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英译策略分析
2023-06-20冯思琪侯依林陈飞羽云文静张晓容
冯思琪 侯依林 陈飞羽 云文静 张晓容
摘 要:中国特色农产品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对其厚载的文化进行英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晰外宣翻译内容及翻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翻译策略突出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瘦身翻译适应外宣语境,通过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进一步彰显农产品负载文化英译的民族性、准确性与文化共同性,旨在通过更好的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翻译,促进乡村振兴中国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国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英译
作者简介:冯思琪,侯依林,张晓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陈飞羽,云文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农产品便是串联“三农”的中心环节,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齐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兼备。在农产品外宣翻译的协同推进下,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已成必然之势。本文从翻译内容、翻译意义、翻译指导、翻译方法等维度对中国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农产品文化翻译提供借鉴,以译促农,以农振兴。
二、中国农产品负载文化
我国农产品种类众多,承载深厚的中国农耕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等优秀中国文化,多元的文化交融碰撞,凝结成了中国农产品所独有的文化质感,源远广博的文化美美与共,兼容并存。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产品特有的文化底色。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历朝历代卷帙浩繁的农业典籍构成了古代农产品耕种理论体系;朗朗上口的农谚洞见了农产品生长地理物候的规律;文人墨客笔下的农产品诗词歌赋展现了古代经济、政治的生活画卷。农耕文化的发展以农产品为基,印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饮食文化是中国农产品独特的味觉审美体现。民以食为天,中国农产品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勾连起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食谱,每一方水土所生長孕育的农产品,满足了不同地区人民的味蕾需求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对家乡的精神寄托。各色各样的农产品不同的烹食,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三、农产品负载文化翻译意义
(一)助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农产品作为其物质承载者同样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品牌故事和宣传切入点。优秀的负载文化外宣翻译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起点,在对农产品负载文化精准翻译的基础上,讲好中国农产品文化内蕴与发展故事,从主观内在的层面切中国际受众需求,在提供味觉享受的同时寻得精神共鸣,从而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与世界的有效沟通。以农产品为中心的负载文化英译国际传播,这一过程将从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层面大大提高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及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了解水平,进而为后续的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认知与认同基础。
(二)促进“一村一品”战略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文化之于其他若干方面的同步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围绕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翻译参与的文化振兴的正向“一村一品”战略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农产品负载文化是构筑特色品牌、树立品牌自信、彰显品牌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新媒体技术支撑和乡村政策鼓励的背景下,加紧跟进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优化品牌传播效果,以文化资源为基,建设文化支撑的国际业态,是完成“一村一品”建设任务的重要议题。
四、农产品负载文化英译现状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科技英语领域的相关翻译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效,中国农产品语料体系的逐渐完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构筑了语言基础,但目前在外宣英译中,中国特色农产品的负载文化信息的翻译是一大现实翻译短板。
在农产品名称翻译层面,特色中国农产品因其悠久的历史,其名称及别名较多且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地理、文化背景。但在笔者的搜集和调查下,大多数农产品名称翻译仅仅停留在其惯用名的翻译,缺少进一步的特色解读,缺乏对中国特色农产品英文名的内涵释义,不利于外国人的理解,阻碍了农产品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
在农产品特有地域文化价值体现层面,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有着明显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因此孕育出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而当前的农产品负载文化外宣翻译中,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不够凸显,普适化的平白翻译难以在世界众多农产品中凸显其独特种的养环境与适宜的地域气候所带来的优良品质与人文背景。
在农产品自身文化底蕴凸显层面,丰厚的文化背景提升了农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与农产品相勾连的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开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及应用需求,但目前与农产品相关的历史典籍、诗词歌赋、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的翻译尚缺乏理论研究,对农产品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对于文化经典要采取何种译法以最大程度保留文化特色、达成文化共识,还需深度考究。
五、翻译策略指导:丰厚翻译与瘦身翻译
丰厚翻译是1993年由美国哲学家、翻译家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提出的翻译策略。该翻译理论强调通过注释、评解等方式增加背景文化知识,再现文本丰厚的语境,以充分实现文本意义转换,准确传递源语言思想精髓和文化意境,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丰厚翻译作为文化翻译中普适的翻译策略,被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并得到译者的广泛应用,这对于中国特色农产品文化外宣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农产品一头连接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头连接着先进的种养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农产品迭代中,中国农产品文化在沉淀中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并迸发出新的活力。在丰厚翻译策略指导下,可以在实现外宣语义转换的同时,凸显农产品的深层底蕴,丰富农产品多维的文化意境,实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良品质口感与丰厚文化质感的双重对外宣传。
瘦身翻译是与丰厚翻译相反的逆向翻译策略。瘦身翻译旨在删除译文读者语境视野中的已知信息, 降低译文的信息冗余度,犹如人之减肥,减掉的是一些多余的脂肪与赘肉,从而使译文比原文更为简洁明了,流畅自然。瘦身翻译顺应了农产品外宣语境,当前中国特色农产品外宣渠道以互联网各大媒体平台为主。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时效性较高,如果只关注农产品外宣翻译的厚度,在有效地获取信息时,冗杂的翻译信息会大大降低农产品外宣效果,高度凝练的译文顺应当前新媒体农产品外宣趋势,重点突出农产品特色,使外国友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到中国农产品多方面的信息,对中国特色农产品达到概览式认识。
丰厚翻译与瘦身翻译是翻译的两个方向,二者看似相悖,但二者内核都是追求精准的翻译,以达到正确传达思想与内容的目的;都要求译者对翻译文本内容与外宣写作目的有着较深的认知,基于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背景异同的把握,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兼顾,兼具文采、翻译技巧与人文洞见,以确保负载文化外宣翻译工作的独特性与文化性,进而使得农产品负载文化翻译超越文化传播层面的影响,真正触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六、翻译方法与策略
(一)音译法——保留文化本味,彰顯民族特色
音译即保留原文汉语发音,译音代义。语言的符号系统是开放包容的,英译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对应词汇,可采取音译法填补地域文化不同所致的词汇空缺。生动形象且表意清晰的音译能够提高海外受众的接受度,保留原词的语言功能,凸显农产品外宣中独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音译法常用于人名、地名、书名等的翻译,如神农——Shen Nong,杨凌——Yanglin,《天工开物》——Tian Gong Kai Wu。
对于特色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半音译的翻译方式:
龙抬头——The Longtaitou Festival
“龙抬头”是中国的传统农作节日,古时龙被认为是掌管降雨的神,龙抬头意味着降水增多、阳气生发,春耕也由此开始。中国农谚中记载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将“龙抬头”翻译成“The Longtaitou Festival”可以规避由中西方“龙”文化差异产生的理解障碍,同时保留龙抬头的本土美好寓意。
(二)直译法——准确传达信息,严谨标准统一
直译强调遵循原文结构,忠实原文内容,保持原文风格,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能够较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民族文化风格,直接凸显农产品生长特点和地域特色,如:
春菜——spring vegetable
春分时节,中国许多地方有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指春天的时令蔬菜,直译直接点明了蔬菜的生长成熟时节,也便于外国友人对中国民俗的理解。
鱼米之乡——A land of fish and rice
《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提道:“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对“鱼米之乡”的直译具体且有现实意义,尊重了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外延。
(三)意译法——基于文化共识,实现文化共通
意译法是指以原文内容为基础,却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按照原文意思,采用地道的语言进行翻译以还原原文神韵的一种译法。意译法基于不同文化所表达的共同思想,借西方文化以表原文之意,减少了海外受众的文化理解障碍。
香菜——Chinese parsley
唐代《博物志》记载,西汉时期张骞从西域引进香菜,香菜由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parsley”一词原意为“欧芹”,欧芹和香菜是不同的植物,但由于欧芹在西洋菜中的作用和中国的香菜相似,即用来调味,故将“香菜”译为“Chinese parsley”,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体现了文化交融。
玉米没了头,力量大如牛——Corn without head is robust which is like a horse.
玉米去雄穗就会生长更旺盛、籽粒更饱满、产量更大,因此中国民间形象称其为“力量大如牛”。“牛”作为劳动牲畜,是中国农耕社会重要的力量象征,而在西方国家,牛常用于贬义,而“马(horse)”更象征力量和精力,因此意译为“horse”,更能体现玉米去头后的迅速地长势。
(四)加注法——弥补文化差异,搭建理解桥梁
加注法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正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其中包括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确保等值翻译而采用的一种辅助性的翻译手段。对于农产品外负载文化英译中极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句,加注法可以为外国受众理解中国特色农产品牵线搭桥。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In lowland grows the ChangChu(Ancient name for kiwi), with branches swaying in high glee.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是《桧风·隰有苌楚》的首句,描绘了猕猴桃生长一片生机、枝繁叶茂的场景。猕猴桃原产于中国,“苌楚”是猕猴桃的古称,在外宣应用场景中以音译加注翻译,可以保留猕猴桃古称的音韵与内容之美,在文化层面区别于海外猕猴桃,以形成中国猕猴桃的品牌自信;同时外国友人也能了解苌楚所指之意,不会造成理解困难。
七、结语
中国农产品外宣对于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做好中国农产品负载文化的外宣英译对中国农业文化走出去、国际市场开拓有着积极影响。面对当前中国农产品文化负载外宣英译在特色凸显层面上的诸多不足,笔者以丰厚翻译以及瘦身翻译策略为指导,从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译法入手,结合相关翻译案例,为中国特色农产品外宣翻译提供适用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助力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化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德福.森舸澜《论语》英译本的“丰厚翻译”[J].外语学刊,2017(5):111-116.
[2]冯全功,侯小圆.瘦身翻译之理念与表现:以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为例[J].外语学刊,2017(5):105-110.
[3]张洁,刘静,朱荔芳.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2-117.
[4]陈洁.浅谈翻译中超语言因素的传译与加注法[J].外语教学,1990(4):84-88,51.
[5]王涛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评《中国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的贸易行为及其影响研究》[J].粮食与油脂,2021(7):173.
[6]崔沙沙.茶叶品牌外宣翻译对茶叶国际市场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20(6):78-79.
[7]刘思广,李家泳,沈荣琼,王丹美,张莹怡.基于“一村一品”乡村振兴策略下的岭南茶文化传播研究:以潮州市浮滨镇为例[J].福建茶叶,202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