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宫秋》的反传统性

2023-06-20唐秋楠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汉元帝马致远和亲

唐秋楠

元代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汉宫秋》(全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虽以历史上昭君出塞的事件为蓝本创作,但剧中的情节与正史有诸多相悖之处,大胆地突破了先前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戏剧创作传统。正是作者这种对写作传统的颠覆,令作品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让人耳目一新,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后世关于王昭君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杂剧对历史的改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王昭君的主动出塞写成是被迫和亲,并且突出爱情的主题。昭君出塞的事件,最先出现在《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一说王樯)为阏氏”。《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了关于昭君出塞的具体细节:“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飒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是她自愿远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入宫多年得不到皇帝的召见,不愿意在深宫中蹉跎了青春年华,于是主动请求和亲,也许这样人生还有更多机会,并且这里也没有提到过画工和画像的事情。而在元杂剧《汉宫秋》中,王昭君之所以要和番,是因为毛延寿将其画像献与呼韩邪单于,单于顿时惊为天人,“世间那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又经过毛延寿的调唆,差遣使臣向汉庭索要昭君和番,并以百万雄师来威胁汉元帝。面对江山与美人二选一的抉择,汉元帝为保住江山还是忍痛割爱让出了王昭君。根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入宫后一直未曾面圣,直到匈奴来求亲时,才见到汉元帝,也就是说二人之间几乎没有交集。但在《汉宫秋》中,二人早早相识,王昭君成了汉元帝的宠妃,恩爱无比。只因呼韩邪单于得到毛延寿献上的美人图,要求汉朝将王昭君送给他做阏氏,于是一对眷侣被生生拆散。杂剧中增加了帝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相爱而被迫分离的爱情悲剧增加了冲突感和可读性,更能迎合俗文学市场的阅读需求。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生离死别、爱而不得的爱情悲剧,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吸引更多的读者。

对故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改写,增强了戏剧冲突的效果。历史上的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实力对比匈奴有着绝对的优势,呼韩邪单于作为番王来朝请求和亲,表示愿意重修两国之好,五个宫女是由元帝赐给单于的。而在《汉宫秋》中,为了得到王昭君,匈奴以汉室江山的稳固来威胁汉元帝。面对这样蛮横的逼迫行径,文武百官竟然束手无策,没有一人可以御敌,汉元帝也只能无奈地叹息“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马致远为杂剧设定的历史背景是汉朝国力衰微,处于弱势地位,任凭匈奴摆布。这种实力的悬殊使得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冲突强烈,导致悲剧的原因被归结为统治集团的软弱和国力的衰微,这映衬出了马致远所处的时代状况。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南宋遗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当时的百姓被划分为四个等级,汉人与南人分别居于第三等和第四等,社会地位低下,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漢宫秋》中对历史背景进行了重置,用汉王朝处于劣势的处境,反映出当时汉人备受压迫的生存状态和累积已久的民族矛盾,由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故事的主角由王昭君变成了汉元帝。在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中,主角是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时,长期见不到皇帝的她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北上匈奴。在以前相关的文学作品中,比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西晋石崇的《王明君》,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的《王嫱》等,主题大多是嗟叹其“红颜薄命”或“远适荒漠”,同情王昭君悲惨的身世与命运。《汉宫秋》是一部末本戏,剧中的主人公是汉元帝,主要以他的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汉元帝作为一国之君,在后宫佳丽三千中好不容易遇到了真爱,于是与王昭君日日厮守,坐拥权力与爱情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但是,好景不长,呼韩邪单于以百万匈奴大军作为要挟来强娶王昭君时,汉朝“兵甲不利,又无猛将与他相持”(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昭君送去和亲,如此才能阻止战争发生。一面是宠爱的妃子,另一面是大汉的江山,虽然极舍不得王昭君,然而式微的汉朝无力抵抗强劲的匈奴军队,汉元帝只好将妃子拱手相让来求得和平,江山和美人果然是难以兼得的。面对匈奴的威压和大臣们的劝谏,汉元帝既自责保护不了心爱之人,又谴责满朝文武在紧要关头无人能御敌,在昭君的和亲队伍离开很久之后还依依不舍,反映出他因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的无力和痛苦。若不是汉元帝宠幸佞臣,耽于女色,汉朝也不至于在匈奴大军即将南侵时无将可用。马致远在杂剧中淡化了汉元帝作为一个帝王的昏庸无能,更加侧重表现其作为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和命运突转的悲剧。“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正是情浓的时候却要离散,犹如一对鸳鸯被迫分离。王昭君对于汉元帝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宝贝,但他又不能长久地拥有。在得到的时候用情至深,而在永远失去之后就会更加痛苦,这种人生的失意和迷惘,折射出的是元代汉族知识分子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痛苦和无所适从的心态。

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虽逐渐恢复,但对汉族人带着明显的不公平性。由于汉人和南人数量占多数,而考试取中的人数没有增加,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入仕的道路似乎越走越窄。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不能像前代文士那样,在朝堂上施展他们满腹的才华,寒窗苦读多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找不到出路,从顶端骤然跌入社会的底层。理想的幻灭,精神的失落,让他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

毛延寿成了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放大了个人对于剧情的决定性作用。在历史上,他的身份应该只是一个宫廷画师,目前在正史上根本没有他的身影。关于毛延寿丑化王昭君画像的说法最早来源于西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在这之后,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诗词、话本、小说等作品都会提到王昭君入宫多年,空有美貌却待在冷宫,是因为她不肯贿赂毛延寿而画像被丑化,导致之后被选去匈奴和亲。在《汉宫秋》中,王昭君和汉元帝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毛延寿一手造成的。他不仅是画师,还是皇帝身边最得宠的中大夫,一出场便是反派的形象,“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一折),欺大压小,奸诈贪婪,蒙蔽君王,怂恿汉元帝扩充后宫,哄得皇帝开心来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奉旨在全天下挑选良家女子,收受贿赂,能够轻易左右宫女们的命运。因为王昭君不肯给他银钱,于是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楔子),所以王昭君被选入宫中很长时间都无法得到汉元帝召见。随着剧情的发展,他那丑恶的嘴脸被无限放大。在故意丑化昭君的画像之事败露后,毛延寿立马逃到匈奴,将王昭君的美人图献与单于,单于见了画像惊艳不已,一心想着娶王昭君做阏氏,所以才会发生昭君出塞和亲的事情。杂剧中的毛延寿既是奸佞,又是乱臣贼子,收受贿赂,丑化画像,谄媚侍君,叛国求荣,调唆单于强娶王昭君,简直坏事做尽。作者以此来影射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昏庸,使民众饱受压迫和煎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看不见希望。

把故事结局改为王昭君投水自尽,凸显了她的民族气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增强了悲剧色彩。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中的记载,王昭君到匈奴和亲之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生下两个儿子。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根据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王昭君又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昭君出塞后,她不仅劝谏单于停息兵戈,还将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人,汉朝与匈奴两族得以和睦相处,维系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稳定。这不仅结束了匈奴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更是有利于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同时还增进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她不仅是远嫁的明妃,更是为胡汉两族带来和平的使者。而在《汉宫秋》中,王昭君经过汉朝与匈奴的交界处,浇奠了酒辞别汉元帝之后,毅然决然跳入黑江自尽,“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一个活生生的美人须臾间香消玉殒。她进入匈奴的地界之后,和亲的任务便完成了,死后不会给汉朝带来任何麻烦,所以才会选择在出了汉地之后投江。王昭君作为一个弱女子,从此不仅要远离家乡,还要被迫与爱人永别,她的内心该是多么凄楚。但是,为了避免匈奴对汉王朝挑起战争,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接受汉元帝的安排去匈奴和亲。她虽然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但生死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既然以后活着也没有回来的希望,那么不如结束生命,也能结束痛苦。失去一切、无法掌控人生的绝望,把她逼到了生命的尽头。这种皇帝、妃子相爱不得相守的爱情悲剧,与白朴的《梧桐雨》(全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杨贵妃在被缢杀时恐惧地向唐明皇求救,王昭君却是从容赴死的。杂剧中王昭君的结局很是悲惨,偌大的汉室朝廷抵抗不住匈奴的军队,沦落到要送女子和亲来维持稳定的地步。自古以来,和亲确实是换来和平的代价最小的办法,但不幸的总是女性。人们会赞扬她们为了民族的安危而牺牲个人的幸福,可如果能平凡安乐地过一辈子,谁会在意这些虚名呢?在这里,爱情的悲剧、命运的悲剧远远盖过了民族冲突,悲剧色彩浓厚。个人认为,把王昭君的结局改成自尽身亡,凸显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正因为她对汉元帝爱得深切,所以宁死也不愿另嫁。但是,这样写将她刻画得更像个普通的为爱殉情的女子,而不是一个为了民族大义而忍辱负重的人格形象。

反传统的剧情、主题、歷史背景、人物形象、结局的设定,令《汉宫秋》成为最独特的昭君戏,在后世流传甚广,可见马致远在杂剧中对史实的改写是成功的。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意识,让作品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对后世历史剧的创作有很大启发,同时对于人们研究元代社会也有一定的价值。

猜你喜欢

汉元帝马致远和亲
《天净沙·秋思》新编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回天乏术的傀儡皇帝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马致远:有一种失望叫归隐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