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个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2023-06-20马倩

小学科学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小学科学

马倩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课业压力获得有效缓解。但是减轻课业负担绝非等同于降低教学质量,而是向课堂教学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这是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深入探索思考的。本文着眼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小学科学教学的有关策略,以“四个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旨在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四个开展”;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4-0127-03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课肩负着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启发的关键任务。面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要深刻领悟其精神,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据基本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妙趣横生、多元新奇的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与此同时,有利于打造高效科学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及发展。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科学课教学

(一)素养导向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加以考量:科学观念不等同于科学知识,实际上科学知识被涵盖于科学观念之中,同时后者还囊括有关科学自身的认知和应用;在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科学知识、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学实践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深化教改

有关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要满足以下四项基本要求:以动手动脑的形式深化探究式教学;以学思结合的视角强化科学思维培养;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开展工程和技术教学;学以致用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依托核心概念组织课程教学;尊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落实教学设计;加大探究实践活动占比。

二、开展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贴近日常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具象化,让其以生动又灵活的呈现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做好科学实验的安排。与此同时,因为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为科学实验赋予一些生活故事情境,辅助学生理解与深化科学概念。适当穿插一些名人轶事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示趣味科学现象图等,比如爱迪生、达尔文等科学家的生平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科学小故事中,以其极强的思考性与趣味性,吸引学生步入情境教学。

在《家庭用电》这一单元中,教师设计一个“灯泡亮起来了”的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在教学情境中对生活事物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实物展示引出灯泡的概念,并以实际操作向学生讲解小灯泡连接的知识。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为其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掌握灯泡的基本结构,并能发现灯丝两端连接着焊点,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小灯泡的连接技巧,发现小灯泡变亮的规律。最后,学生参与“灯泡亮起来了”的实验,猜想不同的连接方法,例如调换电池正负极、调换电线连接不同的点等,引导学生动手尝试,从中找出如何点亮小灯泡以及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结合学生完成实验的具体情况,可以加大或是减小实验难度,平衡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究之间的发展比重,精准把握实验教学中的新知延伸点,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投入探索思考中,进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另外,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其情感认知,比如将爱迪生发明电灯作为切入点,讲述爱迪生先后进行7000多次实验,即使失败也没有产生放弃的念头,在他的坚持不懈下终于发明出电灯。以这样的小故事作為实验文化背景,创设一个激励式的学习氛围,在有效精神文化支持下,学生都可以将小灯泡点亮。以情境为实验的“骨骼”增加“血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明白了科学道理,还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在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

三、开展渐进式活动,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是强化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以及丰富学习体验的有效方法,还能让学科课堂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在小学科学课堂,通常情况下有三种科学探究活动:实践活动、阅读活动、探索活动。上述活动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层次性以及渐进性。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顺序,让教学活动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依据原有知识基础渐进式学习和积累新知,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基于此,教师要提高对设计此类活动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彰显科学探究的多元价值。

在《食物的消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食物在口腔中旅行”的探究活动。在新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任务,例如学生利用阅览室、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和消化系统相关的资料,从中了解食物在人类口腔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正式教学中,为小学分发馒头样本然后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嚼一嚼、咽一咽,感受进入自己的口腔后,馒头发生哪些变化?发生的变化是口腔当中的哪个部位导致的?想一想馒头进入我们的消化道后,又会去哪里?引导学生利用预习环节掌握的知识,回答上述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学生分享。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再一次让学生了解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期间,就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提供统一的答疑和点拨,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食物通过牙齿咀嚼、舌头搅拌最终进入人体消化道的Flash动画,在突破学习难点重点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强化课程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法的宗旨在于,对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其与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的能力素养培养目标相符。與此同时,这一方法能够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扎实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在《土壤与岩石》的单元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拥有循环能力的地球物质”的趣味探究项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本单元的知识了解岩石循环发生在地下与地表的动态过程之中。为了保障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建议将项目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学生安排具体的探究任务。

(一)第一阶段探究任务

学生在开展科学调查之前,教师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谈一谈整单元学习下来对于岩石知识的了解,例如岩石的种类、岩石的特征等。展示图片让其判断哪些属于岩石,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最终确定答案。然后组织学生将教师提供的九个岩石分类,将其投放到沉积岩箱、火成岩箱、变质岩箱。

(二)第二阶段探究任务

观察沉积岩,并依据学生个人的观察尝试总结沉积岩的特征,并交流自己在网络中收集到有关沉积岩的出现、形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砂岩以及黑色卡纸,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一些组员摩擦砂岩,一些组员通过放大镜观察产生的颗粒物,将探究问题——“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的答案记录下来,然后在带盖容器中倒入适量清水,放入鹅卵石、粗河沙以及土壤等拧紧瓶盖左右摇晃,将瓶子静置约20分钟后观察瓶中情况。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蜡笔屑、耐压性优良的铝箔,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形成沉积岩过程的实验。

(三)第三阶段探究任务

围绕“再循环”提出思考问题:“沉积岩通过循环最后是否可以成为火成岩?如果可以,能否说一说它的循环过程。”学生合作把铝箔制作为可以盛装蜡笔屑(沉积岩)的容器,拿着容器到讲台前由教师进行加热,待冷却至一定温度后交还学生,然后认真观察蜡笔屑的变化过程,同时记录沉积岩变为火成岩的过程。

(四)第四阶段探究任务

该阶段的探究课题是“变质岩是什么;变质岩如何形成”。教师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情境,把自己想象为固体的火山岩,结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受转变成为变质岩的过程。然后学生将之前制作的铝箔容器交给教师进行加热,待其处于较软状态时,将铝箔折叠再轻轻挤压,学生等候冷却观察新的变质岩。上述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在模拟压力以及热力的条件下,形成变质岩的过程和变质岩的特点。

(五)第五阶段探究任务

作为最终阶段,组织学生参与“畅游岩石循环”的学习游戏活动,主要内容有填写岩石循环流程、画出岩石循环图等。每名学生选择一种地球上的物质,亲身经历再循环过程,并记录下来。利用这一拓展性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在无形中进入新的学习领域。

五、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用种子繁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蒲公英的种子感兴趣。教师要利用这个兴趣点做好学习拓展,比如,以“来自大自然的发明”为主题设计“制作降落伞”的科学实践活动。笔者将其拆分为“构建降落伞”“模型检测”以及“交流评价”。

首先,在PPT上展示各种类型的降落伞图片,由学生思考这些设计者在蒲公英种子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说明构成降落伞的主要部分,教师还要在这一环节渗透仿生学思想。因为小学生更愿意进行动手操作,所以事先提供制作简易降落伞的相关材料,比如轻薄结实的塑料袋、细线绳、黏土(轻质)等。不建议学生直接进行制作,应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先学习制作降落伞的要求,防止盲目行动造成材料浪费,待学生发言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提供指导。为了保障学生详细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步骤,在PPT上展示和学生实验方案重合程度最高的制作流程。

其次,活动小组在规定时间进行降落伞的制作,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检验降落伞的规则:每个小组的降落伞放在相同高度,由组员记录空中降落伞的停留时间,还要观察降落伞是否可以平稳降落,总共进行两次检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习有关测量方法、数据处理等知识。遇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引导组员调试模型,完成调试后参与检测,同时记录改进前后的数据。

最后,教师就每组的探究结果开展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选出降落时间最缓慢的小组,选择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的制作诀窍,让学生在经验交流中取长补短,丰富认识。教学时间要是允许,还能组织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日常生活的发明源自大自然。

综上所述,教师要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导向,通过多元化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增加实践教学占比,使学生可以“玩科学、做科学”,从中认识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霞,张荻,胡卫平.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5):99-104.

[2]王如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27):145-146.

[3]雷晓晖.基于“心意文化”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导刊,2010(12):76-79.

[4]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61-62.

[5]徐明.浅谈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游戏的组织[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58-59.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小学科学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