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的模式、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3-06-23钟秀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群技工院校

[摘要]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必须提升其服务产业的能力。产业系建设是职业院校在符合产业结构和现代企业用人需要的基础上,对本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与优化,不断提升其服务产业能力的改革模式。广州市各技工院校的产业系建设,具有发展起步早、参与院校多、政企校合作紧密等优势,极具借鑒与推广价值,但当前仍面临供需双方错配、持续动力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对此,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多层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持续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以及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技工教育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专业群;产业系建设

[作者简介]钟秀平(1975- ),女,广东大埔人,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院长,高级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扩招背景下基于双师型教师驻企工作站的创新项目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GZZKZ2020055,项目主持人:赵江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58-06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后,《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出台。该文件指出,在技工教育层面,要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紧密对接、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改制当时仍按传统学科型模式设置和规划的专业系,探索产业系组建以及产业系内专业集群的规划建设,引导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基于此,产业系应运而生。本文尝试概括归纳广州市各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模式,梳理建设面临的困惑与瓶颈,进而提出优化策略。

一、产业系建设概述

(一)发展历程

广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对广州市各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之前各学校自发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各学校零散的专业建设探索,已不能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的理念与制度创新,需要全市统筹规划。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于2009年开始先行先试,先后创建了汽车产业系、文化创意产业系以及信息产业系。2012年,广州市人社局印发了《广州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指导意见》,在当时广州市所属29所技工院校全面启动产业系建设。截至2020年,当时广州市的全部24所技工院校均完成了产业系建设改革。

(二)主要构成

广州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形成了由广州市人社部门强力主导、学校主体运作、行业企业精准参与的建设模式,体现了三元协同治理的建设特色。其中,广州市人社部门在产业系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政策激励。在引导企业全面参与产业系改革过程中,对积极投身产业系改革与建设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与新专业开发以及资源倾斜等方面进行激励。二是统筹协调。积极协调国资、经贸、发改等部门联合出台扶持产业系建设的各种政策与制度,培育良好外部环境。三是督查评估。在为各技工院校产业系基础建设提供保障的同时,定期督查与推进,不断完善扶持机制。学校作为产业系建设的主体,在政府高度支持与行业企业助力的条件下,面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融合专业群建设理念,基于岗位逻辑和产业逻辑“以系建群”。行业企业把握产业系服务产业结构布局的特点,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机结合,提供实时性需求信息,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性,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为人才培养提供精准服务。产业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优势特征

产业系建设模式的实质,一是服务产业结构布局的技工院校产业系布局及专业集群规划,二是技工院校内部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变革,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专业群建设,四是产教融合平台搭建以及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创新。其中,组织变革是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专业群建设是核心,产教融合是方向,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是目标,多元协同融合治理是保障。对广州市27所技工院校调查与访谈发现,各技工院校的产业系建设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战略谋划上。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导建立的产业系建设,在产教融合制度设计以及产教融合载体建设等方面体现了强有力的行政主导。合作的行业企业共享成果,协同治理意愿更为强烈。与区域产业建立密切联系,以系的骨干教师为主体与产业典型企业的实践专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和短期培训班、校企共建技术应用中心或实训中心等方式,以产促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使技工教育与城市产业协同进化,进而产生“协同效应”。

2.在组织生态上。技工院校产业系制度设计,形成三元协同治理格局。产业系是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特征科学构建的教学生产单位,按产业运作的建制和模式开展系内专业群组建与专业规划,专业群建设是产业系建设的核心。在学校层面,产业系建设模式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度以及学校整体利益出发,建设了基于专业群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对学校内部重大利益关系及内部责权利进行了调整和重塑。广州市各技工院校产业系一般采取产业系主任负责制,遴选行政能力与专业群建设能力兼具的多面手担任产业系主任,在保证了科学性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在系统层面,广州市各技工院校产业系大多建立了各种产教融合平台,成立了产教联盟,形成了“系部+企业+产教联盟理事会”参与的治理体系。

3.在专业设置上。产业系建设坚持以市场导向的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系遵循产业链、岗位群的构成状况以及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按产业链环节需求或者产业集群需求来规划专业群,按产业链各个关键就业岗位来设置培养的专业和工种。首先,从市级层面做好产业系内专业集群规划的顶层设计,提高全市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多面化和有效性,达到多个专业领域的协同服务面向。其次,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创建和优化的专业群,有助于强化学校保持专业建设的敏感度,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再次,通过专业组群发展,群内专业在保持共享部分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调整。最后,全市技工院校形成既能够差异性发展又能够进行有序竞争与良性互动的局面,进而在全市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教育生态平衡。

4.在核心落点上。产业系建设瞄准专业群建设,践行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前,绝大多数院校专业群群内各专业与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存在直接的映射关联,该类专业群呈现出“弱产业聚焦但强岗位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的特点,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生产要素和核心技术,群内专业知识关联度高;个别专业群采用产业逻辑组群,各学校通常选择该产业链条中适合技工教育并具备较强专业关联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服务,组建的该类专业群呈现出“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组织管理”的特点。两者都有利于资源协同及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探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聚焦区域产业、敏感捕捉新职业、对接国家标准、重视教学标准的引领与开发”等特点。通过实施产业系建设,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契合,教师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显著提高,就业优势凸显,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系对接产业体系的映射图谱尚未形成

1.从全市来看,产业系与宏观区域产业体系未形成映射图谱,学校间产业系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产业链环节众多,技工院校大多数只能选择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作为产业系服务对象,导致产业系建设没有全面展现区域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具体来说:一是基于区域重点支柱产业人才报告、新增岗位及技能更新专业咨询报告的发布相对滞后,关于区域产业群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途径相对单一。二是产业系建设尚未完全形成校际协同联动局面,产业系及产业系内专业群的设置容易造成规模失衡与结构同质化。市属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虽然要求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协同,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部门参与程度不足,市级层面统筹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强。

2.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顶层设计谋划不足,加剧了产业系规模与结构失衡。具体来说:一是各学校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热点产业时容易扎堆筹建某些产业系,造成学校间产业系建设同质化严重,加剧了对办学资源的争夺。二是对某些重点布局产业和前沿产业,不少学校由于缺乏高水平办学基础或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往往倾向于回避挑战。三是部分学校对学校已有专业建设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学校产业系建设中不能主动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同时,多所院校的专业群设置雷同程度高,没有体现学校及产业发展特色,导致产业系及相关专业群设置未达到预期效果。

(二)产教战略协同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1.利益诉求存在偏差。技工院校与相关企业由于各自利益诉求不同,对技工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突出表现在对产教融合利益协同的理解方面。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单位,出于营利目的,更注重短期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希望从产业系建设中获取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合作培养造就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更适合岗位需求。技工学校作为公益单位,建设产业系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其次才是获取社会培训收益。企業和学校在利益诉求上的偏差,迫切需要双方协同,基于共识建设产业系产教战略协同长效机制。

2.三元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产业系建设创设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元协同治理模式,为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技术服务提供了平台和交易规范。有效推进资源协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产业系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缺乏产业系建设热情的现实困境下,校企双向流动的路径大都停留在各校探索层面,没有形成更高一级的制度性设计,致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不足,资源协同机制不完善。

(三)建设标准与评价机制存在缺失

1.建设标准有缺失。从技术层面看,《广州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指导意见》虽然对产业系建设的发展定位、建设方向、建设基础和要求以及机制建设有明确规定,但提出的标准较为粗放、笼统,缺乏定量指标,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指南。从实践角度看,广州技工院校在产业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经验的、相对定型的经验做法,但在市级层面还没有形成关于建设标准的制度性设计,也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与新范式。

2.评价机制有缺失。虽然关于产业系建设已产生出了一定量的理论,但对于具体建设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适宜的、如何评价建设实效以及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目前普遍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评价、督导和扶持机制的形成与推进,对全市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组织年度评价、督导和推进,但这种评价模式仍然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成果评价机制相对笼统、缺乏反馈和跟进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系建设效果。

三、产业系建设优化策略

(一)找准定位: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需求

1.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牵头建设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以及基于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布局与设置预警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设计,将政府对技工学校产业系建设的要求和方针化为具体的操作内容,有效为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提供指引,从而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产业系建设的同质化倾向以及供需失衡现象。

2.学校应立足办学基础与办学优势,校准办学方向与服务面向,提升对区域产业的支持度和社会贡献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调研,在精准掌握区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长期积累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科学设置产业系,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明晰产业系服务面向。其次要建立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保持群内共享部分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使专业群的培育与取舍等决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最后要坚持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融合来制定产业系战略规划,充分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使制度规划转变成集体行动,并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只有做好地方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双重筹划,在区域范围内共同布局和建设产业系,才能协同发挥产业系建设的示范溢出效应,实现区域产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双赢。

(二)把准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1.建立区域技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发改、工信、教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本土链主企业、教科研机构以及职业教育界专家等,共同开展调研、讨论,解决产业系建设的共性问题、对接区域产业链联动的难点问题等,从而为形成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综合部署、分类推进与整体评估等打好坚实基础。

2.积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联盟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既要体现区域产教融合发展经验,又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状况调整全市技工院校产业系的空间布局与内部专业构成,并在政府的引领下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此外,还要推动政、校、行、企、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联盟。一方面,要建立专门的由政校行企各方主体参与的理事会,依托政府引导,以牵手行业领军企业为着力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以产业系为单位由校企共建技术应用中心,在校企协同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引进项目教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推动教学进程,实现“师、生、企业”三方协同发展。

3.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机制。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要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中明确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要建立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监督评价与退出机制,将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于履行责任好的企业,积极进行表彰和鼓励,激励企业在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瞄准核心:持续推进专业群内涵建设

1.明晰组群逻辑。根据技工教育特点以及区域经济服务面向,建立健全“培优汰劣”的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群规划的顶层设计。通过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构建以重点(品牌)专业为核心、特色(支撑)专业为补充的专业群。具体组群逻辑为:一方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按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业—附加产业”设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有机联系的专业群。另一方面,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设置专业。按照“首要岗位—次要岗位—关联岗位”设置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分明、相互支撑的专业。此外,还应基于现有办学条件调整专业,将相近的若干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或专业群。

2.创新运行模式。继续克服变革人事、利益要素分配的阻力,持续推进产业系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构建适合专业群运行的产业系管理与组织机构。调动各方参与专业群治理的积极性,处理好利益相关方的平衡与协调关系,打破专业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实现专业资源的高效整合。一方面,坚持产业系的主体地位,成立产业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产业系为主体,教研室为统筹,专业建设委员会、产教联盟理事会为指导的管理架构,确保政策支持到位、过程管理到位。另一方面,加快保障条件建设,开展专业评估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开展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和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专业管理数字化平台。

3.落实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的落脚点在于资源整合提升教学质量,打通专业链、人才链、岗位链,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因此,要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遵循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范,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快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借助产教联盟平台,关注行业创新的动态发展,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产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协同化推进资源建设,校企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继续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契合区域发展。紧密围绕当地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广州市“链长制”产业链企业,并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来科学布局产业系的结构与规模,开展专业群建设,使各院校既保持自身特色,又错位发展。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表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是广州市产业发展的趋势,以高端装备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70%,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5%。因此,院校的专业群一方面要坚持适应性原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坚持功能性原则,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大功能和本院校的战略目标灵活调整和优化。此外,还要坚持前瞻性原则,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科学调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预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设置、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

(四)抓准落点:完善产业系评价体系

1.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和影响力,做好产业系评价的顶层设计。政府是产业系建设评价的重要主体,要从传统的评价主导者变为评价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健全产业系第三方评价的政策设计,出台产业系评价方案和意见,引导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方向等,积极推动评价实施。

2.培育第三方评价力量,打造第三方评价机构。一方面,严格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质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必须拥有一支经系统培训和资格认定的、熟悉技工教育特点与产业系运行规律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另一方面,规范第三方评价程序,专家团队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定期采集社会各方与产业系有关的数据,定期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定期对产业系服务的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并通过现场考察、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对产业系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3.形成产业系三元协同治理方的常态化评价机制。产业系建设已经形成“学校+企业+产教联盟理事会”的三元协同治理格局。其中,学校要发挥主体性职责,成立独立于产业系之外的评价小组,对产业系行使监测和评价功能。行业组织应从区域内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对产业系布局、人才供给、师生职业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企业应深度介入产业系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效度等对产业系进行评价。产业系三元协同治理方的常态化评价渗入学校日常化的管理之中,并及时反馈与诊断,反向助推产业系的建设和发展。

4.采取定性評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定量评价,即合理构建关键指标体系,为量化评价提供微观的技术支撑,破解建设标准缺失、目标引领笼统等问题。二是定性评价,避免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导致的学校办学功利化与短视化。定量指标构建上要突出产业系供需匹配度、产教融合度以及产业系内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成效等核心要素,要明确核心要素的构建主体,将核心要素细化分解成具象化的评价点,并确定权重分配。定性评价要考量专业群内专业之间发展的协同性以及学生与老师等对产业系的理解度等要素,避免产业系内专业群建设时陷入“唯数据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郭高萍,王志明.生态学视域下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17):48-54.

[2]胡德鑫,金子.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体系建构的三重突破:理念、管理和技术[J].教育与职业,2021(17):19-25.

[3]黄远飞.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制度创新与启示——基于广州技工院校现代产业系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96.

[4]宋志敏.“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12-16.

[5]郑玥,瞿才新.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6):51-55.

[6]PARIKH N, BOYD S.Proximal algorithms[J].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optimization,2014(3):127-239.

猜你喜欢

专业群技工院校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