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矩才有方圆
2023-06-21卜冬林
卜冬林
案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午休后教室后面都是垃圾?可见,学生的卫生习惯并不好,学生对班规中“不乱丢垃圾,讲卫生”的规定遵守不够。
二是老师为什么不找值日生打扫,而是请在场的学生打扫?教室的卫生不理想,首先值日生是有责任的。老师没有叫值日生来完成这个工作,却叫在场的学生来打扫,职责不清。
三是为什么在场的学生会拒绝?说明班级的卫生工作存在很大不足,多数学生对班级的卫生工作是不满意的,对值日生不尽责是有想法的。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核心就是规则意识淡薄。班规作为一种规则,执行得好,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创建积极文明向上的班集体。执行得不好,班级工作会陷入混乱的局面。那么,在班级工作中怎样落实规则呢?
规则的示范者——教师
班规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班级成员行为的作用,使班级成员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师是班规制订的参与者,更是班规执行的监督者。作为班级的一员,教师要积极示范,在班级工作中有意引导学生增强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班规。
案例中教师请求在场的学生打扫卫生,而不是按照班规,要求值日生来清理垃圾,做法是不合适的。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是对班规的忽视,是规则意识淡薄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教师也许没有认识到其行为破坏了班规,只是自然地以权威的身份来对学生下达指令。
所以,班级工作中,作为管理者也是参与者的教师,要淡化管理者的身份,重视参与者的身份,强化规则意识,带头做好执行班规的示范者。
比如我校每季度会开展一次竞赛性的文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有一次举办的是课桌舞比赛。我因事外出,回校时班上学生刚好表演完毕下台。一名女生问我:“老师,你咋没参加呢?别的班在比赛时,他们的老师坐在最后,而我们在比赛时,咋就没有一个老师呢?”
学生的质问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老师,我这是在搞特殊啊!是呀,为什么别的老师就能参加,我就不能参加?事情就不能改个时间再去办吗?赛场如战场,孩子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杀”,别班的孩子在心里会说:“我不怕,老师在我后面呢!”而我班的孩子会觉得孤立无助,没有依靠。
想到这里,我告诉他们:“这次老师错了,下次老师一定坐在后面,陪你们一起表演。”
实践证明,及时将一般性的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可以避免班级混乱,让班级保持良好的秩序;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班级规则的建立,只凭着指令维持班级秩序,管理效率就低下。
规则的推进者——“鲶鱼”
管理学里有个“鲶鱼效应”。
在班规的执行中,教师不妨也运用鲶鱼效应,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两个特别积极的学生,他们喜欢表现,乐于参与班级建设,热爱劳动,好管“闲事”,是班级中的“鲶鱼”。如果重视这些孩子,将他们作为正面典型在班级宣扬,那么,会让更多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一天早晨,我来到教室,发现笤帚扔了一地,垃圾箱歪歪斜斜的,盖子敞开着。于是,我就安排倒垃圾的学生整理一下。班里新转来的女生小晨听见了,放下手中的书帮那个男生整理笤帚,然后又开始扫地。
小晨的个子很小,但做事很干脆,动作麻利。不一会儿,就把教室后面收拾得干净、整洁。我望着她,觉得这孩子太懂事了。
我把她叫到讲台前面,让孩子们安静,看看摆放整齐的笤帚和垃圾箱。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教室后面和刚才比有什么不同?”一個学生说:“笤帚摆放整齐了。”另一个学生说:“比刚才好看多了,看上去舒服多了。”
“是呀,教室的环境要靠大家维护。今天,我要特别表扬小晨同学。老师并没有安排她整理笤帚,但她主动参与,积极为班级作贡献。她不仅帮小宇摆好了笤帚和垃圾箱,还把地面打扫干净了。她值得我们学习。”我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她瘦弱的肩膀,以示鼓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小晨表示感谢!”
在我的鼓励和肯定下,小晨每天都会帮助值日生做卫生。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博得老师或同学们的好感,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比如下课了,她发现教室里有乱丢的纸屑,便会用笤帚扫走。学习委员发作业本,她会主动过去帮忙。交作业本,她不是和其他孩子一样交了就走,而是把凌乱的作业本理得整整齐齐才下去。
小晨这样的孩子,就是班级中的“鲶鱼”,他们的行为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效。小孩子喜欢得到赞美,也有从众心理,当他们看到“鲶鱼”的行为受到肯定,自己也会主动参与进来。
规则的监督者、遵守者——班级成员
案例中,说“守土有责”的学生,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监督者。在多数老师看来,他没有集体观念,不听老师的话,但仔细想一下,他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不找值日生打扫呢?”班规定了,就应该共同遵守,严格按照班规做事。如果老师“乱点鸳鸯谱”,班规岂不成了摆设?
所以,班级里的每个成员不仅是班规的遵守者,更应该是班规的监督者。班主任的精力有限,只有靠学生监督,班规才能落地。
比如我班的帮学制度。因为班里人数多,作业检查是一个大难题。每天都有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完成的效果不理想。
后来,我采用帮学制:同桌两人是一个帮学单位,一名成绩暂时领先的同学和一名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组成同桌,互为帮手。作业检查、背诵、书写、难题讲解、错题修改、重做等,都由帮手协助。帮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帮助。帮手两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完成不了任务,两人都要牺牲课余时间来完成。否则,双方都要受到惩罚。帮手一人有进步,另一人同时也受到奖励。也就是说,帮手两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学习共同体。
帮学制实施以来,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尤其是那些成绩中上的学生,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不仅要搞好自己的学习,还要提高帮手的成绩。而那些贪玩的学生,现在再也没有“摸鱼”的机会,完成不了任务,下课就出不去,做不了游戏,只能硬着头皮努力学。
每周班会,哪些同学表现得好,做了哪些值得肯定的事,哪些同学表现得不好,做了哪些违反班规的事,都会在班会上说得清清楚楚。教师要用好孩子们的这个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为人人遵守班规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然,如案例中的情况,教师不是不可以让非值日生做卫生,关键是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讲清楚要他们临时做卫生的原因:值日生不在现场,或者学校马上要检查卫生,时间紧迫,仅靠几个值日生完成任务有困难……这样一来,既在班规的范围内做事,又让被邀请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乐于为班级作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肖湾办事处襄州一中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