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状况、现实偏差与提升路径
2023-06-23郭丽君戴蕾
郭丽君 戴蕾
[摘要]本科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章程作为学校内部的基本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25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中的人才培养相关文本进行分析,探究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状况,发现当前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职教本质认识局限、服务定位和课程设置对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偏离实际、“双师型”教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位、管理决策困境尚存、监督机制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偏差,建议从人才培养特色化、职教特色地区化、专业设置科学化、管理主体多元化出发,探索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章程;文本分析
[作者简介]郭丽君(1975-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蕾(1997-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湖南 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门联合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J628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14-07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是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对行业产业需求端变化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指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章程是学校运行管理的基本方略,是学校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章程建设明晰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是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精神的关键举措。上承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下启学校内部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办学、规范管理、自主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高校规章制度、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的桥梁和纽带,在本科职业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大学章程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类别筛选北大核心、CSSCI和CSCD)截至2023年4月1日的数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涉及内涵特征、发展困境、内部治理等方面,文献共有230余篇,但对大学章程中人才培养部分的研究仅有4篇。可见,目前国内本科职业院校章程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还比较低。因此,本研究选取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作为研究样本,尝试通过对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中人才培养陈述的全面考察与具体分析,探讨其人才培养所展现的特点,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示偏差提出更深一步的理论追问,进而探索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为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共有32所本科职业院校,其中,由高职院校升格的有22所、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的9所、独立学院单独转设的1所。这32所本科职业院校中,有22所是民办院校,仅有10所为公办院校。本研究通过在教育部网站和各本科职业院校官网查询,获取了25所本科职业院校最新版本的大学章程,占本科职业院校总数的78.13%。另外,这25所院校分别位于东、中、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12所、中部地区7所、西部地区6所。学校分布区位较广,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二、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状况
(一)顺应人才培养升级需要,响应职业教育类型本质
本科职业教育在坚守类型导向、突出发展特色、强化德技并修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人才培养更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应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顺应社会对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符合现代生产环境、适应科技高速更新速度、具备应用突破转化能力的高规格本科技术技能人才,以章程制度的形式进一步确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范、定位、方案。
基于我国职业教育较长时间处于类型属性等认知局限的情况,徐国庆提出“技术知识的独立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类型化,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的类型化”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科职业院校应当响应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明晰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内涵,突出本科职业教育的育人本位。
(二)對接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建构科学创新课程体系
本科职业院校在升格与转设前,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已具有较充足的人才培养经验,但随着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对本科职业教育的高度期待,社会各主体对本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职业型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转变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我国优势本科职业教育品牌和口碑,获取持续性竞争和发展的优势。
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背景的课程体系是建设优势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积极稳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设本科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体系,以高品质的课程、紧密连接的教学实践为优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强力支撑。
(三)契合产业发展专业需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而是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②建设优质专业是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对接产业发展和岗位群需求、依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变革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构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发展劲足的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发挥人才培养互通和融通作用,为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推动职业教育立足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促进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必须从打造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着手。科学地建立健全新进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培育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加深与相关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引企入课堂”“引师下车间”等互助体系,从理论学习、科学实践、实际操作等方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以优异师资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传承创新。
(四)设置职教特点管理体制,确立规范内部监督机制
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根本,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重点,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断提质培优。在保障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方向的基础上,确立将“本科”的层次定位与“职业”的类型定位相融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科职业教育的管理要求,深化本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机制的管理决策能力、内部治理水平,保障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
打造管理决策与监督机制相互促进的格局,构建本科职业教育内部监督保障机制,以制度标准强化监督意识,开展院校自我评价、社会多元主体评估、主管部门评议,并对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分析,发掘在本科职业教育监督、评价上的深层影响因素,处理好内部监督和外部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本科职业教育管理决策和内部监督指明道路与方向。
三、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职教本质认識局限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在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为各地区为数不多的本科职业院校更应该承担起当地特色职业人才培养重担。通过对比25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现,“职业精神”“创新能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等几乎被每个学校列入了学校章程,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办学宗旨。但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将学校所在地区特色与优势专业特色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同时,在实际办学和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四年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的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打破职业教育封闭办学格局,未能将学校人才培养和地区发展战略紧密衔接,未能满足地方发展对于特定人才的需求。
另外,我国虽从2019年起开始设立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但是社会各主体对本科职业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学界对本科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如“技术教育本科”“本科高职”或者“高职本科”等;同时,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也有学者认为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的结果。但不论是以类型为标准的“横向分类”,还是以层次为标准的“垂直分类”,从以高考成绩择校批次来看,本科职业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生态链”末端是社会公众的普遍看法。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就读本科职业院校有较多顾虑,认为本科职业院校是高考失利无法就读普通本科的无奈选择。上述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社会各主体在目前各种教育类型共同发展大势下对普通高等教育占主导地位的认同感。通过对比25所本科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发现,本科职业院校作为职业导向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进入高等教育场域,在办学过程中易受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强”、专业设置“全”、办学规模“大”、办学层次“高”的影响,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极易陷入“高等性”“研究型”的风险,偏离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术技能导向,使得本科职业教育无法区别形成优越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独特形象,不利于社会各主体对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二)定位对接不够紧密,课程对接不够充分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为主要的服务定位和课程建设方向。通过分析25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中的服务定位可知,大多数院校在服务定位上有明确的服务地方区域特色的描述,但也有部分院校受限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整体发展规划,在章程中对服务定位的描述较笼统,未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未能打破封闭办学格局紧密衔接学校人才培养和地区发展战略。
“根据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依据,是建立起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内在逻辑的主线。”③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在探索育人与管理的过程中,尝试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过度重视本科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出现了偏移,致使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了问题。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特殊属性,没有注重课程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无法保障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专业设置偏离实际,教师自身能力缺位
受传统思维影响,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注重经验基础。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以往办学经验构建学科和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地域人才需求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综合类、多学科、设置全,纷纷申办或扩招所谓的“热门”专业,盲目追求综合性院校的多学科专业设置,对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照搬照抄,对综合类研究型高校专业设置生搬硬套,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相悖,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在本研究选取的25所本科职业院校中,共获取了13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或数量。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这13所院校中有2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70%,10所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1所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未达50%。此外,“当前‘双师型教师建设质量始终被诟病,拥有双证的教师仍不能适应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与企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⑤。可见,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形式化“缺位”和实质化“缺席”的情况。因此,师资人才引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同时,要建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这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四)管理决策困境尚存,监督机制重视欠佳
学校管理决策机构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5所本科职业院校中,3所公办院校由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学校的党内监督专责机构;22所民办院校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为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数量设置为5~11人不等的单数。同时,在25所本科职业院校中,17所院校要求1/3以上成员应具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经验,3所院校要求一半以上成员应具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经验,1所学院要求2/3以上成员应具有5年以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其余4所院校在学校章程中并无明确表述。在22所民办本科职业院校中,仅有10所院校在管理决策机构人员组成中明确规定了需要包含社会公众代表、企业代表等,其余12所院校的管理决策机构人员由举办者代表和学校内部人员组成,管理机构人员设置呈现单一性。另外,本研究样本选取的25所本科职业院校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实力整体偏弱,其群组内部实力也较悬殊,致使在形成整体的协同机制和集聚效应上存在较大困难,办学效能、人才培养质量等必将会受到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多方的质疑。因此,本科职业院校的管理决策机构组成人员需随着学校的升格而升级治理水平,适应本科教育的高等性,始终区分好“类型”与“层次”的问题,不能将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经验直接笼统地套用在本科职业教育管理上。
此外,在25所本科职业院校中,有22所院校的内部监督机构为监事会,通常设置为3~5人,学校章程中也标明了监事会组成人员的要求和职责,但是在责任承担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监事会在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待提升,监督机制需进一步细化、完善。同时,要积极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绩效评价机制,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提供有力支撑,引导学校坚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为人才培养把好关。
四、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提升路径
(一)人才培养特色化,加强本质认识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中职、高职教育的提质升级,需要尽快承担起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本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培养特色,坚定职业发展本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充分发挥学校特色避免趋同,又要关注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重视学生培养和企业要求之间的契合;积极应对办学定位新、治理基础较薄弱、易受固有办学经验惯性影响等挑战,找準本科职业院校“职业性”“行业性”定位,将特色融入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引导本科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高度凝聚各多元主体智慧、建议和呼声,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根本基点,在人才培养上避免普通本科经历过的同质化路径,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制度依据、规范管理权力,帮助学校获取更多外部资源,助力办学成效的提升。
科学区分高职高专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应从本质上认清本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属性特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本科职业院校发展模式,避免本科职业院校都追逐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路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和资源配置作用,明确办学使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化发展,发挥办学的经验优势,从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层面完善学校章程的制定,将科研和学术导向转移到教育教学和产业发展上来,坚守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建设协同创新、产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统筹协调、有序发展,促进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二)职教特色地区化,完备课程体系
从各校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出发,面向市场需求设置具有行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从25所本科职业院校的分布与数量来看,学校的分布区位较广,所处的区域位置、城市等级等有着明显差异。从25所本科职业院校章程中服务定位内容来看,大部分院校的服务定位重点突出了根据地缘优势和区域特色开发服务定位;其他院校在立足学校所在城市、省份区域发展基础上,还提出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沿海开放地区”、“服务西部”“辐射西部”,遵循了学校发展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本科职业教育助推区域发展、展现本科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建设态势和职业导向建设思路。
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通的桥梁,其课程设置要兼顾“职业性”“高等性”。这就要求学校章程对课程体系进行清晰定位和明确规定,将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连接,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新机制。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向地方区域生产服务一线,课程和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属性和“职业情境性”,坚持高等教育要求与职业教育类型要求相互融合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尊重行业企业导向。“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通专融合的实现路径,走出一条既符合院校特色又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之路。”⑥注重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在保障课程规划合理性、综合性的同时,保障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创新。要注意修订学校章程中校企合作、“双师”交流、产教融合等具体章节,从体制机制上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确保二者的权益,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赢”局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用人需求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能。
(三)专业设置科学化,重构教师队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定位”。恰切的专业建设、合理的专业布局、因时而新的发展战略是本科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框架基础,对于目前国家优先发展、培育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要营造产教融合、学教合一的整体态势,在专业设置上主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专业性”优势,将重点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充分整合现有专业资源,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综合性”“针对性”“创新性”的紧缺型、高端型专业,打造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科学灵活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模式。此外,专业建设能力的优劣能够深度影响学校的发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本科职业院校要坚持职业性特征,重视专业内涵、发挥特色强项、注重外延建设,优化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控机制,使强优专业成为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于实践。通过分析25所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師占比情况可知,大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占比符合本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为专任教师一半以上的国家政策要求。但面对“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配置还不够充足、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胜任职业技能指导任务的情况,需要通过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等来实现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本科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在人才引进中注重职业经验与能力考察,实现院校与企业的交叉互联、跨界互通,为“双师型”教师的职后成长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把学生认可度和企业认同度作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此外,要科学制定适用于“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和能力提升计划,在学校章程中将教师权利与教学科研等内容独立成章。有效破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不足、力度不强的困境,构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素质优异、业务出众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保障教师权利的同时,保障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学术创造性,提高本科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本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四)管理主体多元化,注重监督机制
本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都是本科职业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采取“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多元共治结构” ⑦,社会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合作治理成为趋势。本科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客观需求,其治理理念由内在的教育形态发展变化而来,即构建和完善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区域发展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治理机制,打造共享式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本科职业教育的治理要立足于类型教育定位,学院管理决策机构要在学校章程建设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上做好充分准备,构建责权明晰、权责一致、界限分明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使学校管理决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广泛的多元参与推动政策、决定的有效执行,关注包括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诉求。在政府充分发挥统筹全局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在吸纳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合作研发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合作企业。在理解和尊重企业基本权利、积极回应企业合理诉求、谋求与企业双赢发展的同时,规避部分不良企业对学校发展、学生培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开展差异化办学的同时,保障本科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教育的纯粹性,保持作为社会性知识生产共同体的“大学”本色,提高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推进本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4.
②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7.
③谢剑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22(5):120.
④邓亮,李媛.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量化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11):87.
⑤钟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实践逻辑与适然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62.
⑥郭丽君,廖思敏.通专融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6):62.
⑦张健.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合作治理的结构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40.
[参考文献]
[1]宋瑞.以新一轮高校章程修订为契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48-50.
[2]谢妮,王青青,高敏.本科职业大学:章程中的共性保障与个性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97-102.
[3]项炳池.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社会认同危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2):51-55.
[4]王忠昌,张桂春.从解构到重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趋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8(4):82-87.
[5]孟卫东.彰显大学特色办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20-22.
[6]石忠,王晨倩.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意蕴与应然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25-30.
[7]徐国庆.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问题[J].职教论坛,2014(36):1.
[8]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9]关晶.新升格职业大学治理的挑战与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29-135.
[10]庞波,阮成武,谢宇,等.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现状、挑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2):62-73.
[11]郭丽君,代翔.新职教法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