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2016-11-24郭艳辉

2016年35期
关键词:专业群

郭艳辉

摘 要:首先,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并提出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创设机制。接着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加工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位一体建设为主要案例,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新兴专业开设—专业群—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最后,提出了高职专业设置—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保障体系的优化框架和建议。

关键词:三螺旋模型;专业群;专业集群;数字资源加工中心

三螺旋理论是重要的螺旋性创新模型,同时适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区域创新理论,对于世界范围内产业网络化和集群化的现实也有很强的解释力。近年来,将三螺旋理论用于官产学合作、产业集群升级以及高职专业群建设等研究都有成果出现,但三者结合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作出初步探索。

一、三螺旋模型下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驱动机制

(一)三螺旋理论的提出与创新

三螺旋理论由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经多位学者完善发展而形成。在这一理论中,创新创业的参与主体涉及政府、高校和企业、行业三方,它们之间的合作是以某种共同需求为支点,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再设计或边际创新,实现三方主体力量的交汇、融合,从而实现各方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乃至三方分享收益(社会或经济的),共同成长。1996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家认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应该采用三螺旋的运行模型,让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相互合作,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创新集群关系。

有别于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型,三螺旋理论作为一种创新结构理论,通过螺旋型的创新模型,描述不同的知识商品化阶段存在于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和学术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多重互反关系。这种螺旋型的关联是创新的不同阶段演化而来的,并使得上述三种创新主体间的作用日益紧密,由此形成所谓的“三螺旋”。[1]如图1,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创新边界由圆环R表示,政府的创新边界有圆环G表示,产业的创新边界有圆环I表示。

同时,三螺旋理论认为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的塑造是建构区域三螺旋创新模式关键,三个空间之间相互融合、重叠。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集群包含了一个小规模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产业集群内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主体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会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产生影响。关键是从何处切入,扩大和深化知识、趋同、和创新这三个空间的重叠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四个执行主体,四者之间有着双向联系(目前中介机构在中国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旨在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生产与运用之间“篱笆墙”的产业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简明而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三螺旋模型与产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成长演变

1、从专业群到专业集群

目前,对于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认知和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从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看,一些文献认为,专业群形成的基础是学科本身之间的关联性,仅适用于学科内部整合、形成合力,很少或很难整合不同学科门类。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即使没有产业集群,也可能形成专业群。

专业集群则不同,专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因此专业集群中的各学科不受“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限制,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时空界限,真正实现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大融合。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专业集群可以被认为是与产业集群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高校、科研单位等组成的区域创新组织形式。依据所服务的产业集群性质和需要,某些相关的或不相关的学科聚合成为一个群体,则有可能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和阶段

(1)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形式。专业与产业对接,按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单体对接,即单门学科与单个企业的孤立项目对接,比如单个学科对集群内某个企业的科研项目服务,这种对接是产业链环节上零星松散的、孤立的、不成体系的对接。

第二个层次为链式对接,指以链状形式出现的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专业为基础对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技术创新科技服务。

第三个层次为集群式对接,是指在链式对接的基础上,高校、科研机构除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外,还通过课程群的设置,为产业集群培养所需的人才;同时,产业集群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场所、工器具及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便利。集群式对接是成体系、全面的对接。[2]

(2)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阶段。在案例研究中,作为典型的内生型产业集群,海盐标准件集群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家木螺钉厂,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目前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已集聚企业1200多家,并拥有行业最高检测水平的国家级标准紧固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内唯一一家省级标准紧固件技术研发机构(浙江海泰克),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形成。

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的互动大致经历了点对点互动(2001-2006年)、全流程互动(2006-2008年)和创新循环互动(2008年-今)三个阶段。在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产业数量较少,并且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多以低端产品生产为主,生产工艺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知识与技术需求量很小,也没有设立专业的知识结构;当市场拥有大量对知识服务的需求、这样的需求足以支撑知识结构生存发展,并且知识机构脱离生产领域独立发展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时候,专门的知识结构并产生和发展起来。[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海盐强力推进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其中,浙江摩根莱茵标准件检测有限公司大学生创业园实行了创新项目负责人制,给予大学生项目负责人充分的发挥空间。2009年至2010年间,公司由大学生带头承接的创新创业项目达到10余项,其中3项已取得成果,解决了公司检验检测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借鉴以上理论和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在企业集群化的初始阶段,企业自发寻求技术、知识支持与合作,形成企业——知识性机构(含高职院校)点对点对接,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当产业集群演化至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的瓶颈阶段,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公益性的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高职院校等与企业全流程对接,实现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需求匹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起驱动作用;当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有效对接,出现循环累积、自我强化、互利共赢的变化趋势时,政府应合理运作,让位于企业、高职院校互动共进,创新发展,螺旋式融合、升级。

3、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创设机制

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持,促其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三要素:“战略性”是体现在满足市场全局性、长周期的需求;“新兴”则表明其背后有重大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而“产业”则说明这种科技创新已经过中试和工业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供给层面看,它是向更高效能的供给升级跃迁的载体,它能创造新的需求。

例如,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的数字内容产业,其中,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加847.4亿元,增长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7.0%,提高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出版物发行,跃居行业第二。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4400亿元,已占全行业总营收的20%以上。这充分表明,数字出版作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发展重点,其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地位已经毋庸置疑。2015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上升为58.1%,已超越纸质阅读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产业转型的有力助推器。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显示出,十二五时期的新兴产业,完全可以在十三五时期成为高成长性、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形态。如腾讯公司开发的手机移动应用——微信用户大幅度增长,截至2016年5月,用户数已达7亿,并且拥有大量海外用户。[4]

在这里,如何创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新兴产业是在新兴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新兴技术呈现出的复杂性、迁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不仅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更在客观上对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特征,一般认为,在产业培育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财政资助、科研项目支持等多种手段,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科结构做出灵活、适时的调整,使之与新兴产业成长、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而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校政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体制内预算拨款、项目申请等方面都远远逊于本科院校的情况下,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开拓性、创新性地对接国家项目,依托政府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摸索建设新兴专业的可行途径,继而随着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近距离、全方位把握人才需求的脉络,对接企业需求,形成专业群—专业集群的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高职院校开设数字内容专业的途径: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3年9月,是在全国创建较早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资料文献中心。但是,图书馆基础差、起步晚、馆藏少、馆舍面积有限,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短板。经过调研,决定集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的海量优势弥补纸质藏书之不足。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开拓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加工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者联动,校政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一)建设区域实用性数字图书馆

2000年11月6日国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在考察、评估后与学院签订协议书,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分馆(以下简称“分馆”),这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在高职院校落地的第一家分馆。在此基础上,分馆局域网、校园网与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卫星网有机结合,图书馆联合学院相关部门,为教师、本校、远程学生定期举办网络资源导航、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与使用的讲座和培训,积极有效地为远程教育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加工中心

2003年,学院图书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节点。2004年6-9月,三方合作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邯郸数字资源加工基地”(以下简称加工基地),甲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乙方: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丙方:北京北鑫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方以各自的品牌、资源、资金、设备、场地以及人员作为投入,以甲方为主体,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运作加工基地。加工基地隶属于学院图书馆,第一批引进计算机、服务器、快速扫描仪等30多台(件)设备,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30名从事加工业务,共加工数字图书2000余册。

(三)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相关专业

在开展数字加工业务的同时,发现必须招聘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数字图书馆遂与计算机系整合教育、实训资源,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处理专业,为数字内容加工项目定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师资配备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派馆员到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培训,同时邀请数图专家到校培训指导;由计算机系教师、数图专家和图书馆相关人员共同拟定课程,自编讲义;同时建立仿真性实训室,实时安排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内容加工的项目实训,做到学中做,做学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随后,学院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出版社合作,承揽数字期刊加工和电子书出版等业务。学院数字图书馆与本校赵文化研究所、邯郸学院等单位合作,整理加工建立“赵文化数字信息资源库”,“成语之乡典故集录”等,可在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上直线浏览,亦可供邯郸及中原地区用户通过教育科研网,访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图书馆网站。通过检索、集成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旅游产业服务,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文化建设。随着校企合作的范围扩大,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专业又联合艺术系,开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初步形成数字内容加工专业群,并出现集群化趋势。

三、专业集群的构建与动态调整

(一)实训基地转型是专业集群化的必然要求

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严格遵循“基地建设企业化”以及“实践教学生产化”这2个原则,把基地建设成为生产型的教学车间,要紧跟前沿技术,配置好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从而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出来。同时,校内实训基地应该从生产性逐步向多功能服务平台转变。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要在合作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去不断的摸索出数量质量合作共赢的关系。以实训基地建设转型作为载体,从而推动专业群向专业集群演化。

(二)工作室制是新兴数字媒体专业集群的基本载体

信息类产品是数字产品,这类产品传统的实物产品相比,从生产到交易到流通到服务各个环节,受到的地域限制都比传统产业小得多。因此,从数字内容专业人才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看,工作室制有极强的适应性。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学习研究课题任务;二是来自于外面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数字内容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以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传播公司数字出版、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培养学生学习与工作的方法,掌握从事数字出版、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制作到发布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具备数字化加工和管理的能力。根据就业方向所对应的具体岗位,分别设立“传统资源加工与管理”、“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发布”、“互动式数字电视内容制作与发布”、“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制作”四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学生规模为二十人左右。以工作室建设整合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一体化工作室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此同时,鉴于伴随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印刷发展迅速,可联系印刷企业,设立“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前工作室),培养适合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与基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吴敏.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

[2] 赵丽洲李平孙敏.学科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嵌入机理及策略——基于学科链嵌入产业链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3] 佘明龙杨黎明.产业集群中生产性企业与知识机构互动机理研究——以海盐标准紧固件产业集群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5(03).

[4] 范杰.融合发展是新闻出版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N].中国产经新闻,2016-06-07.

[5] 温金海.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模式[J].中国人才,2010(10).

猜你喜欢

专业群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