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汉日文学翻译研究

2023-06-25袁同苗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交际翻译苍蝇

摘要: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大多采用心理分析方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苍蝇》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时期创作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作品中蒙太奇般的场景对比明显,且作者大量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作品生动有趣。《苍蝇》对大眼苍蝇进行了拟人化描写,通过大眼苍蝇的视角观察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作品的创作手法引起了广泛讨论,对《苍蝇》这一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准确地再现作品意图,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也掀起了研究热潮。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把作者的意图放在首位,还要看重读者的阅读体验。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要考虑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的不同,选取更能表达作品意思的译文,在再现原文意思的同时,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因此,文章以横光利一的《苍蝇》为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在紐马克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角出发,对作品重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加注、置换、合译、分译等,力求更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创作,为汉日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横光利一;《苍蝇》

中图分类号:H36;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1 文本介绍

横光利一(1898—1947年),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主张在快节奏、独特表达的前提下,以理性主义为指导进行创作。在写作技巧上,受表现主义、结构主义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等流派的影响,在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时,多采用心理分析法[1],但之后的写作转向了传统主义,而《苍蝇》一书正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时期创作的作品。

《苍蝇》全文仅有3000字,短小精悍,但是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从一只大眼苍蝇的视角出发,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印象深刻,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及对比的描写手法,展现出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2]。《苍蝇》聚焦盛夏的乡村驿站,马匹在安静地吃马槽中的草,农妇慌忙赶来,年轻男女因私奔而着急赶路,小男孩在马槽前急切地与母亲交流,乡绅与贫困斗争了43年后终于发迹,马夫因为没有吃到刚出锅的馒头,还在安然等待,而最后马车坠入悬崖,只有大眼苍蝇得以存活。

整部作品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展现了自然面前人类的弱小及无能为力,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给人带来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人物心理及场景画面的对比,给人以直观的阅读体验。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作品时,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作者的意思,还要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

体验。

2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内容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构成了文本类型理论。纽马克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首次提出并区分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语义翻译强调在译入语的语境中准确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则强调给目标读者带来接近原文读者的感受。翻译对目标语言读者的影响应尽可能接近源文本对源语言读者的影响。以语义为导向的翻译注重翻译对源文本的忠实性,优先考虑源文本的内容和信息[3]。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这三类。表达型文本包括文学作品、个人信件等,它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思维过程上,核心是表情达意,重视作者的权威,忽视读者的感受;信息型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纸杂志等,这类文本的核心在于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关注的是文本的信息内容,而非其语言形式;呼唤型文本包括说明书、广告宣传册及小说等,强调读者的阅读感受[4]。同时,纽马克明确表示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语义翻译适用于表达型文本,但是这并没有说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两者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译者需要不断努力。中日语法在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无法实现完全对等,因此,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对译文进行加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5]。

译者应该采众家之所长,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作更具特色,让译文读者能获取原作信息并能像原文读者一样欣赏作品的语言及写作特色[6]。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不能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要灵活处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用词。而语义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读者的感受,因此可以直译。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苍蝇》是日本作家横光利一撰写的小说,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可归为表达型文本,而纽马克指出语义翻译适用于表达型文本,但是本篇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二次创作。因此不能只运用一种翻译方法,应交互使用两种翻译方法。

3 翻译案例分析

语义翻译强调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文的词语,留给译者的发挥空间较小。交际翻译主张以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及阅读感受为中心。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翻译实践时,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用词习惯和历史文化,采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日语为黏着语,存在大量的助词,喜欢采用较长的修饰语,而中文喜欢采用短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对文学小说而言,如果单纯采用语义翻译,无法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应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结合使用。

3.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加注

加注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再现原文语义和风格而采用的一种补偿手段,通常用来补充背景材料和词语原意等。

原文:宿場の空虚な場庭へ一人の農婦が馳けつけた。彼女はこの朝早く、街に務めている息子から危篤の電報を受けとった。それから露に湿った三里の山路(やまみち)を馳け続けた。

译文:空无一人的驿站,跑来一位农妇。她神色慌张,只因一大早收到了在镇上工作的儿子病危的电报。满是露水的山路,她走了三里才赶到驿站。(注:“里”指日里,一里相当于3.9千米左右)

原文:「ああ、馬々。」男の子は母親から手を振り切ると、厩の方へ馳けて来た。そうして二間ほど離れた場庭の中から馬を見ながら、「こりゃッ、こりゃッ。」と叫んで片足で地を打った。

译文:男孩甩开母亲的手,朝着马厩的方向跑去,在离马厩两间外的庭院中一边看着马,一边蹦着朝马喊道:“马,你过来,过来”。(注:一间约等于1.18米)

这两句话中“三里”的“里”和“二間”的“間”都是日语中特有的计量单位,笔者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虽然能够保证原文的意思,但如果对“三里”和“二間”采用直译的方式,则会使译文读者无法领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因此不能直接译为“三里”和“两间”。中文的“三里”指1.5千米,根据《日汉大辞典》的解释,日语的“三里”相当于11.7千米左右,如果直译会导致译文错误。因此,根据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笔者对译文进行加译,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避免文化差異带来的误译。

3.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置换

置换是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译入语中选择更加贴切的词进行置换,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原文:歪んだ畳の上には湯飲みが一つ転っていて、中から酒色の番茶がひとり静に流れていた。農婦はうろうろと場庭を廻ると、饅頭屋の横からまた呼んだ。「馬車はまだかの?」

译文:歪斜的榻榻米上倾倒着一只茶碗,其中如酒色般的粗茶静静地流出,农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庭院中徘徊,同时朝着包子店喊去:“还有马车吗?”

此句子中的“番茶がひとり静に流れていた”和“農婦はうろうろと場庭を廻る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茶碗倾倒后茶水慢慢流出的画面,与农妇因为儿子病危焦急地在院中踱步的画面形成对比,使文字中的场景变得鲜活起来,因此翻译需要考虑选词的恰当性。而“うろうろ”在《国语辞典》中是“走来走去和心神不安”的意思,“うろうろ”和“場庭を廻る”都能体现出农妇此时焦急的心情。汉语中有与之意思相近的熟语“热锅上的蚂蚁”,因此进行这样的转换不仅更加直观简洁,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合译

合译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将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进行表达,使译文更加简洁易懂。

原文:何ぜかといえば、この宿場の猫背の馭者は、まだその日、誰も手をつけない蒸し立ての饅頭に初手をつけるということが、それほどの潔癖から長い年月の間、独身で暮さねばならなかったという彼のその日その日の、最高の慰めとなっていたのであったから。

译文:要说为什么的话,因为马夫每天都要吃没有人碰过、新鲜出炉的包子,这可以说是他的洁癖,也是他长年独居生活中每天最大的慰藉。

此句子中,长定语和修饰成分较多,易导致理解原文存在困难。日语长难句的表达较多,所谓的长句是指字数在70字以上的句子,难句是指成分复杂或含义深刻的句子[7]。因此不能只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在准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也要达到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作。这句话解释了马夫为什么不出发,即每天吃新鲜出炉的包子对马夫来说是一种慰藉。根据日语的语法结构,这句话大的主体是“馭者”,其中“吃谁也没有经手的包子”是“长年来的洁癖”。而“独身で暮さねばならなかったという”是作定语修饰“彼”的,后面的“その日その日の、最高の慰めとなっていた”是对马夫为什么要吃刚出炉谁也没有经手的包子进行的解释。因此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先翻译马夫吃包子这个行为,用连接词“这”连接上文,把“独身で暮さねばならなかったという彼のその日その日の、最高の慰めとなっていたのであったから”合为一句话,译为“也是他长年独居生活中每天最大的慰藉”,这样更加简洁明了,也能把原文的信息直接传递给译文读者。

3.4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指导下的分译

分译是指对句子成分较长的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译为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交际翻译中采用分译的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而语义翻译则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原文:馬車は炎天の下を走り通した。そうして並木をぬけ、長く続いた小豆畑の横を通り、亜麻畑と桑畑の間を揺れつつ森の中へ割り込むと、緑色の森は、漸く溜った馬の額の汗に映って逆さまに揺らめいた。

译文:马车在烈日下前行,路过成排整齐的树林,越过一望无际的红豆林,摇摇晃晃地穿过亚麻田和桑田,驶入森林之中。绿意盎然的森林映在马儿额前的汗珠里,随之摇曳。

此句子描写马车启程之后沿途的景色。为了使原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富有层次,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笔者对原文进行了分译,把原文拆分为一个个小短句,且通过使用成语,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及感染力。马车路过“树林”“红豆林”“亚麻田和桑田”,最终驶入了森林之中,笔者在“森の中へ割り込むと”处进行断句,使场景切换,层层递进。最后一句“緑色の森は、漸く溜った馬の額の汗に映って逆さまに揺らめいた”较为冗长,不能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故笔者在“逆さまに揺らめいた”处进行断句,将其译为“随之摇曳”。

4 结语

本文以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对横光利一的《苍蝇》这一文学作品进行了汉译和分析。作品大量运用修饰手法,译者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再现原文交际效果。因此,笔者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出发,采用了加注、顺译、置换、合译、分译等方法,分析作品中的词和句子,希望此次翻译能够丰富文本类型理论,并为汉日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蔡二勤.从《苍蝇》读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派[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207-208.

[2] 于韶华.马车即社会:小议横光利一名作《苍蝇》[J].安徽文学,2014(1):63-64.

[3] 彼得·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9-161.

[4] 李玉英,邱晴.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12):176-179.

[5] 庄前.交际翻译视角下小说《先生的园丁》(节选)中人物语言的汉译[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 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1-2.

[7] 向琳.交际翻译策略指导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D].南京:南京大学,2020.

作者简介:袁同苗(1997—),女,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猜你喜欢

交际翻译苍蝇
公示语翻译探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
打自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