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批评中的新思考

2023-06-25赵季淳丁峰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赵季淳 丁峰

摘要:设计批评又被称为设计评论,其与设计史、设计实践共同构成了设计学的学科体系。从历史发展来看,设计批评是随设计的产生而出现的,设计的繁荣离不开设计批评的活跃。文章对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内容包含设计批评的理论形态、当代特性、意义及实践发展等。比较设计批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层级产生的影响,可以发掘设计批评的当代规律和特征。设计批评引导设计反思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批评、梳理和比较不同阶段、不同趋向、不同类别的设计现象或设计作品,可以揭示历史长河中,艺术发展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对于把握设计批评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构建更完善的设计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当下设计批评的声音逐渐式微,公平公正的设计批评稀缺。鉴于此,需要明确设计批评的价值及目的,以便在查漏补缺中不断完善设计与设计理念,设计批评也绝不只是批判。文章从现代设计批评的角度出发,目的在于揭示现代设计批评的本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完善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促进设计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设计批评;意识形态;再创造性;设计批评教育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0 引言

设计批评也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贯穿设计实践的各个环节。从灵感构思到生产创作,再到设计产品的消费使用,设计批评涉及设计程序的每个步骤。设计批评是针对艺术设计现象、设计思潮、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阐释的评论,通过批评,回顾、反思、总结设计历史,找到不足,从而促进设计产品进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要求。

1 设计批评是先锋的设计意识形态

设计批评是一种创造性的意识形态,适时的、准确的、客观的批评能将社会中的设计现象、设计作品和设计思想导向正确的发展轨道[1]。通过批评,对设计历史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剖析设计作品蕴含的设计思想,发现不足之处,能推进设计意识革新,进而促进设计进步。以设计批评为先锋的设计意识革命正在展开。

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现代设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为明显,而中国史论研究和设计批评更是滞后。这并不是因为传统工艺技法存在差距,而是设计思想悬殊。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具备全产业链(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在世界设计制造业体系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在现代设计和生产制造中面临的设计问题复杂多变、十分棘手[2]。设计思想原野的贫瘠和普罗大众审美趋向的时空不平衡性,致使在这块土地上爆发的设计问题异常复杂。中国在近代取得的发展成果世界有目共睹,但要成为掌握设计之道的国度,首先要学会从“由技入道”变为“由理入道”。设计意识的进步一定是优于设计创造的,并且大幅领先。设计批评则要做设计意识中的先锋派。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设计界充斥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声音,内容十分庞杂,包括精神和思想变革。二战后,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建设目标发生了变化,有识之士发现现代主义设计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呈现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的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受到了质疑和批评。设计批评的超前意识的介入加速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裂变,后现代主义和其他设计思想得到了发展机会,进而引领社会和设计朝新的方向前进。在现代主义设计独领风骚的那些年,设计界仍然充斥着不同的看法和思想,设计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设计思想的繁荣和多元。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波普主义等思潮,在揚其长之后,都不可能变成永恒的思想或教条,设计批评正是停滞不前的设计意识的抗击者。

从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蓬勃汹涌的设计思想,其兴衰变幻的背后是设计意识的进步和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变革最敏感的是那些具备先锋思想的年轻人,在设计的历史长河中亦是如此。有识之士勇敢地拿起了批判的武器,用先锋的设计意识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针对设计意识思想的革命[3]。任何设计思想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设计批评旨在加速某些落后的设计思想的衰退,进而推动设计意识革新。

2 现代社会需要公正的设计批评

当下,设计师门槛逐步降低,设计师水平参差不齐,普罗大众对其追随推崇,将设计师捧上神坛。高校也在扩招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教育规模庞大。而大家面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或设计思想,却都是空口赞美。在现代社会,很难听到任何批评的声音。设计批评界几乎一股脑地倒向赞美,少有批评之意味。

设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反复雕琢,推翻现有的成果,重新调整和规划,才能产生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4]。不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还是平面设计,在功能和审美层面,一定还有未尽之意,没有一步到位的完美设计。设计是一个重复的否定再创造,然后不断趋向完美的过程,这是设计的局限性。而设计批评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敲打雕琢,为设计发展提供动力的工具。当下设计界的批评之声已变为互相吹捧和赞美,设计想在如此环境下实现创新发展实属艰难,社会需要公正的、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批评。

1949年,美国政府发起“住房运动”,由联邦政府提供经费支持贫民窟的居住环境改造工程。1954年,美国日裔设计师雅马萨奇接手圣路易斯市政府部门“Pruit-Igoe”住房工程项目的委托,为2800多名低收入者设计住宅,其崇尚现代主义设计巨匠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主张,建筑规划工整,否定装饰,九层楼高的住宅显得冷漠至极。为了保证居住者不会失去交流和社交空间,其设计多层楼共用一部电梯,以便提高居住者上下楼相遇的概率,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此具有启发性的设计,在施工完成时,评论一边倒向了赞美和褒奖,备受好评。然而随着低收入群体的入住,设计的非人性化问题暴露无遗,上下楼不方便,楼道里扔满了垃圾,甚至有人在楼道里随地大小便。房屋逐渐开始空置,犯罪横生。这里只有人人自危的狭窄胡同,或冷漠宽广的马路。在这个九层楼高的住宅建成的近20年时间里,入住率不到30%,并成为人间地狱般的犯罪场所。在花费大量资金整治无效后,市政府决定于1972年将其炸毁,昔日广受好评的设计烟消云散。设计实践证明,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必定要经历公正、严谨、客观的设计批评,才能大步向前,在产出之际一边倒地赞美,而没有公正的批评对其进行鞭策,会导致未来走向堪忧。

3 设计批评中蕴含的再创造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其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前进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是因为人类在学会了创造的同时,也学会了批评。在设计学中,设计批评并不重视展示个人喜好,而是需要突出学术立场。正如清华美院张夫也教授在2021年接受《服装设计师》杂志专访时所言:“批评与创造是硬币的两面,彼此是相辅相成的。”批评不是谩骂,而是否定和再创造[5]。如果没有设计批评对人类的创造进行反思与梳理,那社会将停滞不前。设计批评的出现为社会发展和前行找准了航标,因此可以发现设计批评中亦蕴含再创造性。

伟大的艺术作品呼唤设计批评,设计创作与设计批评总是并肩前行的。设计批评倡导把握好设计方向。设计是人为了自身需求进行的产品创造,设计批评则是梳理和整合创造的产品,进行设计产品的再创造。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批评为其指明再创造的方向,以使其展现更多的艺术哲学价值和社会作用,并得以传承下去。特别是设计师,更需要普罗大众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来适时引导[6],从而明白自身的不足,进行优化调整。在不断批评的过程中,批评也在进行再创造,创造出与一开始产出形式不相同的新的形式,抑或增添新的功能。其再创造性体现了设计批评蕴含的不断否定再否定,继而推陈出新的哲学思想。

很难想象,社会中只存在一种声音有多么恐怖,同样在设计学中,设计的潮流与审美往单极的方向发展是万不可取的。作为设计师,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能够引导普罗大众的审美喜好和消费习惯。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获取信息,并各抒己见。通过社会反应,达到批评设计产物和设计师的效果,对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和再创造起到促进作用。设计批评侧重于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设计现象或设计产品,及时指正和引导设计师再创造的方向,促进设计思想活动的繁荣。设计批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研究者正在开垦一块处女地。正如王尔德所说:“批评是创作中的创作,批评意味着创造性,恰恰是批评创造出了新的形式。”[7]

4 设计批评是价值的体现

批评即评论,是一种评价行为,更是一种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批评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的是一种以反省经验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活动。”[8]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曾在其著作中说:“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批评家,许多伟大的艺术就会被时代埋没。”当一个设计师、设计产品或设计思潮受到学界关注,进而成为设计批评的对象,实则是学界看到了其具备批评的价值。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说明其设计活动是值得批评与论述的,是值得进行科学严谨的学术批评的。换句话说,作为一名设计师,当自己的作品或者设计活动受到公众或有识之士的批评时,应当意识到,被设计界关注,得到针对作品的批评,并不是一件坏事。忠言逆耳利于行,任何设计都需要批评才能成长,这也是设计批评得以成立的前提[9]。一件不值得批评的产品,学界自然不会过多关注,从本质上来说其没有太大的价值可言,因此设计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批评客体的价值。

此外,设计批评具有一定的哲学意蕴。设计学界的批评家们对批评客体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和批评,能触及艺术作品内涵的每一个维度。学界的有识之士能够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更精准地把握设计活动所表现的概念、思潮、生活、社会关系等艺术哲学问题,并且能够把这些藏于设计作品和艺术活动形式之中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价值从中剥离。批评客体深层次的价值浮现需要设计批评来抽丝剥茧。

设计美学思想的繁荣离不开设计批评。在历史进程中,设计批评一直扮演着分析、阐释、评价设计作品美学价值和设计理念的角色。阐释和评价艺术创作的价值趋向、形式和功能,探寻当代审美的本质和审美意识。设计批评体现着设计美学思潮的变革,是印证当代主流设计思潮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精神形态。在艺术设计活动及其产品中,设计批评蕴含的时代精神构成艺术审美价值的根本要素。伟大的艺术作品,通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想展示自身价值,而设计批评是一把能够打开艺术作品时代精神内涵与精神实质库藏的钥匙。

5 结语

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思潮的涌动加剧了对设计批评的依赖,使设计批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设计批评是一艘正在驶向设计繁荣彼岸的渡船,船头的探照灯为设计及设计思想的发展指引前进方向,桅杆上的风帆化作艺术设计思潮革新的动力,船身则代表着设计思想历经社会这颗试金石的磨砺。现代设计从设计学界批评家们对设计作品和思想的批评中获得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相信未来现代设计批评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锐.当代设计批评的新思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5-71.

[2] 徐恺.从实践到书写: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发展与可能[J].工业工程设计,2020(4):59-64.

[3] 詹煌.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设计批评对设计本体论的影响[C]//第七届国际艺术、设计与当代教育大会论文集.巴黎:亚特兰蒂斯出版社,2021:37.

[4] 帖鑫.对当下设计批评的反思[J].艺术品鉴,2016(1):48.

[5] 陈晨,马庆.化批评为动力:张夫也谈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J].服装设计师,2021(10):58-61.

[6] 易祖强.当代设计批评与批评性设计[J].世界美术,2018(2):83-88.

[7] 金雅庆,兰天.浅析設计中批评意识的形式与发展[J].设计,2014(11):159-160.

[8] 祝帅.关于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思考[J].服装设计师,2021(Z1):112-117.

[9] 袁义华.论设计批评的特征与过程[J].文化月刊,2021(11):176-177.

作者简介:赵季淳(200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丁峰(1966—),男,江苏高邮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装饰。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