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范式背景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
2023-06-18高娟
高娟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的前置性作业和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同样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課前预习行为的有效性,还能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锻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案导学范式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与自主学习能力,更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倾向性。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结合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连接与同化,达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目的。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结合学案导学范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预习活动,能够全面训练与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优化预习成效,为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倡导“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求进步”。即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进行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进步。
二、学案导学范式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案导学范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基本学情,创建相应的学习流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趣学、乐学。
(二)教师主导性原则
学案导学范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完全依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设计教学与作业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发现,通过导学过程循序渐进地达到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的主导性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也重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一般体现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探究之上,往往根据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能够对学生主体性原则有充分的认识,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而学案导学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次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学案导学范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与探究,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并产生积极的问题解决心向。
(四)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往往体现在教师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方面。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因此,教师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让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
三、学案导学范式背景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计
教师结合学案导学范式进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导学案较为直观地指出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探究流程,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多层次的作业练习,能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进行新授课的预习,同时根据新知识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提出以下三个步骤:(1)通过复习旧知为丰富前置性作业打下基础;(2)设计层次化的前置性作业引导探索新知;(3)小组合作订正前置性作业归纳总结问题。
(一)通过复习旧知为丰富前置性作业打下基础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复习旧的知识激活学生的以往经验,从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这样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相应联系的旧知识的复习与回顾的“学案”,学生可以根据“学案”中的具体思路进行预习自学,使整个“学案”的内容尽可能具有层次性,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例如,在“圆的面积”这节课中,教师要教授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探究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圆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因此,教师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再如,在学习“年 月 日”的相关内容时,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一个年历,新旧都可以,这样学生看着手中的年历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如哪些数字代表了年?哪些数字代表了月?哪些数字代表了日?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教师制订相关“学案”,借助具体实物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也为学生深入探究时间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指导学生借助“学案”实现对新旧知识的巩固提升。这样学习虽然可能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进程,但是注重了问题的思考,能够准确把握旧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巩固提升中获取新知识。这样的学案导学下能让学生找到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层次化的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此环节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前置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学习与探究,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要注意的是,前置性作业的整体难度不能过高,因为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即教师要依据学情与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并结合网络资源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结构,丰富前置性作业的内容。
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层次设计学案进行导學。第一步提问:怎么求圆的面积?你有哪些想法?此问题的提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步:画一画、剪一剪。此环节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来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达成知识技能目标和问题解决目标。第三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联想圆更接近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并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了自学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简单的学案设计上融入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探讨。这样的学案导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使教服务于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实践操作,在自己的操作中发现内在的“规律”,进而研究“难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更多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兴趣,启发了数学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设计趣味性的前置作业,激发学生探索新知
在设计前置性学案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孩子们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设计前置性学案,要尽量体现童趣,使其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又要体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数学广角”知识前,教师提前设计了学案,利用周末的时间请家长陪同学生完成以下几个任务,并要求家长计录时间。
任务如下:第一,烧水泡茶有五道工序: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取茶叶、泡茶。第二,各道工序用时统计为:烧开水10分钟、洗茶壶2分钟、洗茶杯1分钟、取茶叶1分钟、泡茶1分钟。第三,完成上述任务后看看家长给你记录的时间是多少,看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并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
注意: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取茶叶这四项是泡茶的前提。
对于这种前置性趣味性的学案的提出,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避免了畏惧心理的产生。这样的作业将数学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符合小学生好奇、善思、好动的心理,走进生活就是走进了数学,一下子让数学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此时,学生不是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而是来“做游戏”“闯关”的,解决了一个问题,不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而是获得了一种体验、一种享受。
(四)小组合作订正前置性作业,归纳总结问题
如果简单布置单独的课前预习活动,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难以达成课前预习的良好效果。教师可以丰富前置性作业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享课前的预习经验与效果,这样不仅能优化前置性作业的质量,还能促使学生互相督促。学生在独立完成导学案之后,通过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同伴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其中基础较好、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解决一部分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能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应用”知识前,教师专门设计相应的学案进行导学,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李明买了一个篮球100元,张强买了一个足球60元,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篮球的价格是足球的几分之几?(2)足球是篮球价格的几分之几?(3)篮球的价格比足球多几分之几?(4)足球的价格比篮球少几分之几?(5)针对提出的篮球和足球价格的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的实际问题吗?
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去分析、研究,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虽然看起来比较乱,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冷静思考:这些问题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教师在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总结,这样前置性学案导学目的就达到了。
四、结语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结合学案导学范式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判断课前预习行为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它不仅培养了学生不同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范式背景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计,不但能将学生的个体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从多方面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真正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汪丽萍.多元化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154.
[2]张志新.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6):79-80.
[3]嵇广松.探讨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兴趣[J].文理导航,2016(249):25.
[4]陈丽.学案导学,引导学生主动认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3).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
编辑:陈鲜艳