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艺术形式与美学特征剖析

2023-06-27陈海佳

艺术大观 2023年16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艺术美学特征

陈海佳

摘 要:舞蹈是一种展现美学的艺术表达形式,有机融合了各种艺术元素,结合演员的身体动作展现不同情感色彩的肢体语言。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在戏曲剧目表演中,舞蹈同样具有其特殊的审美特点和规律,不仅可以拓展戏曲表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通过剖析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艺术形式与美学特征,旨在推动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戏曲表演;舞蹈艺术;艺术形式;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3

戏剧表演是一种层次极为丰富并将多元艺术综合应用的艺术表现方式,剧目创作涉及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武术等。通过曲折的戏曲情節,既能够向观众传递情感,还反映了人生、社会的多态。戏曲的落脚点在于对人性的表达,从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舞蹈和戏曲是分不开的,二者并行发展、互为补充,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舞蹈艺术在戏曲表演中应用已久,以肢体语言来完成塑造角色的任务,艺术形式丰富,美学特征鲜明。融入舞蹈艺术的戏曲表演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逼真,充分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剧目情节的层次化推动,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观赏体验,提升戏曲表演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撼动的作用[1]。

一、舞蹈艺术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和价值

将舞蹈精准地融入戏曲表演中,实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既不能固守陈规,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基于戏曲故事内容及情节的需求,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通过创新性技法设计、艺术语汇加工和改进去完成。通过演员的舞蹈肢体语言动作,反映出剧中的角色,为剧情发展提供服务保障。这绝不只是单纯地跳舞,而是一种具有美化功能的舞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歌舞作为传递生命真谛的艺术形式,大多数创作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浓缩、提炼,从而诠释生活的真谛。通过表现生活,再现生活,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为活动,而非单纯地编舞。人们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既可以欣赏特定的故事情节,还可以感知故事中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具有很强的抒情效果。人们在舞蹈所渲染的故事情境下得到启发,去解读生活中的美丽。随着社会的发展,戏剧与舞蹈不断融合,衍生出戏曲舞蹈这一特有艺术形式。在戏曲表演的整个过程中,舞蹈艺术元素随处可见。正所谓无舞不歌,无歌不舞,戏曲中舞蹈艺术的精髓在于舞步编排的运用,以表达情绪为主。很多舞蹈动作搬上舞台之后,人们通过演员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仍旧可以看到平凡生活的身影,感受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及内心情感,从而提升戏曲表演的鲜活性、直观性[2-3]。

二、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艺术形式概述

(一)诠释社会生活的节奏型舞蹈

我国戏曲艺术一直延续开放兼容的发展模式,逐渐发展为唱、舞、演一体化融合的意识形态。传统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逐渐实现了从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的演化。戏曲舞台虽然空间有限,但是在一辈又一辈戏曲人的努力传承下,戏曲早已深入国人内心,不断走向国际社会。通过欣赏戏剧表演,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怀。戏曲源自生活,这在舞蹈艺术融入应用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展现社会生活的节奏型舞蹈首当其冲。然而舞台戏剧表演为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舞蹈艺术应用往往会将一个特点无限放大,甚至达到夸张的状态,以期成功塑造形象,让受众人群产生回味无穷之感。当然,社会生活的节奏型舞蹈动作都是为了衬托生活,经过奇思妙想的加工后,以期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戏曲的绝妙之处[4]。

(二)彰显精神世界或人物独白的舞蹈

在戏曲剧目表演过程中,一些舞蹈动作看似十分简单,类似于形体表演,其实这正是演员完成内心独白的关键环节,即利用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传递给观众,表现出超脱时空的艺术形态形式。以京剧《杨门女将》为例,在开场阶段,穆桂英英姿勃发地进入校兵场,搭配音乐伴奏,完成一系列舞蹈表演之后,最后回到营房休息。整个演出过程中,穆桂英的肢体动作很可能被观众所遗忘,但实则表现了人物复杂内心的独白。该戏剧作品中充满了悲壮色彩,舞台上主人公穆桂英挂帅后固然令人肃然起敬,舞蹈动作也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强品质,但是穆桂英内心的苦楚和所承受的压力又何曾有人知晓?在穆桂英退场阶段的舞蹈动作,通过运用暗示或启发的演绎方式,将人物悲凉的内心独白有效地传递出去[5-7]。

(三)虚拟表现力的舞蹈

中国戏曲之所以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与其具有的超然灵活性息息相关,特别是在表现方法方面更为强调虚拟表现力。在戏曲演员演出过程中,有时舞台并未过多装饰或布景,同时道具也十分简陋,此时对于演员的舞蹈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结合语言和唱段,有效融入虚拟表现力的舞蹈,同样可以赢得现场观众的叫好声。以淮剧《太阳花》为例,其中有一段经典的选段为“燕坪报警”,由于报警地点距离远,要想抄近道必须翻越崇山峻岭。为此,舞蹈使用了“鹤子翻跟头”这一动作,表现出了主人公为了快速实现报警的焦急和紧迫的心情。该舞蹈动作一来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让观众产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表演效果[8]。

三、戏曲表演中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

戏曲舞蹈植根于生活,但为了艺术效果和舞台感染表现力,提升人物形象的塑造力,还需要创作者进行科学化的加工与艺术化的整合,同时明晰戏曲表演中舞蹈的美学特征,并以此为抓手,从而提升二者融合的规范性和自由度。

(一)规范与可塑并重

对于戏曲舞蹈艺术而言,其核心特征表现为身体语言的程式化,需要按照有章法、有定式的表演程式进行,可见舞蹈融入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一方面,戏曲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语汇,既可以表现同类人物,还可以反映同类戏剧情境。通过采取特定舞蹈的方式,实现了人物刻画的精准度,有助于表现生活的细节。随着艺术语汇的日益更新与完善,戏曲舞蹈最终产生稳定的、规范的泛用表达样式。另一方面,戏曲舞蹈的规范性还体现在表演者运动路线以及气质风度等多个方面。其中舞蹈动作运动路线对于表演者的身体形态、动作起行止具有明确的要求;而舞蹈动作的气质、风度则要求表演者既要具备精气神,同时动作劲力应相得益彰[9]。例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走如龙、站如虎”“气沉丹田、头顶虚空”都是对戏曲舞蹈动作的严格规范。类似的戏谚比比皆是,形成了动作语言的规范性,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并世代相传。此外,戏曲舞蹈表演虽具有规范与格式的美学特征,但也需要灵活变通,不断凸显可塑性的美学张力。根据剧情和人物的变化,动作表演程式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去二度创作。为此,戏曲舞蹈应坚持规范性与可塑性并重的原则,确保二者共生互补、同中求异,最终发挥其“百炼钢”以及“绕指柔”的美学优势[10]。

(二)夸张与分寸兼具

戏曲舞蹈在推进戏剧情节的过程中,出于对剧中人物情感的考虑,常常会抓住某个细节,使戏剧产生一定的冲突效应,一来突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二来提升人物的情感表现力。冲突效应多采取明显夸张的艺术手法,从而增强舞台的吸引力。一般而言,要求演员善于利用生动细腻的肢体动作,凸显人物的切身处境、实时情感以及人物关系,以期客观直接地反馈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心理波动[11]。以《战宛城》为例,表演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动作,对帽翅进行上挑、下垂和前后转翅,向观众呈现出主人公起初愤怒、随后羞恼、最后强行压制怒气的心理衍变过程。很多戏曲舞蹈都具有夸张的美学特点,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见,这也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和价值。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运用夸张手段,还需要讲究分寸和原则,不能盲目毫无根据、天马行空地使用。如何做到火候适度,恰到好处,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同时做好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无论由内到外对动作分寸的把握,还是由心入形对角色的理解与掌控,都要求在力度、幅度以及空间方位等方面具备大局意识和关键掌控能力,从人物形象和剧情剧理出发,按照剧中角色建立标准,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严密配合、准确严谨、分寸有致,这样形象定位才能准确[12-13]。

(三)节奏与劲力协同

在大自然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机体运转,都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或节奏属性。无论是四季交替、日落月升、潮汐涨落,还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心脏跳动,这些都属于自然节奏的范畴。与之相比,戏曲舞蹈节奏则不尽然,由于是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创造,为此节奏不再局限于泛泛的状态,逐渐发展为艺术意蕴或达意表情的特定范式。在戏曲表演中,节奏与劲力协同配合,致力于剧情结构和人物角色的塑造,剧中人物的心理波动与情感变化都可借助舞蹈动作中的身体节奏与劲力优化完成。当然,不同的角色行当的表现方式也有差异,在身体节奏和劲道中的表现也不尽一致。例如,青衣的动作特点为缓抬慢放,侧重诠释神劲;花旦的动作特点为快出急收,主要以巧劲表现为主;须生的动作特点为重拿稳落,强调以蓄劲为核心;武生的动作特点为干净利落,一般以寸劲见长。在戏曲表演中,即使是同一个人物,随着剧情的深入,演员身体动作的节奏与劲力也会发生与之对应的变化。以传统戏曲中祝英台人物为例,在演员女扮男装之时,一般会使用小生的手眼身法步,通过动作神态透露出人物英俊健朗的气质。在梁山伯死后,祝英台身穿重孝前来祭奠,此时通过柔中见刚的动作节奏,带给人们情深意长、重情重义的视觉劲力。可见,戏曲舞蹈节奏与劲力的相辅协同具有超强的美学特征,这需要演员具备夯实的功底,善于通过不同质感的身体语言去塑造戏曲角色[14]。

四、结束语

我国戏曲源远流长,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在戏曲劇目表演中,舞蹈同样具有其特殊的审美特点和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戏曲表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舞蹈和戏曲是分不开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并行发展、互为补充。戏曲表演中舞蹈艺术的形式包括与生活动作相关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剧目人物心理活动的舞蹈;融入武术动作的武艺舞蹈。其美学特征是可塑性强、写意化浓、饱满度高、节奏感、夸张感与细节感兼具,有助于拓展戏曲表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未来戏曲工作者应加大对戏曲舞蹈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致力于推动二者协同繁荣发展,以期带给人们更多优秀的戏曲精品[15]。

参考文献:

[1]冯靖甜.传统戏曲在当代舞蹈编创中的应用——以舞蹈《遗韵》为例[J].尚舞,2023(02):105-107.

[2]董彦妮.论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的融合和体现[J].戏剧之家,2022(21):145-147.

[3]杜佳.戏曲舞蹈审美观对舞蹈教学的借鉴意义[J].大观(论坛),2022(11):66-68.

[4]康鄢.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和发展[J].戏剧之家,2022(20):129-131.

[5]黄金龙.戏曲舞蹈“节节高”“背棍”“挠阁”“台阁”的文化学阐释——以新见文献与民俗考察为中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6):11-17.

[6]汪源.皖北非遗戏曲舞蹈中的古文化遗存——以淮北花鼓大走场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5):174-176+182.

[7]贾真.中国古典舞(身韵)对戏曲舞蹈元素的艺术延伸——以古典舞作品《春闺梦》为例[J].艺术品鉴,2022(11):106-109.

[8]何茜.中国舞蹈对戏曲舞蹈的再生性与再现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5-138.

[9]祝凡淇.梅兰芳对戏曲舞蹈审美传统的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2-16(009).

[10]韦永珍,徐莉.戏曲舞蹈实践教学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02):29-30.

[11]王誉晓.融合与贯通——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J].戏剧之家,2021(23):113-114.

[12]傅奕.服饰道具“水袖”在戏曲舞蹈中的运用——以湘昆《牡丹亭》为例[J].大众文艺,2021(12):80-81.

[13]姜倩.解析戏曲身段表演在戏曲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J].艺术品鉴,2021(14):106-107.

[14]罗凯源.“戏曲舞蹈”发展的新路径——基于山东民间舞蹈“傻子扑蝶”的艺术创作[J].戏剧之家,2021(07):40-41.

[15]王又村.用歌舞演故事续写华章——戏曲舞蹈在谷城湖北越调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鸭绿江(下半月),2020(18):131.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舞蹈艺术美学特征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羚羊的外套》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