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策略
2023-06-26陈金花
陈金花
【摘要】古村落文化具有地域性、历史性的特征,在语文教育中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对于打造本土特色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古村落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历史故事、图文资料、建筑遗址等多元文化资源的运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使学生自觉成为古村落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为古村落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 小学语文 利用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永安市2021年立项课题《古村落文化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立项编号:YAKT2021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076-03
一、展现古村落文化素材,充分构建趣味导学环节
(一)结合历史故事,积极创设故事情境
历史故事记载了一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是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故事在文体上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喜好,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形成深入的了解。历史故事经过了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与不断加工,变得颇具奇幻色彩,情节富有吸引力,语文教师可结合本地的历史故事,整合相关的图文材料,创设出生动的故事情境,在导学环节用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与内容。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时,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雨来聪明勇敢地应对日军,为八路军送信的故事。在本课的导学环节,教师可为学生讲述故事《大岚山下的女交通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余成姬的人生经历。1921年6月,余成姬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多次被转卖做童养媳,1930年,她积极投身革命,带领妇女姐妹为红军做衣服、送粮食。1934年,她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女战士,参与了温坊战役、松毛岭战役等,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余成姬的人生经历进行简要梳理,使他们感受这位抗日女英雄身上的宝贵精神品质。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比较余成姬和雨来人物形象的异同,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两个故事均关于抗日英雄,《小英雄雨来》是作家管桦创作的故事,而《大岚山下的女交通员》则是真人真事,并且故事的主人公就出生在学生熟悉的地方,将其放在导学环节,不仅有与原文对照阅读的价值,也能够带给学生比较真实、深切的内心感触。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展现生活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习惯了观看动态、多彩的画面,相比之下,“干巴巴”的文字就显得有些乏味。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生动直观的情境,带给小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文學本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很多时候难以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生活场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与构建,有效地展现出直观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主题与内容,使导学环节更具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的时候,课文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朴实、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在本课的导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福建永安西洋福庄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乡下的风貌,有古朴的建筑、蜿蜒的小路以及各种绿植等,房屋、植物、山丘自然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很难感受得到。在播放照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从照片中感到乡下人家的生活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生活的美好,产生浓浓的向往之情,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积极融合古村落文化,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导入文字素材,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也是记录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正确识读课本中的字词,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读和听的基础上,多思考、多表达,将所学的文字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仅靠课本内容是不够的,教师要适当地导入一些课外的文字素材,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字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加工,以此来逐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时,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作者的家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导入一篇文字素材:“会清堡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结构为长方形,全部用粘土垒成,墙基用石块砌成,厚达5米,墙高8米余,巍伟壮观……”并提出问题:“这篇材料出自詹有星的《百年沧桑“会清堡”》,与《海滨小城》同样都是写景的文章,两者在写作手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呢?”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举手作答,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表达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海滨小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家乡浓浓的喜爱之情,而《百年沧桑“会清堡”》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力求准确、清晰地描绘会清堡的外貌与结构,作者没有刻意融入自己的情感,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描述。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哪种表达风格更好?为什么?”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语言描述与概括的能力。
(二)引入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品质
古村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传统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文化自信心,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例如在教学《妈妈睡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引入《孝敬父母歌》,在课堂上播放原声音频,配上母亲与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温馨画面,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唤醒学生内心对母亲的爱,使他们形成深刻的内心感受。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详细解读,“母身心血化成乳”“吾儿啼哭娘无眠”体现了母亲养育孩子的不易。教师可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并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为父母洗一次脚、用零用钱买一件小礼物等,引导学生将“孝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妈妈睡了》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
(三)开展欣赏环节,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古村落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可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欣赏与品味,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实现古村落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在教学《日月潭》的时候,文章描绘了日月潭秀丽的风光,带给了读者美的享受,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展示出福建永安耸翠山庄的相关照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这一古建筑的风貌,并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词汇来描绘耸翠山庄,如“古朴”“沧桑”等。同时,教师可提供一些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耸翠山庄建成与发展的历史,深入体会耸翠山庄的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动手绘画,用自己的心和手画出耸翠山庄曾经美丽的模样,并将学生的画作在班级中、学校中进行展示,展现出学生的审美创造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和古村落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古村落文化资源,构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一)引入历史知识,落实学科融合理念
古村落文化之所以弥足珍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更是由于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古村落文化中的遗址、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古村落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历史真实的面貌。在开发和运用古村落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引入,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学科融合的理念,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挖掘与引用,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的历史阶段,感受古村落文化跨越时代的魅力。例如在教学《黄继光》一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被黄继光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精神所感动,这时候,教师可进行语言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也曾是抗击敌军的重要阵地呢!”接着,播放关于会清堡的照片,详细地为学生讲解会清堡的作用,如炮窗可以进行通风、瞭望和射击,内部的水井、粮仓、厨房确保了战士的日常饮食等。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几个其他永安现存的土堡,如安贞堡、安良堡等,讲解这些土堡建设的时代背景,以及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革命年代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开展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研学旅行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育人价值。从古村落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有助于打破课堂的束缚,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多元、立体的环境中感受古村落文化,形成真实的感受,这一点是观看照片或视频所难以达到的。同时,研学旅行在形式上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活跃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以上述《黄继光》一课为例,红色历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的小学生出生在和平安定的年代,很难想象到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艰难。对此,教师可组织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会清堡,让学生观看这一古建筑的真实样貌,感受历史在会清堡上留下的痕迹。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详细地了解会清堡的建筑技术、防御功能以及雕刻手法等,学生可以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书写下来,还可以进行拍照或画图,生成多样化的学习资料。回到学校后,教师可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描述在研学旅行中的收获和感想。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换阅读,互相评价,并选择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内,从而对学生形成激励的作用,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增强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乡土地理,辅助调查类作业布置
古村落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能够开发和运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通过布置调查类作业的方式,设计拓展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到附近的乡村地区进行走访调查,让学生成为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和挖掘者,通过全体学生的努力,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中的古村落文化资源,使学生对附近的乡土地理环境形成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提升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传承家乡文化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课后,教师可布置一项作业:“介绍我的家乡”,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写一篇文章来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不能虚假捏造或者摘抄网上的资料,而是要在真实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搜集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组员将各自搜集的信息整合起来,为作文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在写作文的时候,学生还可以插入一些拍摄的照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家乡的物产丰富,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古村落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培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古村落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本地的古村落文化,将其自然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去,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古村落文化,培养学生对古村落文化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古村落文化传承的载体,使语文教育与古村落文化相辅相成,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壮.古村落文化与红色精神的重叠[N].汕尾日报,2022-08-14(001).
[2]姜宇泞,潘明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2(6):18-20.
[3]张月仙.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4):4-6.
[4]钱雪娟.融入生活,回归本真——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8):99-100.
[5]朱广轶.福建永安会清堡及其修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