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索

2023-06-26曲森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全面发展实施策略

曲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更好的融合。但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目前,在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文章立足家校共育视角,通过阐述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分析了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  小学劳动教育  全面发展  问题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010-03

家校共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全面发展的助力器,家校融合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教育形式看,家校合作下开展劳动教育,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仅停留于表面、打卡式家校互动问题较为明显。如何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相互协同对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帮助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是当前家校共育视野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对此,文章立足家校共育视角,提出小学生劳动教育优化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师、家长进行小学生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健康有序开展。

一、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参与劳动,可以充分了解、感知他人劳动付出,体会其中的艰辛,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形成坚强、勇敢、努力的良好品格,团结合作的精神。其次,通过劳动教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因为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身心共同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发展[1]。再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正确意识到劳动创造了美,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与能力,从中创造物质财富,获得精神满足。

(二)帮助学生向“社会人”跨越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提高谈判、沟通能力,帮助其在劳动过程中感受人际交往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艰辛与磨难,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劳动中的辛苦、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学会战胜困难,克服身体的痛苦,增强学生的韧性、忍耐力、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从“生物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存问题

(一)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家长并未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多数都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对孩子劳动行为的培养,这种片面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需求较大,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但多数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认识匮乏,更多是关注劳动本身,并未注意到其中的教育价值,抑制了劳动功能发挥。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存在过高期望,但实际上担任劳动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工作任务各不相同,很难专注劳动教育。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的课程,也不具备专职教师,以致于在教育过程中与家长期望存在较大落差,降低了劳动教育成效。

(二)劳动教育课程仅停留于表面

在家校合作共育过程中,应当是家长、学校双方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通过良好的家校共育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也可以助力教师工作顺利开展,丰富家长教育阅历,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当前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较多问题,停留于表层,比如传统的清洁、打扫教室;简单地融入到生命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中;还会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学习雷锋周等与劳动相关的节日。虽然形式多样,但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学生缺少系统化、完整性的劳动教育知识,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支持,降低了实践效果。

(三)打卡式家校互动问题严重

通过了解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情况,不难发现,在劳动教育中,很多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方式非常单一,活动组织方面也大同小异,区别不大,比如,家长会、家长讲座、校园开放等活动[2]。家长的参与如同打卡一般,走形式,完成既定任务,并未真正参与到家校合作中,这种情况直接降低了家校共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成效。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明确双方教育职责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二者相互交流、沟通,确立共同目标,并承担协同教育责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促使家长明确自身关键责任,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助力学生劳动教育顺利实施。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网上培训等方面,多层面引导家长,向其讲解一些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也及时向家长展示家校共育后,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好地鼓励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关系,借此增强家长责任意识,提高协同共育能力。此外,教师也要正确认识到家校沟通、协作、共育过程中,学校发挥的指导、引导、组织作用。学校应当明确自身责任,帮助家庭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而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共育意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困难,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发挥家庭资源、家长集体智慧的作用。同家长建立有效沟通,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起劳动教育任务。

(二)搭建教学合作平台

在家校共育中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共育效果。首先,学校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新媒体等方式,搭建学校自有网络平台,为家校劳动教育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借助平台与家长、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形成协同,增进各项内容沟通,一同觀察、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劳动表现,帮助教师、家长及时找出问题,共同协商制定有效的对策。其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公开学校的工作、活动、相关通知、课程开展、教师队伍等情况,供家长随时浏览,掌握更多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学校各项信息。学校可以在网站上专设互动区,家长可以在平台中留言,及时表达意见、疑惑,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针对性解决,通过这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提高共育效果,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3]。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就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信息互通,帮助家长随时掌握学生在校情况,通过此种方式在劳动教育中提升父母和教师共育层次。

(三)拓宽劳动教育路径

1.深入探究共育课程

随着劳动教育工作不断推进,各个小学学校一时间很难保证劳动教师资源充足性,并且短时间内也无法通过人才培养等方式解决。对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同老师一起参与到劳动教育共育课程探索中,建立符合双方需求的共育劳动课程。在共育课程建设中,学校应当选择一些具备良好劳动素质的家长,让其进入学校同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这种方式,集思广益,构建出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劳动共育课程开发过程中,除了人力资源之外,还需要充足的物力支持,所以,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参与其中,给予科学指导,同时做好教育经费保障工作,确保劳动教育共育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广大家长,开展大讲堂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向学生讲述一些亲身经历,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敏感度,有效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借助家长的劳动付出经历教育学生,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

2.加强建设劳动基地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身体的锻炼,也需要思想层面的锻炼,对此,加强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当加强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可以与家长一同思考、参与,集思广益探索更加多样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方式。比如,一些学校具备条件,可以保障学生劳动安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楼楼顶空地,搭建出“空中劳动教育基地”,利用此区域组织学生进行种植类劳动,通过亲身种植的方式,讓学生深入感受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同孩子一同体验种植,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家长增进对家校协同共育劳动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这就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合理选择构建出具有特色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比如,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本地资源融合,借此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在提高劳动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增进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提升学生传播家乡文化的责任感[4]。例如,在北方,人们多种植一些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作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农村,实地参观农民种植过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除草、浇水等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其中,为学生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带领学生感受种子发芽—生长—结果—果实成熟的过程,获得全新的劳动体验。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性,获得全新的劳动体验。

3.创建丰富的实践活动

家校共育模式下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中。第一,学校可以组织劳动比赛,以亲子家务劳动方式,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比赛,评选出最美家庭,借此提高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充分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劳动节”等传统节日,或者设计专题文化劳动活动。比如,在雷锋月组织学生参与“小雷锋爱心义卖”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心;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同学生一同包粽子,感受劳动的乐趣,借此方式提高学生劳动成就感,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价值,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在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等节日时,教师可以制定不同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磨炼出坚韧的劳动品质,感受劳动的意义,让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第三,学校应当积极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劳动活动中,比如烹饪、园艺等社团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与教师一同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导,借助课后延时服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到实实在在的劳动教育。

(四)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中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出教学实践的价值,助力教师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工作。分析劳动教育评价可知,这属于一种不断生成的动态评估,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到劳动教育本质与内涵,同时明确培养目标,方能保证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首先,学校应当发挥教育主阵地优势,构建出明确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在教师考评体系中,纳入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同时也要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融入劳动教育[5]。在此基础上,需要确定好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全面把控好劳动教育框架,保证劳动教育评价有效实施。其次,评价的主体应当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组成,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结构,保证进行客观性评价。最后,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评价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充分融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假如你从事了家人的职业”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先自行实践,描述出自我体验,而后由家长进行评价,最后展现给学校老师、同学。通过这种职业劳动体验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劳动能力,在评价中可以逐步改善、提升自我,这对强化学生劳动认知,提高劳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家校共育下,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充足支持。在家校共育协作过程中,小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在参与劳动活动过程中,能够与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增进劳动体验感,获得劳动新知。

参考文献:

[1]蒙亮.“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13):27-28.

[2]赵菊花.家校协同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7):29-31.

[3]邝卫华.试论小学劳动教育有效策略——以新城小学“国医百草养健”课程建设为例[J].新教育,2021(26):17-18.

[4]程婷婷,马艳春.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21(14):163-164+98.

[5]唐红.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J].现代教学,2021(8):77-80.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全面发展实施策略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