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逻辑起点、问题审视与困境突破
2023-06-21王凡戴健
王凡 戴健
摘 要: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是新时代基层体育治理的改革趋向与当务之需,是加速实现社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从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契合性嵌入,洞悉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内涵与新时代特征,阐释和剖析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理念、机制与手段等碎片化问题,构建了以价值重塑、党建引领、共同体建构和数字革新为核心的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体系,提出了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创新路径,即明确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快体育生活化建设;整合社区体育治理结构,创新协调社区体育资源;打造集理念、权责、机制、内容一体化的治理格局;赋能社区体育平台化、智慧化、场景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 社区体育治理;整体性治理;逻辑起点;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1-0010-09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sues Examination and Dilemma Breakthrough of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Sports
WANG Fan 1, 2,DAI Jian 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chool of P. E.,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sports is the reform trend and urgent need of grassroots sports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The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theory and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new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sports, and to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fragmented issues of concept, mechanism and means of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sports.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holistic governance system of community sports focuses on value reconstruction, Party building lead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digital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lear people-oriented governance concept,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life; integrate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structure, innovate and coordinate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build a governance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ideas,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mechanisms and content; enabl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ommunity sports platform, intelligence and scene.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holistic governanc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dilemma breakthrough
黨的二十大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审视体育治理,《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体育治理作为社会治理和体育治理的末梢环节与前沿阵地,是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承载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使命,社区体育的有效治理既是实现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当前社区体育治理存在诸多症结,主要表现在体育社会组织和居民主体地位边缘化、治理理念分散滞后、治理组织结构失衡、治理制度保障缺失、治理风险凸显等方面 [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区体育治理呈现“碎片化”的治理格局,治理主体和治理要素较为零散,治理效果差强人意。可见,通过整体性治理手段,改进治理理念,协调和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健全制度体系与机制保障俨然已成为社区体育治理的当务之需。因此,本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与社区体育治理的理论契合与特征探析之上,审视当前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构建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体系,优化社区体育治理格局,探究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创新通路,以期为改善社区体育治理水平,提升社区体育治理效能,加速实现社区体育治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路径借鉴。
1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逻辑起点
1.1 整体性治理理论溯源与嵌入
20世纪末期,风靡全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陷入了日暮穷途的境地,在行政效率提高和服务质量改善的同时,更是引发了政府与社会沟通不畅、民众参与度低、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等诸多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摆脱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碎片化”困境,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英国约克大学的邓西尔最早于1990年提出了“整体性治理”一词。1997年,英国学者希克斯在《整体政府》一书中倡导“整体性政府”的改革理念,阐述了政府系统内外部机构进行功能性整合的机理,随后于2002年出版的《迈向整体性治理:新的改革议程》一书中将研究视角由“整体性政府”转向“整体性治理”,主张通过政府机构间的有效协调与充分沟通,整合政策目标、强化执行手段,实现合作无间的目标治理行动 [2]。自此整体性治理的目标、主体、工具和模式等理论体系逐渐丰富和发展。目前学者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治理主体间的信任联结、责任羁绊、重新整合及协调合作,不再追求以治理效率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波利特 [3]指出整体性治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整合稀缺资源,增强利益主体间的协作,以达到预期治理目标的政府治理模式;登力维 [4]认为在已经到来的数字时代,应强化整体性治理,以公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重新整合政府职能,推动行政流程数字化;英国学者汤姆·林 [5]将整体性治理的内容归纳为“内、外、上、下”四个视角,包括调整组织内部结构,加强组织外部合作、设定责任制的组织目标以及优化以居民需要为宗旨的服务供给。总体来说,整体性治理着眼于政府内部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重新整合运作,旨在消弭因部门分工和层级分化导致的碎片化问题,由分散趋向集中、由部分走向整体、由破碎迈向整体。具体而言,整体性治理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公民需求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信任、合作与协调来消弭组织内外部的问题与矛盾,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层级和治理功能三大层面的协调与整合,为公民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治理背景、目标、机制和手段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契合度较高,整体性治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到社区体育治理研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议题主要涉及社区暴力问题的应对 [6]、智慧城市治理与公民参与 [7]、居民肥胖问题及“联合”政府控制 [8]等方面。国内学者也系统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内涵,积极探索整理性治理理论在青少年体育治理 [9]、社会资本培育 [10]、体育公共服务治理 [11]等领域的改革实践。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更为微观,着重于从现实问题视角着手谋划具体的针对性策略,国内学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跃升,大数据、“互联网+”等治理手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融合应用正面临着关键机遇与挑战,国内外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也将不断革新发展,有关整体性治理与社区体育治理深度融合的系统研究将成为今后的改革趋势,也对数字时代社区体育治理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向提出了更高、更严、更细的要求。
1.2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内涵与特征
社区体育治理体系作为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制度等多个领域,仅关注系统内的单一要素难以提升社区体育治理系统的整体效能,需要整体性思维统筹全局,即对社区体育治理问题进行整体的、跨界整合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本研究在探析整体性治理概念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区体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和现实需求,归纳出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内涵:为解决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化等信息化治理手段,有效发挥协调、整合、责任和信任等治理机制的作用,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提升民众幸福感和满足感。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是整体性治理理念在社区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既涵盖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容体系,又蕴含着社区体育的运行特点与工作特色,总体显现出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独特特征:(1)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治理倡导的部门整合、“一站式”服务模式,落实到社区体育领域不能完全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模式和机制改革在应用中并非单一强调组织结构上的重组和再造,更多的是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引领、提升组织动能、凝聚组织合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从这一层面来看,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社区体育的党建引领,统一思想部署,将党建工作与社区体育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更高效、科學、有力的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模式。(2)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一直是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最终目标,这意味着,社区体育治理成效并非由治理效率等单一指标决定的,居民身体素质的跃升、健康观念的转变、体育需求的满足才是衡量社区体育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不断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社区体育服务应贯穿整体性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应着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3)建构共享共治共建的共同体是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改革趋向。不断加强组织外部的鼎力合作,整合资源要素,增强沟通协调,强化政府与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工会、残联、单项协会、青少年协会、体育企业等的跨部门协作,实现治理主体的互相信赖与合作无间是整体性治理的应有之义。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共同体应强化人人共享、人人负责、人人参与的价值理念,破除居民向上参与、深度参与、长期参与社区体育的制约壁垒。
1.3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概念模型
基于对整体性理论的梳理及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概念的剖析,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概念模型(如图1)。
从治理目标来看,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以居民需要解决的社区体育问题为治理导向和出发点,通过调节供需关系,致力于满足居民的多元化体育锻炼和健身需求,增强居民在社区体育中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而达到民生幸福的终极治理目标。(1)整体性治理要求政府部门时刻捕捉和深度挖掘居民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个性化以及复杂化的社区体育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对公民的治理需求给予整体性的有效回应。(2)民生幸福是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理念引领和最终归宿。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满足居民的社区体育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快乐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进民生福祉。(3)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强调了价值理性的回归。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居民的主体地位,重视居民的参与性,居民不仅是社区体育的消费者,还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深度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整个过程。
从治理机制来看,整合和协调是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治理机制。(1)整合要求社区体育各类组织以及组织内部不同部门能够从全局出发,以结果为导向在行动上达成一致,主要包括治理层级、治理功能以及治理主体的整合。治理层级整合主要体现在减少社区体育的治理层级,推行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架构,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治理功能整合是指优化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整合,解决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导致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带来的不便;治理主体整合则是指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合力,提高社区体育治理的治理效率和质量。(2)协调主要是解决社区体育组织外部的认识问题,致力于消除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和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树立合作共赢理念、畅通沟通渠道和完善参与路径等举措,构建以理解和认同为基础,以信任为纽带的合作治理关系。
从治理手段来看,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着重强调在新时代浪潮下,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化等新技术手段融汇贯穿社区体育治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主要体现在利用大数据了解和掌握居民的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社区体育需求,动态评估和实时监控数据信息,提前预判社区体育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以防微杜渐。还体现在整合社区体育信息内容,建立社区体育数据信息库,构建社区体育数字服务管理平台,为居民提供智慧化的社区体育服务等方面。
2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问题审视
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治理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从治理运行层面来看,体育电子政务平台已经上线运营,“放管服”改革初显成效,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体验感与满足感有所增强;从治理制度层面来看,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社区体育治理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政策法规体系呈现“覆盖性与全面性”的良好势头,我国社区体育治理整体发展持续向好,社区体育服务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治理仍存在价值理念、组织结构、主体参与、信息工具“碎片化”等问题,与“整体性治理”“精准化供给”的治理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对社区体育治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1 理念碎片化:信任联结薄弱,难以凝聚治理合力
(1)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整体性治理意识淡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体制一直秉承“分割式”治理理念,同时在政府绩效考核压力下,社区体育治理主体间多呈现“条块分割”的负面现象,不同层级政府和跨部门间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等问题,缺乏有效协同整合,难以形成治理共同体。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和社区居民为主的治理主体间整体性治理意识淡薄,治理权利和治理责任不统一,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信任感与凝聚力不足,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缺失,在复杂治理环境中面对现实问题时会因短期利益而选择“各扫门前雪”,从而拉低社区体育整体治理效能。
(2)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难以满足居民多元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程度日益提升,需求类型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社区体育治理多依赖于政府部门牵头,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责,致使社区体育活动氛围感较低,难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同时,治理过程中存在只抓单一目标群体的现象,多数社区体育活动服务重点为老年人群体,对于有强烈运动需求、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的中青年群体有所忽视。如何及时应对社区居民变化迅速且多元化的社区体育服务要求、如何在这些庞杂事务中理出头绪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成为掣肘政府和社区体育组织整体性治理的难题。
(3)政策落实存在一定偏差,供需匹配错位。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治理仍存在供给制度体系执行力度欠佳与实际需求无法满足的困境,真正落实至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治理決策少之又少,在复杂的基层治理环境下仅依靠传统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层级治理,导致社区体育政策解读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及时、政策执行不全面,难以做到因地制宜的满足居民真正健身需求。例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这一政策标准落实到基层时往往变成了要求各个社区街道统一建设几片篮球场,几个健身苑点等。统一的建设标准要求导致大量新建的场地设施荒废,而一些居民的健身走、跑步、骑行等实际体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进而造成“广场舞扰民”事件的负面影响与恶性循环,反映出社区体育治理的薄弱点 [12]。
2.2 机制碎片化:协调合作网络搭建不足,高效协同不到位
社区体育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但社区体育治理多元主体间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机制尚未发挥重要功能,难以形成畅通有效的治理机制,在社区体育治理中呈现资源整合和协调合作的碎片化,具体表现在:(1)政府协调合作碎片化。当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中存在政府治理“越位”与“缺位”的双重问题。一方面,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权限过小,绝大多数治理问题基本由政府“一手承包”,体育社会组织难以发挥其自身治理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中有关制度建设、服务指导、财政监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职能相对缺失,进而造成“有治理命令,无治理反馈”的不利局面。(2)体育社会组织协调合作碎片化。首先,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能力薄弱,在社区体育合作治理主体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对政府部门的依附性较强,缺乏自身独立的“造血”能力;其次,缺乏完善的体育社会组织监管和评估机制,主要体现为对体育社会组织资质和服务能力的考察评估缺乏,对体育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指导,以及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绩效评估只重视结果不重视效果,评估指标不合理,评估奖惩机制不健全等方面。(3)体育企业协调合作碎片化。政府基于公益性在购买服务时采取限价行为,体育企业的服务收益不高,自主盈利水平处于低位,导致体育企业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意愿不强、程度不深,参与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13]。(4)学校协调合作碎片化。部分省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较低、积极性不高、时间有限、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仍屡见不鲜。虽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要求早已写进全民健身计划等政策文件中,但由于部分学校自身场地设施配置不达标,完成繁重的学校教学任务已捉襟见肘,部分学校对社会开放后的管理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对管理人员的补贴及场地器材的维护难免会加重学校体育部门的财政负担。(5)企事业单位协调合作碎片化。关于社区体育治理主体的相关研究中,机关、企事业、工商、团体等职工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份子。有研究对上海、湖北等一千多名企业职工调查发现,企业职工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正日益增长,但项目选择单一、赛事数量少、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职工体育的发展 [14]。因此,如何加快企事业单位与社区体育的全面合作,将单位职工群体纳入社区体育的参与阵营已成为当前所需。(6)居民协调合作碎片化。社区体育治理中,居委会依照上级安排进行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服务分配等治理行为仍占主要部分,居民体育权利极易遭受忽视,导致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与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协商治理问题重视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形式和参与路径都呈现碎片化 [15]。
2.3 手段碎片化:数字化平台管理混乱,信息交流阻滞
随着中国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基层体育治理水平已然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然而,随着新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社区体育治理领域,在平台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与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
(1)社区体育服务平台建设较为落后。一方面,平台管理较为混乱,标准化程度低。为了回应居民对社区体育数字化服务的需求,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建立多样化的社区体育信息平台和管理系统,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平台、健身场馆预约平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配送平台等。每一个平台网站的建设与运营都需要耗费包括物质、时间成本在内的大量的资源,平台间的互通性较差,数据标准和接口不统一。另一方面,平台综合服务能力较差。虽然已有部分城市将体育服务纳入政府政务服务平台或“一网通办”小程序,大部分城市也设有专门的体育运动小程序或平台,如“来沪动”“北京健身汇”等,但服务内容仅限于部分体育事项审批或场馆预定等。除此之外,游泳、跑步、骑行、健身等各类单一运动项目平台,久事等由体育企业管理的体育场馆预定平台纷繁复杂,各个平台的功能较为单一,价格优惠力度不同,居民在参与运动时不得不频繁切换多个平台查询和了解自己想要的体育信息。
(2)社区体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其一,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掣肘社区体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技术是通过大数据的收集,经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针对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当前,社区体育数字化发展所需的管理系统、各类数据平台、信息仓库和决策中心等基础建设能力较弱。加之,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省市区数字基础技术环境差异较大,数字治理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数字信息间难以互通,数字化体育基础设施改造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其二,社区体育数字化监管机制缺失,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在社区体育数字化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数字健身平台不规范、有效监管手段不到位、居民数据安全意识较差等问题,增加了社区体育数字化治理的风险。例如,部分健康应用和健身手环过分收集、任意使用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导致居民数据信息泄露,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困境突破
在诠释整体性治理理论,厘清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概念,剖析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为破解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瓶颈,优化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效能,构建了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体系(见图2),即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创新融合数字技术手段,以“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为中心,强化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力量,统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打造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共同体,开拓集理念、权责、机制、内容一体化的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新格局。
3.1 价值重塑:明确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快体育生活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因此,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从居民的实际感受和真实体验出发,着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准,切实改善社区体育治理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社区体育服务。
首先,加强社区体育治理的顶层设计。利用整体性、全局性思维统领社区体育治理工作,将社区体育治理纳入社区工作整体规划或政府发展规划。基层体育行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应提前做好年度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明确年度治理目标、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规划本年度社区体育的资金预算、项目改造、赛事活动以及其他社区体育治理事务。其次,建立互信互利互惠的社区体育治理理念。社区体育治理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以信任为纽带,通过友好对话协商,共享治理成果,实现社区体育治理主体间持续合作共赢。再次,构建居民诉求表达平台。鼓励居民积极表达自身社区体育需求,通过议题征询会、民主协调会、监督评议会等形式,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提供沟通平台和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居民有意愿、有能力、有途径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
(2)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体育需求,实现民生幸福为治理目标。当前,社区体育服务群体愈发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少儿、中青年、老年人等群体也逐渐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因此,应基于不同服务群体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社区体育服务。如可针对少儿群体开展体育启蒙教育、家庭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历史普及等文体结合服务;针对中青年群体可设计时间灵活度较高、体育活动较为激烈的对抗性运动,以及飞盘、公路骑行、滑雪、网球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以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整体参与氛围;针对老年人群体可选择健康养生知识竞赛、太极拳和棋类等安全性较高的体育服务,加快推进体医融合,通过制定专门的运动处方,加强对老年人疾病的运动干预,防病于未重甚或未然,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居民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增强民生福祉,是整体性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是践行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理念的必由之路。
(3)加快推动“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积极拓宽居民健身空间,盘活环湖步道、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小区空地和公共绿地等场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人文关怀与情感联结的“生活+”体育场地设施。引导居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養终身体育意识,让体育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北京东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理念,近年来积极打造“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加强体育健身资源供给,强化科学健身指导,营造全民健身活动氛围,将“团结、友谊、公平竞争和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中,倡导健康、个性、交流、友谊、和谐、平等、包容七位一体的社区生活新模式。除此之外,上海中山街道也致力于将体育锻炼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融合,主动引入优质体育资源,积极建设“城市健身房”,并充分利用体育公园、公共绿地休闲健身广场等便民场所开展居民喜爱的新型运动项目,如森林瑜伽、滑板和花式跳绳等,使居民享受休闲、锻炼与健身为一体的服务。
3.2 党建引领:整合社区体育治理结构,创新协调社区体育资源
党建引领,聚焦基层,凝聚治理合力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改革路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人才、政策、资金等社区体育基础资源的整合已成为社区体育治理的重中之重。构建“党建+体育”的社区体育治理机制,有利于政策向社区体育倾斜、人才往社区体育流动、资金向社区体育投入。
(1)重新整合社区体育治理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社区体育治理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多元,原有直线性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变化趋势。纵观当前社区体育治理结构,过细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政府组织和部门之间存在异质性,机构间的角色、职责与其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致使治理机制与治理目标偏离。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对治理结构的流程再造,整理合并职能相近的治理部门,建立党建引领的扁平化的社区体育治理机制,以信任为纽带、以责任为动力、以协商为原则,利用正式与非正式会议、党建联席、任务小组与网络组织等横向协调技术强化各部门间的沟通,实现“整体共治、部门分治”的良好发展趋势。同时,应充分重视社区体育组织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关键作用,推动居民自由平等地对社区体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倾诉,打通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通道,构建居民自治机制,提升社区体育组织让渡空间,加快社区体育组织与政府部门行政脱钩,尽快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实现社区体育组织的财务独立和自负盈亏。
(2)党建引领,统筹协调社区体育资源。嚴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突出优势和力量之源。党建引领社区体育治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推动市、区、街道、居委会党组织间的上下联动,整合社区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其一,由市、区体育部门党委书记牵头,成立社区体育党建工作小组,在社区或街道成立专门负责社区体育工作的党支部。按照市委、市体育局的工作部署,明确社区体育治理总体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思路与指导方针。其二,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社区体育党组织聚力赋能的优势,统筹社区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制”加快推动社区体育各项工作,制定工作清单、明晰时间节点、畅通财务审批、细化工作举措、明确责任到人。其三,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建工作联络员制,鼓励社区居委会党员骨干密切联系群众,探访群众心声以解决长期阻滞居民体育锻炼的难题。
(3)构建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过于严格分明的治理层级划分并不能有效解决社区体育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应合理运用利益导向强化各治理层级的内在联系,打造社区体育服务整体治理的核心驱动力。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下也必须坚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因此,应充分分析各治理部门的实际利益走向,并在充分权衡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社区体育服务的利益共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 [16]。
3.3 共同体建构:打造集理念、权责、机制、内容一体化的治理格局
秉持“一核多元”的社区体育治理模式,以基层社区体育党组织为引领,全方位推进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居民等多元主体有效协同,铸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共同体,开拓“理念—权责—机制—内容”一体化的社区体育治理新格局,即凝聚整体性治理共识,厘清治理主体间权责关系,健全长效合作机制,统筹协调稀缺资源,耦合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元力量。基于此,“十四五”时期,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体育事务行政审批,设立专项体育引导资金,创新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孕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结出繁花硕果,充分发挥体育企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大力倡导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单项协会、老年体协等组织机构的联合、协同与整体合作。
(1)转变政府角色。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本质上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社区体育中始终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政府的身份应从过去的提供者和服务者,向主导者、监督者和评估者转换,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明确各主体间的权责利。同时,政府治理理念、模式与风格也至关重要,应着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治理事务的整体统筹规划,深入治理过程给予相应指导与建议,增加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与社区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单项协会、青少年体育协会、残联、体育企业、居民团体间组织协调工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变。
(2)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其一,引导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的初期发展。政府作为引路者应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训工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领导骨干展开专业系统培训,定期举办体育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会和工作总结会。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购买服务等形式激励有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承接赛事活动、场馆管理、健身指导等服务,使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二,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社会组织的专业程度和服务能力是体育社会组织安身立命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体育社会组织应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品牌特色,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其三,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双向评估”机制,即政府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客观评估,同时体育社会组织也要定期向政府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度和成果。
(3)深化学校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场地、学生和师资资源,实现社区和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其一,加快落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向社会开放。在各类学校中宣传与社区合作的必要性,引导学校积极主动向社会开放场地设施;引入市场机制对开放的场地设施进行管理,制定与社区合作使用体育场地设施的实施条例;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这一指标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其二,学校可以为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具体包括邀请社区体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与指导,聘请名牌教师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专业指导,动员社区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日常管理和活动等。其三,不断探索学校与社区的深度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社区与学校联合举办赛事活动,社区优秀项目团队进驻学校展示和宣传,以及学校和社区合办体育训练活动等方面。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实施“快乐430训练营”项目,利用学校已有场地条件,采用街道和学校补贴、公益性收费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篮球、足球、跆拳道等课程训练,破解了小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后接送的难题。
(4)拓展企事业单位合作。其一,积极推动社区体育进单位。社区应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派遣社区体育指导员进驻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和健身指导等公共服务,定期举办社区趣味体育活动、社区职工运动会、区域社区职工联赛等赛事活动。其二,大力发展楼宇体育。由于单位职工群体工作压力较大,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倾向于参与一些休闲度高,运动强度适中,简单易操作的运動项目。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职工午休一小时的时间,选择减脂操、瑜伽、飞镖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组织开展楼宇体育。例如,杭州上城区利用有限的场地开展拔河、跳长绳、五项全能等趣味性运动项目,每年定期组织楼宇运动会,受到越来越多白领的青睐。其三,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由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应鼓励相关单位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5)汇聚体育企业力量。体育企业应积极把握政策红利,塑造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和经营策略,建立体育企业标准化体系,精准对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企业在全民健身苑点翻新维护、场地设施升级改造、赛事活动组织承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管理运营、智慧化应用等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推动合作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主动吸纳健康养老、康复医疗、文化旅游等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探索体卫融合、康养融合、体旅融合创新路径。
(6)探索居民参与机制。其一,建立居民参与激励机制。通过物质补贴、有奖问答、荣誉表彰等形式的奖励,激活社区居民治理主体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责任感,逐步形成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意识” [17]。其二,健全居民协商机制。建立协商议事和监督机制,针对社区内场地设施改造等重大问题展开多轮自主协商,充分讨论商议解决难题。其三,扶持居民自治组织。激发居民在社区体育治理中的潜力,推进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其四,发挥领袖带动作用。吸纳社区内健康运动达人、体育爱好者、体育能人等成为“草根领袖”,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健身方法、传授运动技能和动员居民参与。
3.4 数字革新:赋能社区体育平台化、智慧化、场景化转型升级
(1)推动各级各类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平台建设。其一,创建统一的社区体育治理数据中心,建立社区体育服务综合数据库。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治理工具部分改革应主要以数字化转型为主导,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线上操控”替代“线下跑腿”,提升整体治理效率。随着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逐渐普及与应用,社区体育服务应紧跟新时代治理的技术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核心优势,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全国体育场地设施存量和布局情况以及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组织、居民自治团体、健身团队、体育企业等数量和规模,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与规范性。其二,数字赋能社区体育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平台汇集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健身指导、场地设施、组织团队、健康讲座、体质监测等社区体育服务信息,通过可视化的全民健身地图为居民提供查询、定制、预定、报名、缴费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服务平台还应涵盖居民体育需求调查、满意度评价以及服务过程实时反馈等模块。此外,应着眼于社区体育服务公平性、均等化发展。针对电脑、手机使用率较低的老年人用户,可采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的方式,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综合信息的了解,避免“数据鸿沟”现象的发生,减少老年人进行人工问询频率,有助于减少社区体育人员岗位设置,提升整体治理质效。
(2)加快社区体育智慧化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化的应用将不断向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延伸拓展,智慧化将成为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空间转向与改革趋向。其一,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引领运动新风尚。利用废旧码头、老厂房、高架等闲置用地,引进智能健身器材,免费或低收费向周边居民开放使用,构建完善“10 min体育生活圈”“15 min健身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有触手可及、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成为居民全民健身的“网红打卡点”。例如,上海徐汇区整合了高架下3 100 m2的集中活动空间,分为四个多功能特色活动空间,即探趣乐园区、好奇乐园区、绿动乐园区以及亲子驿站区,将儿童游乐、少儿篮球、小游戏、太极和广场舞等项目融入其中,打造“绿色+运动+儿童友好”的生态新名片。其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探索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从共享运动空间智慧扫码、健身步道人脸识别、健身苑点智能维护到智慧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智慧化社区体育服务已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实时分析与反馈居民的个性化健身需求,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加快推进社区体育智慧化发展。
(3)拓宽社区体育场景化新趋势。其一,打造沉浸式运动体验空间。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VR设备等,为居民提供虚拟的沉浸式运动体验,激发居民参与运动项目的兴趣。如室内高尔夫、模拟骑行、划船、滑雪等深受居民喜爱。其二,营造社区体育运动的多元场景。利用碎片化时间和身边的小器材、智能手环、智慧化场馆等,积极开发和完善不同场景、情景下的科学健身模式,如居家健身、亲子健身、家庭健身、康养健身、微健身等。例如,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线上“云健身”模式迅速风靡,刘畊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更是火爆出圈,居家健身、抖音直播健身已成为年轻人参与健身的新时尚。其三,建构复合式运动场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高质量健身服务和体验的复合式场景模式正在崛起,购物、运动、社交、文化等多功能体育综合体将成为未来的新向标。2022年1月,由安踏集团打造的全球第一家数字化智慧运动综合体“982创动空间”正式开放,涵盖了“More than shopping”的多场景运动空间,配备了品牌区、滑雪区、攀岩区、咖啡区,为潮流青年、运动爱好者提供了集运动、休闲、娱乐、体验、社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空间。
4 结 语
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应秉持“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即强化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力量,统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共同体,加快推动社区体育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对提升社区体育治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由于社区体育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应用情景和实践案例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深度的单案例研究或跨区域的多案例研究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 1 ] 张小沛,戴健,张瑞林.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科学内涵、创新动力与现实路向[J].体育学刊,2021,28(5):23-29.
[ 2 ] PERRI 6,LEAT D,SELTZER K,et al.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
[ 3 ] POLLITT C.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1):34-39.
[ 4 ] DUNLEAVY P,MARGETTS H,BASTOW S,et al.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dead—long live digital-era governan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5,16(3):467-494.
[ 5 ] LING T.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80(4):615-642.
[ 6 ] KNOX C.“Joined-up”government:an integrated response to communal violence in NorthernIreland?[J].Policy & Politics,2003,31(1):19-35.
[ 7 ] CASTELNOVO W,MISURACA G,SAVOLDELLI A.Smart cities governance:the need for a holist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urban participatory policy making[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6,34(6):724-739.
[ 8 ] ULIJASZEK S.With the benefit of foresight:obesity,complexity and joined-up government[J].Biosocieties,2015,10(2):213-228.
[ 9 ] 羅小兵,张晓强,鲁长芬.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学校、社区整体性治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8):33-40.
[10] 张艳.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社会资本培育:逻辑、困惑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3):43-48.
[11] 张文静,沈克印.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7):13-21.
[12] 梁勤超,石振国,李源.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2):190-195.
[13] 唐佳懿,王志华,傅钢强,等.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模式、关键问题及路径优化[J/OL].体育学研究:1-17[2023-01-06].DOI:10.15877/j.cnkinsic.2023.002.
[14] 尹继红.企业职工体育参与特征及制约因素的影响效应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10-119.
[15] 廖磊,李乐虎,高奎亭.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协商治理:理论建构、实践检视与实现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1):12-21.
[16] 杨苓,罗亮,孙晋海,等.基于风险视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5):10-17.
[17] 王俊涵,李荣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治理多元主体动态演化博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4):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