唱度与知名度。作为传承者,不仅要对民歌进行搜集赠礼,还应与老艺人学习,做到情感与艺术的融合,为抢救湖南民歌尽一份绵薄之力。例如《浏阳河2008》,既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更有成长的勇敢精神。这首以R&B曲风为主、融合了传统中国湖南民歌曲子柔美的音调,画面感比较强,而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歌进行了重新地发现。
(三)鼓励创新,移步而不换型,与时俱进
对地方性民歌进行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换汤不换药。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除了能够让当地的特色文化得以传承,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紧随时代的步伐,不让其落后于时代而被迫遗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跟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进行改造、创新,并且在对其进行创作时,结合时代特点及背景,先进行理论研究,让其涅槃重生,获得新的生命力。虽然民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但是在创作中却形成了自己无法被复制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所以,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以提高民歌创作的质量及品味。例如,湖南的文化馆可以举办民歌创作培训班,邀请创作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进行讲授创作、歌唱经验和知识,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歌创作队伍。以老带新,开启他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年轻人的创作兴趣。另外,也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和业余文学作家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到田野进行采风和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和创作经验,投身到民歌创作的行列中来,或者举办民歌创作比赛,借以提高创作人员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唐文滔.湘曲有情 声声含韫——析湖南民歌中情歌的艺术特征[J].南方论刊,2015(06).
[2]陈欢.论湖南桑植地区民歌的艺术特征及影响[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3]于慧.文化生态视角下关于湖南民歌进课堂的思考[J].艺海,2013(12).
[3]殷莹,黄剑敏.湖南桑植民歌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