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创新的时代路向

2023-06-19张婧徐新容朱竹

教育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减文明融合

张婧 徐新容 朱竹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众生的地球”。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国各地多所学校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国际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潮流。如何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低碳生活方式等要求,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机制与综合治理机制?笔者认为,抓住“双减”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与深化带来的新契机,发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双减”政策落地的优化作用,将二者有机融合,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旨归。

“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现状

为深入把握“双减”落地实施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推进情况,笔者带领课题组在北京市石景山、东城、昌平等区的30所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校长和教师进行了专题访谈,对二者的融合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对“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学校和家庭仍未切实认识到全方位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双减”促进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对于美丽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家庭建设的重大意义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培训成为重要任务。

“双减”课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需进一步提升。调查中发现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课后服务和延时托管导致教师工作时间过长,学校普遍反映人手紧张;另一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课程理念的全面认识,缺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与跨学科课程的重构与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中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融入。调查发现,作业创新形式及依托在地资源设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作业不足,学校需注重德育与劳动教育等融合性作业设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作业的整体系统设计。

课后服务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融合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希望社区教育学院能够在课程、托管、科技创新及实践活动等方面为中小学提供支持性服务。以课程开发为重点,寻求“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机构社会支持与实践,围绕垃圾分类、科技创新、社区服务、生活方式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点关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设计与实践深化。

“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路径

由“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被动融合转向系统的改变与重构,以教师能力提升推动“双减”。教师是引导学习者转型的推动者,也是可持续未来的建设者与传播者。因此,在落实“双减”的过程中,应打破学习边界,引领教师减负与学生减负同行,致力提质增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培训与指导,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将生态文明教育专题培训纳入区域教师继续教育。为此,需要由二者简单的融合走向思维与思考方式的转变,教师需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统筹学习,提升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专家线上培训与区域教师进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策略与运用,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与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是内容聚焦,学科融合。培训内容聚焦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外活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思考生态文明融入教育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能力。

三是弹性教研,高效行动。教师可以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共同体,弹性开展生态文明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根据学校周边学习资源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研发与行动方案。

由改变系统到共同愿景,学校应构建新的“双减”教育范式。愿景一:减负提质。在“双减”中凸显在地课程的构建,以课程重构助力“双减”提质增效,让学生从在地课程学习中有效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与学科素养。以跨学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落实“双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绿色社会建设的意识,促进三级课程的融合。学科教学中,可以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在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技能培养与生态科技创新意识,以课程为基,挖掘区域在地学习资源,探索跨学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改变课程实施方式与作业布置理念,进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愿景二:提质增效。以跨学科作业优化设计助力“双减”提质增效,培育生态公民。学校要了解各学科作业容量与质量,通过各学科组协商和总体协调,合理预估作业容量,同时鼓励各学科组教师协同合作,设计跨学科整合性作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态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容,指导学生做在地文化的传承人。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培养生态情感,促进良好生态行为的养成,实现道德情感与行为习惯的深度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如北京市第九中学开设的“爱我家乡模式口”和“京西古道模式口VR建模”课程,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两条渠道让学生了解模式口地区的历史、商业、动植物、环境等各方面知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城教融合、知行合一,树立爱家乡、爱社会、保护家乡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又如,石景山区炮厂小学在“双减”过程中整合数学、语文、道法、科学等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相关生态教育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点,在可持续学习课堂教学中有效、动态、持续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由共同愿景到感知未来,生态文明教育与“双减”共融共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全民教育工程。当前,学校仍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场域,承担着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人才的時代使命。但未来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的开展,将变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家庭、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全机构推进格局。面向未来,“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应进行三个层面的融合——

其一,未来学校的发展将由技术本位向能力素养本位转变。未来绿色学校应以培养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为主,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对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双向赋能与进化,将会是学习者面向未来实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纽带。未来绿色学校应根据本土区域特色与实际情况,以联合国17个发展目标中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为主要参照,借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在地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的内驱力,形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力模型,培育面向未来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其二,未来学习方式变革:以项目式学习开展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变革。“双减”推进过程中,在学校综合实践与课后托管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学习内容,开设绿色食品烹饪、废旧物品再利用手工制作等专题内容,以项目式学习、社团研究式学习引领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教师指导、社团成员集体讨论后确定研究课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石景山区中小学对垃圾分类、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专题开展了项目式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热情,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多数师生的行动自觉。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中小学融合学科知识学习、生态文学阅读与戏剧表演,创编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地球的心跳》等校园剧,让学生在编导过程中树立爱护地球的理念,号召更多的人爱护家园与保护环境,逐渐由共同愿景到面向未来如何做出行动与改变,进而实现实践层级的转变。

其三,全机构协同推进,在生态文明行动与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旨归。教育要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就必须聚焦家校社协同发展,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双减”政策助力中小学生减轻学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学校可以引领青少年定期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小学可将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纳入学校常态化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定期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开展专题活动,将生态环境、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元素融入专题活动中,实现生态文明理念在全机构实施层面的实践创新与融合推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双减”与生态文明教育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均需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在“双减”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促进教育提质增效,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具备成长性思维,付出更多的智慧与耐心践行生态优化、创新实践与行动赋能,进而将“双减”扎根于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时代路向,为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BJEA2202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双减文明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请文明演绎
融合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漫说文明
《融合》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