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究

2023-06-22李树海

成才之路 2023年17期
关键词:增效减负小组学习生活元素

李树海

摘要:“双减”政策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要实现“增效减负”。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认清“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删繁就简原则、启发引导原则,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文章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学习、融入生活元素、实施分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等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促使语文课堂教學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积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增效减负;情境;生活元素;小组学习;分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7-0081-04

“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表面看,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了,从深层看,学生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积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增效减负”,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确保学科能力发展不受影响。

一、“双减”政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对于义务阶段的教学来说,“双减”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受“中考”等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客观存在。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既要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习惯于通过布置抄写、背诵等形式的作业促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题海战术”的作业布置策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优化作业内容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在“减负”的同时不“减量”,以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仅看到其中的“减”字,认为“双减”政策的内涵就是缓解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因此单纯通过减少课后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政策。这种做法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减负减效”的情况,有悖“双减”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双减”政策是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回归本真,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部分教师为应对“双减”政策,一味提高课堂教学速度,以便将部分课堂时间挪出来让学生写作业,以解决课后作业减少的问题。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及学习体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使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

三、“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原则

要想使语文课堂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教师必须按照一定原则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而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夯实学生的基础后再逐步提高教学难度。这样,课堂教学才会获得理想效果。

2.删繁就简原则

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确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不要在教学中加入过多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不要滥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教学方式,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避免出现教学活动“两张皮”的情况。

3.启发引导原则

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结果。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重塑语文学习自信,延续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四、“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主题丰富的教学单元,所选择的教学素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但部分学生受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不能完全理解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详细讲解,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这样,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的视频、图片、音乐等教学素材,学生可直观感受到课文呈现的场景,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度理解课文内容。

以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为例,在该诗中,诗人苏轼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不同美景。但有的学生没去过西湖,想象不出西湖“水光潋滟”与“山色空蒙”的样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笔下的西湖美景,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西湖旅游团”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三年X班旅游团,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前往著名景点西湖游览。(播放西湖晴天时的视频片段)师:大家可以看到,晴天的西湖风景迷人。现在我想请各位小游客分享一下你的游览感受。生A:我喜欢西湖的水,碧绿清澈,上面还点缀着一朵朵荷花。生B:我喜欢西湖边上的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树枝划过水面,仿佛翩翩起舞的少女。师:谢谢各位小游客的分享。(播放西湖雨天时的视频片段)哎呀,下雨了。雨中的西湖呈现出的是另一种美,现在请大家撑起小伞,和我一起雨中游西湖,并思考晴天西湖和雨中西湖风景的异同。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了“旅游团参观西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去感受晴天和雨天中西湖的不同景色,帮助学生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你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借此引出“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诗传递的思想情感,不断提升古诗词学习效果。

2.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以“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后就不知如何学习。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减少,课外补习活动取消,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程度也下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以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教学为例,其以景物描写为主,诗句朗朗上口,诗文内容理解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根据学生的古诗文理解能力,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尽量使各组成员在性别、性格、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互补,然后为各学习小组布置如下自主学习任务。任务1:《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苏轼,请各小组查找资料,多角度了解苏轼,并说一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任务2:《惠崇春江晚景》提到多种意象,请列举出来。任务3:请各小组以《惠崇春江晚景》描绘的景象为主题画一幅画。任务4:除了《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作品?请各小组在讨论后选出苏轼创作的一首古诗,并简单介绍该诗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在布置完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可引导各小组合理分配任务,并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资料,同时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任务完成进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各小组能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可组织各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估,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其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让学生及时调整自主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融入生活元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输入,还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输出,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部分学生在进行语文表达时,缺乏表达素材,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表达内容,导致练习效率降低。为让学生在语文表达时“有话可说”,教师可在语文表达练习中有机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表达素材。

以习作《这儿真美》书面表达练习为例,该练习要求学生参考第六单元各篇课文的景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美景的文章。在写作教学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第六单元的各篇课文,让学生总结各篇课文的景物描写方法。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在《海濱小城》中,作者以地点为线索,分别介绍海滨小城的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通过对单元课文的对比分析,学生可掌握相应的景物描写方式,实现写作技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精心挑选他们认为的美景,在家长的帮助下拍摄照片,并将其分享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挑选好地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察,然后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描写其美丽之处。如照片———学校后的河流。(1)早晨上学时,阳光洒在水面上,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2)中午从教室窗口望去,可以看到水鸟在河边嬉戏。(3)傍晚,夕阳落下,把河水染成漂亮的橘红色。完成素材准备工作后,教师可将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的指导上,如指导学生以记录的句子为中心句,将其扩写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学生也可根据自己收集的素材进行写作练习,以此提升自身的景物描写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其语言运用和建构能力,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4.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班教学是我国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在45人~50人。受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语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语文学习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但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缺少参与课堂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机会,还会使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情况,甚至对授课内容失去兴趣。为避免学生的能力、水平对语文教学成效造成影响,教师应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水平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以此提升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效,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增效减负”。分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不能将语文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唯一标准,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课堂互动参与度等,使分层结果更客观、合理。第二,教师在分层前应与班级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让学生及其家长明白分层教学的作用和目的,避免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第三,分层结果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定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分层结果,以此来确保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分层工作后,教师可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讲解教学内容,设计互动问题等。

以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课文阅读后,教师可先请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回答“故事中的陶罐与铁罐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请在故事中找出描述它们性格特点的形容词”。该问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由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的学生回答,可引导其关注文中角色的性格,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接着,教师可为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故事中的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还想把它碰成碎片”的问题。该问题需要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寻找角色的行为动机,由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可提升其语文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促使其深度理解课文内容。在完成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为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如果你是陶罐,当得知铁罐消失后,你会说些什么”等开放性问题,让其在理解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有效性。

5.优化作业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记忆时间较短,若不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将影响到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双减”政策严格限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时间,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再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此,部分教师在未改变作业内容的情况下,直接减少了作业数量。很显然,这种作业布置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巩固效果,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来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并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业设计为例,在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后,为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优化作业设计。首先,可分层设计作业内容。如针对生字学习板块,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1)基础作业,朗读并抄写3遍课文后的生字。(2)提高作业,朗读并抄写2遍生字,用生字组词。(3)拓展作业,朗读并抄写1遍生字,用生字组词,挑选3个词语来造句。分层作业设计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作业练习。其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完成作业。例如,可设计“在这一夜,小女孩过得幸福吗”“如果小女孩能在天堂见到奶奶,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等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最后,要丰富作业形式,使课后作业变得更有趣。例如,教师可布置学生给小女孩写一封信,或让学生总结自己最想实现的三个愿望,以此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态度来面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正确认识和解读政策的基础上,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并积极优化作业设计,以此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吴贻康.如何构建“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课堂[J].江西教育, 2022(40).

[2]郭春燕.“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课堂的构建途径[J].天津教育,2022(27).

[3]范月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增效减负[J].天津教育, 2022(24)

[4]周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16).

[5]赵喜阳.让好问题点亮课堂———“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探索[J].辽宁教育,2022(11).

[6]石丽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J].天津教育,2019(09).

[7]程國学.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47).

[8]魏汝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做到增效减负[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17).

[9]刘立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效减负策略[J].课外语文,2017(09).

[10]张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增效减负策略浅析[J].课外语文, 2016(22).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Burde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Li Shuhai

(Yuzhong County No.3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113, China)

Abstrac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is to achieve "efficiency increase and burden reduction".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recogni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gradual progress, 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ity,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and optimiz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the third grade Chinese textbook in prim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strategies in Chinese teaching, such as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carrying out group learning, integrating life elements, implementing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optimizing homework design,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burde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Chinese discipline.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reduce burden; context; life elements; group learning;layered

猜你喜欢

增效减负小组学习生活元素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究
新高考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探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探讨
融合生活元素,促进作文共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