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言语行为意义理论指导下的交际翻译

2016-06-25谢寒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交际翻译跨文化交际

谢寒星

摘 要 英国语言学家简·奥斯丁的语言行为意义理论对交际英语的翻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理解源语言的言内、言外及言后行为,尽量使译文在这三方面与原文保持语用等效性。语用意义是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由于涉及到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翻译的难点。译者一定要努力把这种言外之意传递给读者,如此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 言语行为意义理论 交际翻译 语用意义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1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简·奥斯丁(J.L.Austin199-1960),二战后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中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意义理论,认为“说话即行为”,即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的,也可以用来完成某种行为。该理论首次把人的语言和行为明确联系在一起,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后经美国语言学家约翰·舍尔(John.R.Searl)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严密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意义可分为三个层面:

(1)表述性(locutionary meaning),即说话这一行为本身,指发出的语音、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意指”;

(2)施为性(illocutionary force),即指说话人通过言语所表达的交际意图;

(3)成事性(perlocutionary force),指言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这种“言语三分说”就是言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奥·斯丁认为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言语都会同时发生上述三种言语行为。

2语用意义的特点和分类

(1)表述性意义(locutionary meaning),指言语的字面意义,其意义和句子的意义是相同的、一致的,属于一种命题意义。例如:“This is Mary Brown, our president.”,“这位是我们总裁,玛丽·布朗。”原文的句子就是一种直接的表述,没有言外之意,译文当然直译即可。

(2)施为性意义(illocutionary force),指言语所具有的实现言者意图的功能。例如我们国人见面彼此打招呼会问“您吃了没?”,这是中国人熟人之间特有的寒暄语,如果按字面意义翻译为“Have you eaten ?”,就无法体现它的语用意义和交际作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译为能体现等效功能的“How are you today?”(您好吗?) 或者“How are you doing?”(近来可好?)

(3)成事性功能(perlocutionary force),指言语具有的使听者做出某种反应的功能,例如高兴、害怕、沮丧、失望、鼓舞等。例如我国茅台酒的广告词:国酒茅台,相伴辉煌。其英文翻译一直为内行人所称道:“Good and vigorous spirit.”。翻译没有单纯从言语意义和形式上翻译,而是成功地运用了双关语“spirit”一词,既体现了原广告的语言美,也凸显了广告效果,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对茅台感兴趣,有购买欲望。这就是译文的广告所达到的翻译等效性。

(4)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指会话双方通过合作原则用暗示的方法所表达的言外之意。见下例:

M:What will you do if you fail the test?

W:Ill eat my hat.

从字面意义来看,原文当中“W”的回答显然不符合实情, 因为“hat”是没法吃的,但其真实会话含义可以推知“测试不过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把言者的言外之意翻译出来,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否则对于不懂这一英文俗语的外国读者来说就是一头雾水了。

(5)修辞性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指言语通过各种修辞手段产生不同的意义,达到交际目的。例如:Lucy betrayed me. What a good friend! 原文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good friend”字面意思是“好朋友”,但由于有前面那句“露西背叛了我”,可知这个“好朋友”实际是指她的“背信弃义”,表达的是言者对背叛者的无比的愤怒和谴责之情。

3运用言语行为翻译理论进行交际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作者不但要理解源语言的表述性意义,更要清楚原作者要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即语用意义,把源语言的这一功能忠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要达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是翻译的理想目标,尽管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但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也是切实可行的。为了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译文作者可以灵活处理译文,而不必拘泥于源语言的具体语言形式,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和译者的创造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完全对等,即译文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言外之意都完全与原文相同。由于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很多时候是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操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不同民族之间可以沟通交流的原因,也使翻译成为可能。很多情况下,达到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例如“Be careful, as walls have ears!”, "Your doing so is like building a castle in the air."可以翻译成“小心,隔墙有耳!”、“你这样做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这样,译文把原文的言语意义和语言意义都表达了出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完全对等。

(2)部分对等,即译文和原文无法在形式和意义上达到完成对等,只能做到部分对等,也就是为了完成言语的语用对等需要对言语的形式进行转换。部分情况下,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独特语言现象,使得完全对等翻译无法实现,这就要求译者深谙语言背后的特殊文化意义,对译文做出适当的处理,通过言语的言外功能结合言后行为对译文进行灵活翻译。例如“龙”这个形象,在中国它是一种传说中能飞腾、布雨的神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秘、高贵的象征,但如果翻译成“dragon”,虽然字面上做到了对等,但意义却大相径庭。因为“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吐火、会飞行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建议翻译成“Chinese dragon”,实现源语与译语的部分对等。

(3)完全不对等,即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法实现对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拘泥于源语言的形式硬译,会导致译文无意义,致使交际失败。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言语对行为产生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同样的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出来,只要这些不同的言语形式能产生同样的行为,则这些言语都是有效的。如此看来,奥斯丁的言语行为意义理论为译文作者可以灵活处理译文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例如我国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用部分对等的方式翻译需要对诸葛亮这个形象和象征意义解释很多,很啰嗦;而西方文化中恰巧有一句俗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语用意义完全相同,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这种翻译方式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问题,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4结语

从言语行为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讨论交际翻译,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领会源语言的言语意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的基础上,使译文尽可能对等地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交际效果,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同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交际翻译,对于勘正某些翻译误区也颇有益处:有人认为翻译仅仅是从源语言到译语的转换,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做灵活处理。而言语行为理论恰恰为译者提供更广阔的翻译空间,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 Yule,G.Pragma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 曾宪才.语义、语用与翻译[J].现代外语,1993(1):24-26.

[5] 周红民.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J].外国语言文学,2003(4):48-49.

猜你喜欢

交际翻译跨文化交际
公示语翻译探究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