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Op.1》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2023-06-27李江山

艺术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舒曼演奏技巧

李江山

摘 要:罗伯特·舒曼作为早期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钢琴变奏曲带有很强的文学功底,音乐带有幻想的主观随意性,旋律更具器乐化,冲动的节奏和织体处理新颖,富有个性。本文以舒曼钢琴变奏曲《阿贝格变奏曲Op.1》为对象进行研究,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与发展手法等方面分析,并结合自身演奏实践,深度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技巧。

关键词:舒曼;《阿贝格变奏曲》;创作特征;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03

一、《阿贝格变奏曲Op.1》的创作背景

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音乐逐渐达到盛期,在此时期,舒曼的钢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突破。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变奏曲带有很强的文学功底,音乐带有幻想的主观随意性,旋律更器乐化,冲动的节奏和织体处理新颖,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织体、节奏变化均富有个性。这首《阿贝格变奏曲Op.1》就在此背景下于1830年创作而成,作为舒曼第一首有编号的钢琴独奏作品,其音乐地位难以估量。这首作品题为献给阿贝格女伯爵,实为献给舒曼在名门舞会上结识的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在创作中以她的名字“abegg”作为音名形成主导动機,由此创作主题变奏,奠定了舒曼音乐大师的地位[1]。

二、《阿贝格变奏曲Op.1》的创作特征

《阿贝格变奏曲Op.1》作为舒曼第一首带有编号的钢琴独奏作品,在其创作上独具匠心。此曲为变奏曲式,主题与各变奏以单二部曲式结构为主,曲式结构呈现多样统一的特点;调式在F大调主功能的基础上又赋予和声新的色彩性,多变的织体、旋律线条细腻华彩富有诗意、性格鲜明的节奏与力度层次变化都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音乐语言完美交融。

(一)和声逻辑发展手法

舒曼在和声上受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又发展了浪漫主义和声的主观幻想性,节奏冲动,织体处理更细腻新颖。他的这首《阿贝格变奏曲Op.1》以F大调为主调,在主调性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各种丰富的转位和弦,离调不协和和弦,重属、属和弦半终止,利用倚音和半音化连接过渡等,扩大了和声的应用范围与复杂性。各变奏之间强烈的风格对置,不同声部之间的情绪对比,使作品的音响丰富多彩,富于创造性[2]。

主题浪漫自由,梦幻又富有诗意,细腻柔和的旋律奠定了总体的节奏步调。A段a句从F大调D7和弦开始经DVII/S-SII6-K46-D7-T的完满终止结束。a1为其变化反复也以完满终止巩固主题。B段b句由D连锁D7/D-D,D56/TSVI-TSVI,D56/D-D9强调D功能的不稳定性,拓展D功能的规模,借此给予材料新的发展动力,使音乐情绪不断起伏波动。b1句采用相同的和声进行,在具有期待感的同时,情绪不断升华,最后在F大调T和弦上完全终止。变奏二延续变奏一的大体结构,以动机a降b的半音进行如低语般富有歌唱性,和声以分解和弦为主,创新性地把重拍放到弱音位上,打破原有的强弱规律,造成摇摆不定似梦中般朦胧飘动的效果。

变奏一情绪激荡,起伏不定,与主题形成强烈的性格对比。A1段a2句以F大调不协和的DVII/S进入造成连续的紧张感,以半终止D7结束,造成预设期待;在36小节后半拍又以DVII34/S带动情绪,经连接过渡,以D7结束;在40小节后半拍以DVII34/S进入,进入长连接属导连锁D7-T-DVII7/D-D7-T终完全终止。三次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和声运用,作品情绪如波涛般起伏不定,体现出舒曼极强的和声写作逻辑。B1段b2句经分解和弦连接到D9/D-SII56-D9-T6-T用连续的强音和声将A1段的期待续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尾。

变奏三为整首曲子的中部高潮,和声色彩热情洋溢,快速的音符跑动将音乐的流动性与技巧性发挥得淋漓尽致。A3段a6句以F大调分解D和弦进入,以D和弦结束,和声进行生动活泼,统一和谐。a7句以主题进入,在连续的和声下行进行中,以T-T6-T46-T几个强调终止感的主和弦结束,表现坚定的情绪。96小节的连接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B3段D-D/TSVI-D/SII-D/D-D7-D56的属连锁进行,后又D56/D-K46-D7-T的完满终止结束,和声发展一气呵成。

变奏四是充分体现舒曼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如歌的旋律、游离的调性、音调灵活多变的节奏,不协和的和弦音响增添一丝神秘气息。A段调性采用降A大调,并由T和弦巩固调性;b句中有向降A大调属方向调降E大调离调的倾向,113小节以降E大调的K46-D7-T作为终止;115小节以降b小调的D和弦作为半终止,后调性游离又向f小调倾向,最终过渡到其同名音大小调F大调。B段回到主调F大调,以分解和弦为主,在121小节以D7和弦半终止,造成终止感,并巩固调性,最后以D7和弦开放终止,意犹未尽。

变奏五——终曲在变奏四后半部分不断加深的情感中爆发,热烈激动,仿佛细胞都在战栗鼓舞。在F大调主调上以6/8拍为主,生动活泼富有活力,主导动机在高音声部以a-降b半音主题律动出现,节奏平稳,3拍子节奏韵律充满摇曳感。音乐更轻,在pp的力度中,高音华丽的下行级进。连接部分A5句达到情绪的高潮后,急转入下行环绕音型级进。主题旋律也由高音区转入低音区,并不断在旋律流动中进行。在139小节处,情绪平稳以D7/SII-SII-K46-D7-T完满终止,造成终止感;后又以SII6-K46-D7-T完满终止,再一次巩固调性。B5段回原速,在主调F大调高音旋律中继续体现主题半音a-降b的半音进行。主题于177小节以双音形式在低音声部重现,并最终完满终止于F大调T和弦。

(二)材料逻辑发展手法

《阿贝格变奏曲OP.1》由主题与五个变奏组成,多为单二部曲式结构,采用文字谜的形式以结识的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的姓名为创作灵感,构思新颖,旋律中幻想炽热的浪漫情怀与矛盾复杂的情感交织呼应[3]。

主题流畅自由富于幻想。A段分为a与a1两个8+8方整型平行乐句。a句动机为一小节,上行八度分解音型旋律上行,不断模进变化发展形成周期性结构,具有呈示型陈述特点。舒曼在此借用文字谜的形式,作为主题核心乐思的abegg富有鲜明的形象性格,后以五音组的音团以规整级进下行a-g-f-e为起始,富有古典主义气息。动机反复出现在作品不同的结构位置,贯穿全曲,使得整部乐曲各个变奏看似独立,实则被牢牢联系在一起。B段为A段的派生对比,由b与b1两个8+8方整型平行乐句组成。b句以g-g-e-b-a的八度分解和弦下行模进,为动机主题的倒影逆行,增加戏剧化效果。五音组的音团运用有动力的上行的大二度g-a,c-d为起始,强调内部的对比效果,将情绪推向一个高点。b1句是b句的迭奏反复,八度的波音,轻快的和弦伴奏,五音组的动力效果,作为音乐发展的种子,使主题极具扩展潜力,为变奏一强烈的对比打下深厚的基础。

变奏一中动机为主题动机的变形,运用其级进的旋律声部中短促有力的倚音与下滑音体现。后乐句将主题倒置到低音声部,再次吟唱。

变奏二延续主题性格特点。以高音的旋律线条为主,主导动机的小二度的半音进行如低语般富有歌唱性;低音声部巧妙跨越两个八度,双手交叉进行,似梦中般朦胧飘动,既推动延续了前句的结构,又增添一分灵动感。B段低音改用八度音型伴奏过渡,渲染出厚重感。

变奏三作为整首乐曲的中段高潮,风格华丽辉煌,扣人心弦。强调变奏曲原本炫技性特点,由第二变奏的节奏宽放突变为变奏三节奏的收紧灵活。A3乐段为华丽的快速跑动乐段。a6句高音旋律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级进上行,节奏明确。a7句进入主导动机自低声部出现,在后面材料迭奏模进相统一的情况下,形成新鲜感。旋律声部向上移高一個八度,材料是a6的模仿再现,但对比力度更强。B3段为A3段的派生对比,材料结构是A3段的回溯,但高音旋律音程扩大,结构对位更复杂,冲动的节奏和织体处理新颖跳跃,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变奏四前段神秘飘忽朦胧,不同于以往的热情奔放,变得如歌如诉。后乐段速度加快,力度大幅增加,情绪矛盾敏感。A段由a8与b5两个4+9非方整乐句组成。自a8句进入则打破3/4拍的节奏特点,采用节奏感更强的9/8拍。旋律由悠扬自由的八度音型引入是对主题材料A段a句的展衍;接着是一小节绚丽的快速半音下行,上方重复的重音似雨滴般清透明亮,材料结构又是对A1段a2句的模仿再现。b5句高音似对主题A段a句材料的再现,中声部连续不断的颤音使音乐材料富有层次感,如歌般低回萦绕;后接一串节奏不同的上行半音旋律,重复片刻,跳音下行活泼生动。

第五变奏——终曲为带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段落均为一句一段式。此部分为幻想曲风格,规模较其他变奏相对较大,在激动的情绪中将主题的情绪推至高潮。A5段在F大调上进行,以6/8拍为主,生动活泼富有活力是如歌般的第四变奏的结尾情绪的延续。主题旋律在高音声部以a-降b半音主题律动出现,节奏平稳,3拍子节奏韵律充满摇曳感。A6段再现是对A5段的完全再现。在原本A5段双音的基础上,加入波音的伴奏形式。在211小节处到达再现的终点,力度同时达到高潮,对主题加以诠释。尾声力度急转直下,右手八度跳音凸显灵动感,力度也逐渐减弱,最终在极轻中结束全曲。

三、《阿贝格变奏曲Op.1》演奏技巧分析

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是表现音乐,演奏技巧取决于演奏表现的需要。这首《阿贝格变奏曲Op.1》作为变奏曲的体裁,其中不乏炫技、炫速的演奏。这需要弹奏者通过一定的演奏技巧分析,内心对表现音乐的追求,经过实际演奏实践来进行归纳总结。

(一)如歌的主题

一首乐曲最打动人心的是旋律,正是通过旋律的走向、高点、低点的起伏变化使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细腻生动。《阿贝格变奏曲Op.1》的主题是一段八度的连奏,情绪轻柔和缓,似舞姿轻盈的少女在朦胧的晨雾中跳舞。因此,根据主题的情绪,要求此段八度处理主要通过力度与速度的变化。

主导动机是一段向上级进的旋律走向,根据延音线的弧形结构进行分句。分割动机,以弱起作为分割点,对旋律的刻画需要通过渐强到渐弱的力度起伏变化,突出不同的力度声部;音色和力度层次要处理细腻,与之相伴的通过情绪风格的把握,触键轻柔,对力度声音加以控制。小臂与腕关节的转动,手指与手指之间要有机联系,动作协调有序:前一个八度弹完,弹奏下一个八度时,重音转移到下一个落键位置上;小臂与键盘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手腕与小臂一致,整个手臂的重力都落到八度两端的指尖上,所弹奏出的两个音力度相同,时值弹满。连续的八度音程弹奏时,可以在上声部运用五指和四指,四指从上方跨越五指,快速灵活地转换。弹奏时手指伸展的同时以指腹触键,贴键弹奏,手臂被动地带着向右平行移动,而非手臂带动手指运动,弹奏出的音色圆润、柔美,具有感染力。且追求连奏与歌唱性的同时,作为主导动机每个音弹奏起来都有相对慢—快—慢的语气,由此获得如歌的音色[4]。

(二)丰富的织体层次

在《阿贝格变奏曲Op.1》中舒曼通过大量坚定的低声部进行来烘托氛围,与高音华丽的旋律音流或梦幻的和弦进行形成对峙,乐曲音响效果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由此抒发出矛盾、敏感、浪漫又炽热的情感。演奏时要区分出伴奏声部的音响层次,具备复调思维,触键力度要有变化。

变奏二独具复调色彩。高音声部是一条由主导动机展开的平滑的半音音阶,五指与四指在下键演奏时要追求突出高音旋律的颗粒感与明亮的音色,并通过重心转移的方式实现音乐线条的平稳连接。小臂与手指的力量都集中在牢固的小指指尖上,级进上行时,手腕与手臂的动作是由小指的力量带动被动地移动。小指每弹完一个饱满的音后不要离键,四指向上跨越,贴键弹奏,力量由五指转移到四指,控制手指力度追求明亮的高音旋律。中声部与主题低声部相同,采用轻快短促的触键方式。半音音阶与低音进行形成切分,形成神秘梦幻的音乐情绪。切分音将强拍与弱拍倒置、在强拍上休止,切分的重音与节拍的重音相矛盾,在演奏中,遇到大篇幅的切分时,注意重音与时值的节奏感尤为重要。在旋律声部相对熟练的情况下,在心中数节奏的方式进行分手练习,训练节奏形成肌肉的记忆规律,使落下和抬起的时值、动作流畅自如[5]。

(三)清晰灵动的音流

舒曼在《阿贝格变奏曲Op.1》的创作中,运用半音级进、三连音等音型描绘出清晰灵动的快速音流。

再如变奏三在整部曲子当中是当之无愧的华彩乐段。Corrente -库朗特是起源于意大利的宫廷舞蹈,意思为像流动的水,舒曼在变奏三中写入库朗特就是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部分时,弹奏出的音乐要快速积极,流畅连贯,节奏鲜明,富有生机。右手三连音的快速跑动中,用指尖触键,清晰准确,保持三拍子的节奏韵律。在旋律的高低起伏中,要求弹奏的力度也要随音乐流动起来,并时刻注意谱面上的力度记号。从整体弹奏来看,是手指迅速地落下抬起的过程。在三连音连奏过程中还要注意手指重量的转移,连奏第一个音通过提、落的方式弹出,后续是通过转移第一个音的重量手指主动触键进行力量的转移,弹奏出的力度均匀,从而形成清晰灵动的音流。

四、结束语

《阿贝格变奏曲Op.1》作为舒曼第一首有编号的钢琴独奏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浪漫主义情怀,流露出舒曼幻想性与双重性的性格特点,各变奏极具矛盾性但又不拘泥于复杂的情感交织,主导动机始终贯穿,是在突破中达到的平衡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玉芸.舒曼钢琴代表作之研究[M].全音乐谱出版社,1997.

[2]吕品.舒曼钢琴曲《阿贝格变奏曲》分析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姜珊美.浅析舒曼《阿贝格变奏曲》Op.1[D].西安音乐学院,2012.

[4]饶婷婷.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处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202-203.

[5]汪波.舒曼《阿贝格变奏曲》解析[J].才智,2010(27):183.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舒曼演奏技巧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豫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