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2023-06-27魏文婷

艺术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音乐新媒体

魏文婷

摘 要: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历史文化与各地风土人情的产物。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步入了现代化电子信息传播的新时代,通过新媒体手段传播的民族音乐,在揭示民乐本质的同时,又是中国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表现。但面对新时代媒体传播的多样化与改革,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分析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对新型传播方式给民乐带来的影响展开探讨,并对民乐的现代化传播策略进行构想与建议,拓展其生存空间。

关键词:民族音乐;新媒体;文化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03

一、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方向由单向到双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传播时的区别之一就是从单向转变为双向。传统媒体的传播通常是单方面的线性,并且是不可选择的。它主要展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主动向被传递者传播信息,受众群体是被动的,也无法给予发布者及时的反馈。这极大地限制了主动方与被动方之间的信息流动性以及互动性。而如今出现的新媒体,可实现双向传播,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使互动更为即时、便捷,也能通过反馈意见来调整不足。比如当今的广播电视台,非常重视与听众朋友之间的互动,他们通过公众号或短信等途径加强和听众之间的联系,使信息变得更有意义,真正发挥出信息的价值。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可以积极调动受众的强烈参与感,从而实现了被动到主动、单向到双向的转变[1]。

(二)传播内容从单一到交融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较丰富多彩,使声音、文字、图像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手机,不仅可以打电话、发送短信,还能看视频、听广播、上网等,这使多媒体的功能与特点融为一体,而这些功能恰好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以及通信网络的融合为基础来实现的,其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集多种媒介形式的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量和信息广度,保证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此外,虽然内容交融,但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分众性。它根据受众市场的需求进行细分化,可以根据用户的受众年龄、性别、偏爱喜好、社会地位等为参照,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也可以说,这是具有小众化倾向的传播。

(三)接收方式从固定到移动

传统媒体对于接收地点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只局限于固定场所。而如今无线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媒体不但可以实现实时传播,还具有移动性的优势,用户可以随时用手机浏览想看的网站和各大功能性软件,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看影视越来越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彻底实现了新媒体的动态化[2]。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

在“复兴中华文化”和“非遗”保护理念下,当今人们对于传统音乐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不得不承认传统民族音乐自身的生存力很低,而且民族音乐所依附的社会功能在减退。音乐延传与发展的两条途径其实可分为濡化与涵化两大方面,前者是指学习自身传统,或在传统中习得,也指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而后者是指文化植入、文化变迁,也指受到其他文化影響而使得自身改变。不难发现,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偏于西方化,音乐延传与发展受到濡化与涵化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音乐沿袭着自身的道路在传承,另一方面,在努力接受来自西方音乐的影响,使自身发生改变,并把这种改变作为一种“进步”和“现代化”之路。目前,中国传统音乐自身找不到一条沿袭传统之路继续行进的道路,必须走到西方音乐的道路上来,好像传统音乐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么停止发展,要么走西方音乐之路。历史上曾发生的外来音乐的儒化过程没有了,中国音乐现实变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西方化的“涵化”过程。而这种涵化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和审美习惯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听觉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3]。

民族音乐的涵化过程又包含两个部分。其一,小学、中学的普识音乐教育,中国从学堂乐歌开始,音乐被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普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学校音乐教育是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和内容为主的。其二,中国泱泱数千年的音乐文明,辉煌的音乐历史,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各自展现着独特的价值理念。但是直至19世纪末,在中国没有形成专业音乐机构。当把音乐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必然按照西方的模式。如今,中国目前有多所专业的音乐学院,有数十所大学所属的二级音乐学院,有上百所大学或艺术学院中的音乐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然而,这个体系无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基本会受到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影响,种种因素无一不对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造成影响。

当前,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并没有消失,它以多种姿态在沿传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民间有着不同境遇,有的依然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有的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则与当今的社会与审美产生巨大的差异,遇到了生存挑战。传统民族音乐该如何延续,需要我们深入思考[4]。

三、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传播的方式

其一,只传承不传播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进行传播是有必要的。以民乐为主要题材的电影《闪光少女》上映后引起民乐界一阵轩然大波,在宣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同时,也激起了一部分民乐人的内心共鸣。它以年轻人的视角来讲述民乐的传承,将民乐与西洋乐互相融合,并以另一种小众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下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被西化教育挤压的现实背景,给忘记中华本土文化的群体敲了一记警钟,饱含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意义,促使观众对民族文化进行学习与思考。以影视的形式宣传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受众群体面积广泛,覆盖面大,并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富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娱乐性,使得观众更愿意接收传播信息。其二,近几年来许多主流媒体节目制作的方向都尝试与国风相结合,如山西卫士与广东卫视联合打造的民乐真人秀节目《国乐大典》,推动了民乐作品的创新发展。节目内容多样化,结合大量中国元素,并采用大量的中国传统题材,用室内乐的形式有效结合中西方器乐,在改编的基础上运用非遗民族文化,将中国民乐的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综艺节目,可以进一步促使民族音乐不断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对国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三,在现如今的流行乐中,不难发现,国风似乎成为一种新的主流,它更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相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打破国际界限,将中华音乐推向全球。不难发现,内地不少歌手或组合都转向国风的定位,作品的伴奏多为民乐演奏,歌词与古诗词相结合,甚至为了作品效果,专门学习戏曲的发音、腔调,大显传统魅力。而歌手自带的庞大的受众群体,可对民族文化进行二次传播。除此之外,在当今的短视频软件中,也有不少民族音乐人的传播身影,无论是器乐或戏曲的课程教学,还是对于乐曲的改编,都能在平台看到相关的视频或直播。此类软件受众广泛,涉及各个年龄层、阶层,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播有着极大的便捷性、及时性以及交互性,用户之间可随时进行探讨、交流[5]。

四、新媒体对民族音乐传播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自身对于传播就有着很显著的优势,传播信息更加准确、迅速,覆盖的范围也更广泛,只要有信号,就能通过多媒体来进行信息传播,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而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本身是有限的,在形式上,民乐应该打破以民族器乐为载体的传承方式,充分利用所有现代创新技术成果,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新潮流,适应当今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不难发现,在当代信息传播平台中,内容多为流行乐,很少看到民族音乐的身影,这可看出,在新媒体的充分利用上,民族音乐大不如流行乐的影响力,这确实在初始阶段给予民族文化一定的影响。其次,新媒体无疑会为民族传播带来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若能利用媒体多元化的特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也许这种融入了民族风格与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会在流行热浪中脱颖而出,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处在当今的娱乐性比较强的社会,民乐需要大力研究改造现仍保存的民族器乐与即将消失的民间戏曲、舞蹈,不应受到文化本身的限制而故步自封,促进它们本身电子化,赋予它们一定的娱乐性,从而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利用新媒体技术向公众推广民族音乐,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民族文化并传承下去。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注意把握民乐与新事物之间的融合度,适当的通俗并不意味着丢弃文化本身,在改革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因潮流驱使使民族音乐流于庸俗,中华民族音乐要想借助新形态顺水推舟发扬光大,必要摸索出一条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改革之路。

五、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的传播策略

(一)对传播内容进行准确定位

为了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性、交互性、便捷性的这种变化,需要重新定位民族音乐传播的内容。先运用新媒体所具有的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功能,对用户进行更细致化的分析,如他们的兴趣偏好、消费能力、专业领域等;另外,要注意民族音乐用户的音乐文化素养、心理需求和个人习惯等,收集更加全面的个人信息后,根据信息更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推送或制定更匹配于他们需求的音乐传播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用户兴趣黏度,提升用户对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从而更有效地传播民族音乐[6]。

(二)对传播内容进行大胆创新

当代互联网内容应有尽有,新媒体的形式也更多样化,在众多新事物的涌入过程中,传统文化被流行元素所挤压是常态,要想重新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机会,重获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必定要在保存其优良特质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大胆的革新。积极呼应当代热点,结合青年人最喜爱的流行元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最为活跃的受众群体,因此需要从年轻人的喜好着手,再通过他们的力量扩大传播范围。如最常见的影视、作曲领域,以及短视频平台,甚至是网络游戏的背景音乐,都可以加入民乐元素,大胆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碰撞,进一步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之,要尽可能通過更现代化的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传播给大众。

(三)利用媒体打造民族音乐品牌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自创品牌的民乐账号,如自得琴社、太音琴社等,因演奏视频制作精美而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形式大多为室内乐,乐曲以自创或改编当下影视剧配乐及流行曲为主,妆造还原了我国古代宫中服饰,栩栩如生。此类音乐账号已成为独立的音乐品牌,在海外社交网站上也获粉无数,面向全球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有韵味,这无疑对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提升民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是关键的一步,可以通过所有可利用的媒介进行科普与宣传,打造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品牌进行巡演、商演,配合网络的媒体营销,增加民族音乐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度[7]。

(四)推动民族音乐传播产业的发展

要想让民族音乐面向更广的社会群体,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民族音乐都是以兴趣爱好为主在进行小范围的传播,民族音乐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就导致许多民间传统艺人为了糊口不得不放弃音乐事业从而寻找新的生存出路,使民族音乐的传承不得不中断。大环境下的民族音乐本就处在劣势,在市场经济中民族文化一直缺乏商业包装与宣传,社会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不充足,所以导致其商业价值逐渐下滑,这需要具有相同特质的民族音乐形式通过规划、融合、传播、创新发展等途径,经过一定的市场分析、营销手段和宣传策略,共同打造一个有市场需求,受众广泛的产业链,有利于提升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8]。

六、结束语

新媒体背景下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面了解当代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当下需充分利用新媒体价值资源,开创更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可能性。在西式化的音乐教育体制下,民乐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改革之路势必是坚定不移的,与传播现状相结合,对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积极推进新媒体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有效应用,加强民族音乐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争取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有崭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伯瑜.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J].音乐研究,2005(04):12-20.

[2]杨丽霞.基于新媒体的民族音乐传播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19):244-245.

[3]刘扬.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评《新媒体音乐传播——理论与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1(10):117.

[4]杨璐一.论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的传播[J].当代音乐,2021(05):68-70.

[5]王飞.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5(11):98.

[6]何敏.新媒体视野下民族音乐研究[J].中国报业,2015(20):91-92.

[7]金刚.民族音乐在新媒体视域中的应用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23):42-43.

[8]高松.基于“非遗”视角的民族音乐传承推广策略探析[J].艺术百家,2020,36(06):127-131.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民族音乐新媒体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