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研究

2023-06-25张诗超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英语新闻翻译策略跨文化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不断深入,新闻媒体成为中外信息与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渠道,它使国际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英语新闻翻译以其特有的方式有效、快速地将全世界的信息在国内迅速传播。21世纪初,我国新闻翻译进入了繁盛时期。近30年来,人民群众对国外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工作者逐步以新闻翻译作为重心。囿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地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未得到充分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当务之急是培养新闻翻译界的高端人才,使国际新闻与信息得以在我国准确、迅速地传播。因此,英语新闻翻译必须充分结合跨文化语境,才能有效保障翻译效率与准确率,达到促进中外信息与文化交流的目的。由于英语新闻具有特殊性,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决定了新闻的传播质量。文章立足于中国新闻翻译现状,在跨文化语境下重点探究英语新闻翻译状况,并通过实际新闻案例深度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旨在发掘英语新闻翻译优势,同时充分展现新闻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找寻跨文化语境与英语新闻翻译的平衡点,并为新闻译者提出有效建议,为英语新闻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新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1 跨文化语境概述

语言的形成与文化息息相关,而文化的有效传播依靠的是对语境的理解。在跨文化语境下,新闻翻译体现了特定国家的文化翻译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途径与价值追求,具体体现在面对英语新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鸿沟时,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平等交流,不扭曲解读外国文化[1]。

中国曾因陷于闭关锁国的落后境地被世界边缘化,如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拓展,因此英语新闻翻译承担着让中国了解世界并走向世界的使命。

2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新闻翻译的特点

英语新闻涉及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及其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多维度报道,从本质上而言,新闻翻译是有效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2]。

从新闻特点来看,中国媒体注重新闻格式的正式性以及内容的全面性,而外国媒体则善于引述大量的人物采访来凸显新闻事件,并用黑体或全字母大写来凸显相关新闻事件的关键词,对格式的要求并不严格。要想实现二者的良好转化,需要译者及时探究和考量现有译文的语言特点。

2.1 包容性强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同时形成形态各异的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出文化的多样性。但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尊重彼此的文化成果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英语新闻翻译取决于跨文化语境,所体现的是对外国文化的正确解读,在力求表述契合事实的基础上,将文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3]。译者作为语言交际的参与者,通过取精去糟、扬长避短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文化环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同时被接受。总体而言,包容性是贯穿英语新闻翻译过程的核心要点之一。

2.2 语言更富汉语韵味

單纯为了翻译而翻译,译文将处于文句艰涩的处境。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即便英语新闻中某些语句较为浅显,也要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补充新闻内容,完善译文,提高读者的接受度,最大限度体现汉语译本的价值。

2.2.1 成语的应用

例:This comes at a time of rising food prices, which are also pinching lower-income households.——Axios

译文:同时食品价格也在上涨,这使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中国日报网

作为汉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本身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所蕴涵的意义往往能对句意的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4]。成语的巧妙运用在英语新闻翻译中同样屡见不鲜,译者善于依托语境,将阐释困难的短语或句子译为生动且韵味十足的成语。如例1的“pinching”一词本意为“定价、比较价格(购买前)”,译文将其译为“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恰好符合句意,既跳出原文形式的限制,又避免出现烦琐以及解释过度的情况。

2.2.2 标题

新闻标题是每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英语新闻标题经常使用简洁易懂、精炼生动的措辞,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可读性。比如路透社一则新闻的标题“US household wealth drops for first time in 2 year”,将其译为“美国家庭财富两年来首次缩水”,其中“drops”的中文翻译为汉语惯用的“缩水”而非“减少”,在语言结构上确保了目标语与源语言的一致性,体现译者对目标语文化的充分考虑[5]。

基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形式和价值观各不相同,我国在译文的语言文字处理方面主要体现出综合性、包容性和文学性的特点[6]。英语新闻的中文译文更注重词语的锤炼和汉语韵味的考究,以此反映出跨文化语境下新闻的原貌。

3 跨文化语境下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

3.1 语义翻译

例:Putting cash in the hands of mothers can help shape the brains of their babies, according to a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Science Alert

译文: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手里有钱有助于宝宝大脑的发育。——中国日报网

在进行英语新闻翻译时,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双方的文化语境大致相同,因此为准确展示出原文的面貌,采用语义翻译的例子较为普遍。语义翻译主张形式和内容忠于原文,不调整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上文中,对于“Putting cash in the hands of mothers”,译者除了调整必要的语序以适应中文的表达习惯外,将其直译为“母亲手里有钱”,表明源语和译语之间存在文化一致的意象。新闻向来不是面向知识分子的文化资本,而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精神传递,当两种不同语言的语境基本相同时,使用语义翻译可以促进国内读者对英语新闻的理解,并且让多数读者能够了解到部分英语流行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文本背后的风格和思想。

3.2 交际翻译

跨文化语境下,由于译者翻译时并不是完全了解原文蕴含的文化,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的交际功能[7]。许多英文新闻报道如果选择直接翻译,句子将变得生硬晦涩,从而造成普通读者出现阅读障碍的局面。新文化环境中,交际翻译基于原文的时代特色,通过保留新闻词句原本的意义,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创新译文,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句呈现出新闻内容的整体风貌,突破文化因素的限制,从而达到促进英语新闻信息传播与文化交际的目的。比如BBC的一则新闻报道,“Social media reaction to the decision was mixed”,译为“社交媒体对这一决定褒贬不一(人民网)”,其中“mix”一词用“褒贬不一”来替换原本可以简单直译的“混合”。

3.3 增译法

例: Sexy trash cans? This Swedish city is taking a risqué approach to garbage.——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译文:太会玩!这个北欧城市用性感女声吸引人投放垃圾。——人民网

中国读者对于外国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名词等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同时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可能是多重的。欲使新闻信息的呈现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译者往往会重组句子或者针对个别词句扩展翻译。上文中的“risqué”一词,本意为“粗俗、有伤风化的”,但明显本篇报道并没有涉及对此类行为的谴责,贸然直译必定会造成误解。因此在进行英语新闻翻译时,考虑到英语词语较为简洁易懂的特点,汉语翻译中要多增用修饰词使内容更加完整与准确。

3.4 归化和异化翻译

归化和异化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用于解决因文化排斥影响翻译行文流畅问题的两种翻译策略[8]。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归化和异化翻译,可以简单解释为两种不同方向的思想文化移植方法。归化法需要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和所处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出发,在移植转化过程中,有效突出本国文化的特征性优势,展现本国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而异化法表面上致力于保留源语言的基本框架和态度,实际最大限度拓宽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渠道,使目标语读者能从英语新闻传递的内容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并在翻译时借用外国的源语文化弥补自身的文化缺憾,以达到在无意识状态下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A Tokyo clothing maker has teamed up with veterinarians to create a wearable fan for pets, hoping to attract the anxious owners of dogs -or cats-that can't shed their fur coats in Japan's blistering summer weather.——路透社

译文:东京一家制衣企业与兽医合作,为宠物设计了一款可穿戴风扇,希望能吸引那些在炎炎夏日担心自己的“毛孩子”太热的狗/猫主人们。——人民网

在此例中,译者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can't shed their fur coats”直译为“无法脱去毛皮大衣的狗和猫”,而是采用归化译法,基于中国人说话的口语特点,用“毛孩子”来传达原文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本土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此一来,异化翻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目标语读者想象的空间和阅读的趣味,提升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可接受度,同时扩大了汉语的传播影响力。由此可知,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归化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将原文转化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9]。

例: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hich found that"the color line held at Harvard"despite the official collapse of slavery following the Civil War.——今日俄罗斯,福布斯新闻网

译文:报告发现,尽管美国内战后奴隶制正式瓦解,但“哈佛的肤色线”依然存在。——人民网

上例中,原文报道的完整内容涉及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其中“the color line held at Harvard”,对于熟悉源语言国家历史的读者而言,明白此短语的含义较为容易,然而对于目标读者而言,对原文含义的直接揣摩易产生误解和迷茫。因此,译文反映出译者在面对源语言文化背景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采用了异化译法,表达方式与原文相对应,并保留了异域情调,在不破坏原文含义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受众群体,使中国读者能够理解新闻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也更加表明,没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新闻翻译将寸步难行。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文章认为若要进一步增强英语新闻的对内影响力,译者在翻译和编辑方面还需要考虑以下要素。一是可读性,如译文在体现西方文化思维抽象性的同时,更要突出汉语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跨文化语境下英语新闻翻译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同时妥善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避免母语负迁移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二是创新性,当新闻信息呈现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新闻翻译也应当在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所创新,如新名词术语翻译机制的完善以及外国特色词汇的清晰表达等。

总而言之,尽管东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高度融合的阶段,对英语新闻翻译的探讨仍然离不开跨文化语境这个关键因素,二者的结合与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息息相关。我国的相关翻译人员亟须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并把握好两种语言的动态平衡,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孟晓笑.英语新闻翻译的特点及文化背景因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3):85-86.

[2] 王玉.试析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219-220.

[3] 黄勤.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7(3):23-27.

[4] 楊丽萍,张贯之.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红楼梦》霍译本中成语翻译策略研究[J].翻译研究与教学,2022(2):130-133.

[5] 肖芳芳.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标题翻译:以《经济学人》为例[J].公关世界,2022(6):50-52.

[6] 周莹.关于新闻英语翻译与跨文化意识问题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4):127-129.

[7] 郭学,熊欣.交际翻译视域下外交话语英译研究[J].翻译研究与教学,2022(1):107-112.

[8] 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上海翻译,2019(1):51-56,95.

[9] 黄荣荣.“适度”在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体现[J].文学教育,2021(7):34-35.

作者简介:张诗超(200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英语新闻翻译策略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新增新闻听力应对技巧与实践探索
浅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方法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