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3-06-23蒋颜岚徐俊生张国镛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导向均衡发展

蒋颜岚 徐俊生 张国镛

[摘要]职普融通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也是国家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职普融通对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实践来看,职普融通面临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缺乏高中阶段整体制度设计、难以打通高等教育阶段层次障碍等现实困境。据此,可从细化宏观政策指导、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技能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推动职普融通的发展,将职普融通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职普融通;价值导向;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蒋颜岚(1988- ),女,四川仁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徐俊生(1988- ),男,广东揭阳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张国镛(1959- ),男,重庆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重庆 4015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43-07

职普融通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明确指向和重要内容。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规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并强调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普融通的方向,为职普融通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明确了职普融通成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目标之一,从而将职普融通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此外,从实践层面来看,推进职普融通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畅通学生发展通道,打通学生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多元化路径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客观上要求我国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建立良好的职普互动沟通机制,破解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立发展的局面,形成职普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对此,本研究立足我国推进职普融通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我国推进职普融通提供有益借鉴。

一、实施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

(一)健全教育体系,推动国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大力推动职普融通,对健全国民教育体系,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立发展障碍,解决职普教育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职普融通,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年,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时也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坚持融合沟通、统筹发展的基本方针,向全社会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态度。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普融通的高度重视,不仅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能为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职普融通,有利于国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但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实施职普融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和有序流动,可使普通教育的文化知识优势辐射到职业教育,也可使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优势融入普通教育。这不但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整体实力,还能促进国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整合教育资源,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实施职普融通,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管理体制壁垒,有利于整合多元教育资源,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

1.有利于促进职普教育资源一体化。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取决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什么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决定着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自身的教育属性决定了两者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有共性,也有其特性。共性的部分集中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特性的部分体现于实践技能层面。职普融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与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合作办学、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在普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有机融入职业教育类课程,增设技术技能类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技能文化和技能精神,巩固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职普资源互补,打通职业教育向上流动通道。通过职普融通,促进职普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拓宽人才培养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从纵向角度看,由低到高逐级进阶的两类教育构成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通道,即人才成长的通道。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独立并行的教育格局下,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通道封闭且单一,不利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限制了人才自主选择成长的道路。实施职普融通,从制度层面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通过学籍互通、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等措施,搭建起双向流动的通道,为普通学校学生了解并报考职业院校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学习打开了制度上的“绿灯”,有利于丰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人才成长的多样性,拓宽了人才培养通道。

(三)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普融通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融合发展的一种综合化教育改革,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教育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等特点,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普通教育传授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职业教育传授以实践技能为主。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技能匮乏,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与之相反。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只能培养出专精于某一门类知识或技能的专门人才,而难以培养出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实施职普融通,打破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限,通过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在普通教育中融入技术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强化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分类教育模式下,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分析研究,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善于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职普融通为改革方向,整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实践类教育与学科类知识融合,弥补两大类型教育的不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促进学习成果互认,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职普融通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为加快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1.有利于建立职普学习成果对等机制。强化职普融通,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实现各个阶段职普学习成果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有利于建立起各级各類学习成果对等机制和融通机制,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内职普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建立职普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学习成果是国家资历框架的核心要素,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和积累,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核心功能”。各类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是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也是实施职普融通的关键。一是在普通教育阶段,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类课程、举办职普融通试点班或者联合办学等形式,将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与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有机融合,从而打牢职普融通学习成果互认的内在基础;二是在教育评价环节,通过解除各类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籍限制,使普通学校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升学方向,为建立职普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体系奠定基础。

二、职普融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职普融通尚处于倡导阶段,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撑

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不仅要有系统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来推动。目前,我国职普融通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职普融通模式和可复制的经验,且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撑。

1.相关政策内容过于宽泛。从已颁布的政策来看,职普融通尚处于政策倡导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例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期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但对于如何促进普职融通尚未出台具体的措施。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但以上两个文件对如何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融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和实施细则。截至目前,我国也尚未出台职普融通的专项政策。由此可见,职普融通的相关政策还停留在要求和鼓励阶段,内容过于宽泛,尚未细化到相关实施环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调动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在实践层面上推进职普融通。

2.政策供给缺乏系统性。职普融通涉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个教学环节和教育要素,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强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导体系。而目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对职普融通的表述虽侧重点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互补性。同时,全国各地职普融通的实践条件和需求各不相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政策往往只能涉及职普融通的某一种模式或者某一个方面,缺乏对职普融通实施层面的通盘考虑和系统设计。相关政策供给缺乏系统性,致使职普融通难以从实践层面推进,实践指导价值不足。

(二)职普融通脱离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基础教育根基

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传授基础性学科知识和普及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我国职普融通实践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基础不牢固,不利于职普融通的长远健康发展。

基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也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层次。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的限制,职普融通很难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和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普通教育很好地遵循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的逐级升学路径。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缺乏职业启蒙教育,学生缺少应当具备的基础劳动技能和职业启蒙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形成,都要高度依赖义务后教育阶段,并将大部分压力留给了高等教育阶段,无形中加大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普通中学的学生接触职业教育时,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启蒙教育,在专业或者升学道路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偏差,更加偏向于自己熟悉的专业或社会认可度高的普通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制度设计整体性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

虽然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实施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建立完善的职普融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制度设计的整体性仍显不足,人才培养过程系统性不强,阻碍了职普融通的快速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1.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分裂。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系统,与之相应,各地方的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也分别归当地教育主管单位的不同部门管理。不同教育行政部门职能不同,制定的教育政策、管理办法也不相同,两类教育之间的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导致实施职普融通的学校在学生管理层面和教学实践层面都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普学生的流动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削弱了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成效。

2.职普课程体系相对独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两者在课程体系建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生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文化知识基础,课程设置以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全面性为主要特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胜任特定类型专业岗位的工作,课程设置以体现专业分类为主要特征,课程围绕专业教育规划和设计。职普课程体系相对独立,难以进行有效融通,致使职普融通实践成效不明显,流于表面。

(四)职普融通面临层次性障碍,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动力不足

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和成长“立交桥”,是我国大力实施职普融通的主要目标。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职普融通的重要阶段。从已有的职普融通实践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职普融通存在着层次性障碍,制约了职普融通的推进进程。

1.学历层次不对等。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建立了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整的学历层次,而职业教育则主要以中专、专科学历层次为主。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但从规模和数量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建成的职业本科院校仅有32所,从办学规模、生源结构、师生素质、办学规格、专业体系、软硬件条件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办学层次和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推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职普专业建设差异大。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主要培养的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后者培养的是拥有较高专业技能并能够解决生产实践复杂问题的技能型人才。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虽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开设了众多相近的专业,但在专业内容设置上却有较大差异。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以理论深度和广度为原则,偏重学术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则以应用为原则,偏重实践性。从表面上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上有互补之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为进行深度学术研究服务的,并不能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实践形成切实的指导,制约了职普融通的开展和成效。此外,职普专业融通往往是将普教专业与职教专业进行机械拼凑或简单叠加,并未破解学术性知识与技能性知识的障碍,无法实现职普更深层次的学术专业与职业专业的渗透融通。

三、推动职普融通的优化路径

(一)细化宏观政策指导,完善职普融通的具体实施措施

职普融通作为一项涉及教育全要素、全环节的全新育人模式,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国家要进一步明晰宏观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需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

1.国家应加强职普融通的宏观政策供给,支持和鼓励地方大胆探索。一方面,立足教育活动本身的共性规律和主要特征,整理、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政策内容,进一步明确各地开展职普融通的实践原则、方向、主要规范和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立足地方教育发展实际,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制定更多特色鲜明、实践指导价值突出的教育政策,构建地方职普融通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职普融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地方政府应从细化招生考试、学籍管理、课程实施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指导学校及相关主体在职普融通的实践过程中对重大问题有正确、清晰的认知和解决之道。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和鼓励作用,加强沟通协作。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引导当地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共同探索多样化、多形式的职普融通模式,形成成效显著、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鼓励先行先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另一方面,教育部应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总结职普融通实践中共性问题和普适性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加快推动职普融通的改革与推广,提高职普融通的质量,提升职普融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二)趋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能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起始阶段,是公民个体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成长和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趋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能教育,可打牢职普融通的基础。

广义的职业基础知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但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还涉及意识、习惯、情感、行为等身心要素。在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不仅大有可为,也应有所作为。一是加强理论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对职业内涵、职业分类以及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的认知能力。二是多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加强劳动技能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职业启蒙,深化中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启迪其劳动意识,熏陶其劳动热情。一方面,把日常生活中适用于中小学生操作完成的劳动项目融入生活劳动课程,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另一方面,各地中小学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加强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联合开设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基础性职业技能课程,引导中小学生了解和体验基本的生产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加深中小学生对職业启蒙及职业劳动的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的顶层设计,增强职普融通的系统性

职普融通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效,还对其他教育阶段开展职普融通起着引领和实践示范作用。目前,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改革成效并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对等。对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的高质量发展。

1.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职普融通的顶层制度建构,关键在于打破体制“壁垒”,重构两类教育的管理体制,重新理顺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构建一个适应职普融通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一是基于构建一体化国民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建立基础教育司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协同管理机制,由两司共同制定职普融通的全国性政策和总体解决方案,共同承担对全国范围内职普融通整体实践情况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职责。二是各地方应参照基础教育司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由两部门共同制定地方性的职普融通政策和措施,涉及职普融通的相关课程开发、学生管理、教学实施等具体事务,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和解决方案。

2.打造专属课程体系,培养专属师资队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职普“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上下衔接、多元立交”的课程体系。一是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研究制定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理清职普融通的教学要点和重点内容,联合开发既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并且满足职普融通教学要求的专属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二是开展职普融合试点,探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建设分类融通的选修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多门类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三是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要根据职普融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师资建设为抓手,建立职普教师的交流制度,定期实施联合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职普融通教育教学方法。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普融通教学的师资培养工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业素养全面的教师队伍,实行职普融通日常教学和管理,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加人才供给的匹配度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职普融通在高等教育阶段已逐渐开始探索和实践,但大规模推行的时机尚不成熟。随着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全面推进,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职普融通成为未来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我国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职普融通模式,加快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应用化发展。一是消除学历层次障碍。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对等的学历层次,加大职业本科招生比例,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升学通道。二是实施职普融通的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应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制订一体化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开设职普融通预科班。将职普融通预科班设在普通本科院校,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教学。高职学生通过申请考核后,可就读职普融通预科班,达到接受本科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后,再进入职普融通班学习;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申请,经学校批准后,进入职普融通班学习。职普融通班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后,可授予职业本科学历。以此充分调动学校和学生参与职普融通的积极性,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四是整合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增加人才供给的匹配度。鼓励合作院校以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多样化的课程衔接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同开展专业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落实弹性学习制度,依照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实施分类联合培养,满足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职普融通就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施职普融通,拓宽学生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适宜的教育机会。在具体实践中,要牢牢把握职普融通设计的初衷,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加快探索,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融通机制和沟通交流机制,创新职普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形成四通八达、可进可出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蔚然.普职融通: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J].教育家,2021(33):24-25.

[2]马廷奇,陈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1):7-12.

[3]王春霞.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來”“热起来”[N].中国妇女报,2022-04-29(4).

[4]张伟远,谢青松.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22(6):37-44.

[5]车秀兰.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值得关注的“吉林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2(24):5-11.

[6]彭宇文,彭学琴.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定位政策演进研究[J].教育科学,2022,38(6):76-83.

[7]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2022年职业教育政策盘点[J].教育科学论坛,2023(3):3-15.

[8]曾祥跃.资历框架视域下的学分银行战略定位与服务布局研究[J].成人教育,2021(5):1-6.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导向均衡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琅琊榜》浅评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