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文化自信

2023-06-19王威

教育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古文字甲骨文书写

王威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精神的凝练,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崇国学教育之际,笔者也努力通过书法课堂践行汉字文化传承。

追根溯源,根植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适当“追根溯源”会使学生对知识和问题产生好奇,有助于引发他們深入思考。具体到书法课上,针对每课的新授内容,笔者都会先引导学生对文字源流发展变化加以了解,并带领他们对一个字的每一种字体进行临写;然后解读古文字中各个符号背后的本义,在学生与造字始祖之间建立起理解的桥梁;最后用书空的方法带领学生以草书形式来书写,感受草书字体的行笔线路以及行笔时的轻重缓急,加深对古今文字的认识与理解。

如此一来,学生在学古文字时不仅兴趣浓厚,而且逐渐形成了与古文字对话的能力。如教学“血、上、生、至”几个字时,笔者先展示了这样几个甲骨文“   、   、   、   ”,让学生观察其外形特点,猜猜它们分别对应现在的哪个文字。

“   ”这个甲骨文,很多学生认为是现在的“二”字;因形态一致,也有学生猜出这是现在的汉字“上”,并表达了自己的依据——短横在长横的上边就是“上”字;还有学生谈到她认识的甲骨文“上”字上面是一短横,下面是中间低两端翘起的弧线。的确,由于古时一些文字没有得到统一,“上”字的甲骨文有“   ”和“    ”两种写法,笔者选用了一种,学生能说出另一种,足以说明她对古文字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

“    ”这个甲骨文,有学生猜出下面一横有可能代表大地,上边部分好像是大地上生长的一棵大树,因此判断这是“树”字;也有学生认为是一个“土”字,因为草木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并且这个甲骨文的外形也很像“土”字。虽然没有学生猜出这是“生”字,但我觉得能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很接近了。

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他们对古文字和书法文化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讲解,这种兴趣就会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而愈加浓厚。

在对汉字进行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笔者还带领学生欣赏经典碑帖,如劲厉端庄、凝重舒朗的《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每一次碑帖欣赏课,笔者都会做足功课,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例,笔者先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这幅碑文: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24行,每行49字。欧阳询在书写时法度森严,腴润中见峭劲。这幅碑文饱经岁月的洗礼,距今已有1300余年,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听到这些内容,学生们都不由得对这幅饱经沧桑的碑文产生了好奇之心、探究之意。

感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我国的汉字一字一形、形态万千,但不管怎样变化,总有规可循。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结体特点:平正、对齐、避让、穿插、俯仰等。在教学中,笔者努力抓住字形加以分析,再通过训练环节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

在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时,我经常会讲到穿插、避让的书写规律。例如:“春”字撇捺向下伸展,撇捺形成的夹角逐渐变大进行避让,下面的日字向上穿插;“勤”字左半部分最后一个横画写短进行避让,右半部分长撇向左穿插。通过笔画或部件的相互穿插与避让,笔画、部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和力与依存感,使得每个字都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写字如做人,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礼让,就可以更加美观,通过学习书法,同样能够让学生感受礼让的美德。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多年的书法教学工作,笔者始终努力做到对汉字文化追根溯源,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带领学生感悟书法文化,落实人文素养教育。

猜你喜欢

古文字甲骨文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最“萌”甲骨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