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2017-01-14王亮
[摘 要]我国民族音乐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了民族文化中一块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则是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此,本文对民族音乐教育及其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对策,以期能够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能够一直得以传承。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其专属音乐,一直以来,这些音乐都被各个民族视为宝贵的文化财产。从某种意义而言,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累积与传承,它记录了一个民族从诞生发展至今的喜怒哀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以及表达的精神往往便是这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古老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而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如乐理、乐谱、乐器、调式、乐律、节拍以及民族习惯、风格、气质、观念、情感、语言的集中反映。因此,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美、最富于民族个性形象与生活气息的音乐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精神状态。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尊严、意志以及本性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表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能够轻易得知该民族的文化,进而加深对该民族的了解;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文化的研究,来体验其音乐中富含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将精神文化作为第一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视的是人的健康以及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而民族文化特征,多元文化概念,正是社会创造力与个性创造力不断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保护、尊重并继承民族文化,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路进而为整个民族谋求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的传承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念、音乐形式以及审美情绪无法通过生物遗传方式进行保存于传承,其交流与传承均需要通过人类特有的遗传机制即教育,才能够得以延续。
学校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更是当代各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来自工业文明的严重影响,长期处于西方文明的阴影之下。“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学习音乐,并对中国民族音乐以西方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造、重建”。由此导致中国民族音乐主体的民族性与音乐所承载的民族文化逐渐消失,国民对民族音乐的评价混乱以及某种程度上民族自信心的削弱。有人说,若西方音乐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并且占据主导地位时,我国民族音乐便会消亡,年轻人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退化直至消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为改变民族音乐在我国教育中的附庸地位,使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我们应唤醒国人的“本土音乐文化意识”,积极寻求对策,为当今的音乐教育注入新鲜活力。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对策
(一)建立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民族音乐有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形态特征、音乐观念与创作方法,并且在形态学、史学、美学上均已形成自己固有的体系。但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西轻中”现象,直接导致我国至今都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这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造成了应重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变革之际,为彻底改变我国民族音乐在我国地位轻微的现状,我们应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语言等为其价值定位形成一套与西方音乐体系一样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而两者无法互相取代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且具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分支体系。无论是何教育,材料的重要性均不言而喻,音乐教学同样不例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民族音乐的材料通常是教师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自行编制的,均有不统一、不定性现象,缺乏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为民族音乐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我们首先应加强民族音乐理论成果在各学科与各专业中向教材体系转化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具有统一性的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并使之系统化与科学化,最后对教材的文献性与经典性进行特别重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其作品不但要能够突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与风格,且旋律必须优美、动听,内容必须健康、向上,使学生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审美文化价值观与审美能力。
(三)加强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
中西音乐均是从形态、行为以及心态上对乐感进行表现,但两者的性质却是截然不同。中国音乐在乐思的构件上重视生命以及情感的感受,它并不仅仅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是作者对社会、对自然生命之间和谐关系的阐述,而西方音乐则更多地强调音乐逻辑的有序与严谨;在审美观念上,中国音乐注重其虚拟性,在“虚”与“实”的矛盾结构中,强调更多的是与“实”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西方音乐则注重立下让听众可信的联想,使听众感受到一瞬间的真实;在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上,中国音乐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而西方音乐则截然相反,其重视的是“天人相对”;在结构感的追求上,中国音乐强调统一、和谐,而西方音乐则强调对比,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在表演的行为方式上,中国音乐强调即兴表演,即表达音乐的个性化与不可捉摸,而西方音乐则是在表演前进行各种训练,将动作、节奏进行规范。
加强对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学生更易在学习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掌握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所在,明确不应将他文化的标准作为判断与恒量本文化的依据。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还能利用中西音乐文化的对比进行借鉴与吸收。例如在“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等课程中,教师可将中西音乐两种不同的节奏拍概念、和谐观、音感观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揉和。
三、结语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撞击历经百年,这是一个由浅而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更是一个在不断失落的道路上不但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21世纪的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不断寻求新的定诶,自由彻底解决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将深埋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资源进行挖掘,才能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松, 樊祖荫, 张欢,等. 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 中国音乐学, 2013(1):12-23.
[2] 张天彤, 常龙飞.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音乐, 2009(2):41-47.
[3] 张益琴. 女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为例[J]. 艺术探索, 2010, 24(3):54-56.
[4] 杨民康. 论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广义性特征——兼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狭义性和广义性[J]. 民族艺术, 2015(1):139-143.
[5] 段文. 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保护获奖项目综述[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2):180-183.
作者简介:王亮(1983-11-5),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